文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功能定位变革的一种尝试
——以江苏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4-02-12 03:38卢章平黄小华
图书情报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建设

卢章平 袁 润 黄小华

(江苏大学图书馆 镇江 212013)

·事业发展·

文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功能定位变革的一种尝试
——以江苏大学图书馆为例

卢章平 袁 润 黄小华

(江苏大学图书馆镇江212013)

提出文化图书馆的理念,介绍江苏大学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建设的定位、举措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实践说明,文化图书馆建设能够助力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当代大学图书馆功能定位调整、办馆方略变革的有益尝试。

文化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功能变革 大学文化软实力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更是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革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界的热门话题,全球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调整、办馆方略变革的研究和实践方兴未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需要有文化创新伴随;日益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与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的矛盾,需要文化意境沟通; “Y”一代、“Google”一代[1]需要文化传承引领。大学图书馆的变革正在向人文化方向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主旋律的召唤,大学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要求,图书馆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变革的必然,赋予大学图书馆新的使命和责任担当,需要大学图书馆创新办馆理念,拓展服务功能,这也是社会、学校和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与期盼。

2 文化图书馆理念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标志,图书馆与文化生息相伴,共存共荣。作为一种文化设施,图书馆是社会公器(谢拉语),社会的发展给图书馆事业以推动,而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又给社会以影响[2]。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文化运动与发展的智力资源基地,当代高校图书馆要给高校乃至全社会的文化建设以更大地影响,就要高举“文化”旗帜,突出为文化所用,凸显为文化服务,强化大学文化创造者和推进器功能。为此,江苏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文化图书馆”建设的理念。

文化养育了图书馆、文化成就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是图书馆对文化的回馈。将“文化”定义在图书馆名词前不是给图书馆贴上“文化”的标签(图书馆的性质不需要这个标签)而是要强调图书馆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和反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文化的外化、物化,“文化图书馆”更强调图书馆与文化的互动,强调图书馆由从属文化、服务文化拓展到参与文化、创新文化。

国际图联执委会1999年通过的《关于图书馆与知识自由的声明》指出“图书馆应该为个人和组织提供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支持”[3]。该组织2001年公布了一份《国际图联关于WTO的立场》报告,专门提出了图书馆支持文化发展和培育民族文化的概念,强调在WTO环境下保障图书馆的利益、提高对图书馆价值的认识和关注,支持WTO成员图书馆促进和培育民族文化[4]。许多图书馆学者还提出了图书馆是“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5],指出图书馆将由信息中心转型为文化中心,文化功能是第三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文化图书馆”理念的内涵。

“文化图书馆”的“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功能强调的意志表达。它是相对于科技的“人文化”;相对于物质的精神化,即“人化”;相对于现代化的传统文化;相对于浮躁碎片文化的厚重积淀文化。它强调图书馆要面向“大文化”,以人文的、精神的、传统的、积淀的文化服务于各种组织文化、区域文化、功能文化。图书馆要针贬时弊,拂去尘封,发挥文化功能,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这也是图书馆转型和功能定位调整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同大学理念是大学之道一样,“文化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繁荣进程中,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建设之道。大学“文化图书馆”建设是对大学文化系统的反作用,也是大学图书馆追随大学文化繁荣,助力大学文化软实力提升,实现自身功能拓展、价值体现和事业发展的必然。

3 文化图书馆建设定位

“文化图书馆”是图书馆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图书馆”绝不简单地等同于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它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相比,立意要更高,视野要更宽,内涵要更多。江苏大学“文化图书馆”建设以助力学校文化软实力提升为己任,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发端,以文化自强为条件,以文化传承为宗旨,坚持两个立足、三个强调和四个基地的建设方针,即立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立足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图书馆功能的文化转移、强调图书馆服务的文化侧重;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基地、优秀文化传播基地、文化素质培育基地、区域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基地。

“文化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拓展文化功能,促进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图书馆建设作为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与地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文化图书馆”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力争到2016年,将江苏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文化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郁,文化活动丰富,文化功能强劲,融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文明元素为一体,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图书馆,充分彰显人文精神、高校核心价值和文化多样性,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升我校素质教育水平,造就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期待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以及保存地方特色文化和开展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文化图书馆建设举措

4.1 抓根本,塑形象,建设一支有文化胸怀的队伍

文化胸怀包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图书馆文化环境中的“人”是图书馆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文化图书馆的创造者,更是以文化图书馆服务学校文化的实施者。我们认识到:打造自身文化实力,建立图书馆人的文化自信,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建立图书馆人的文化自觉,是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基础,我们把培养每一个图书馆人的“文化胸怀”当作文化图书馆建设的起点,把“馆员”的自我意识与觉醒当作文化图书馆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撤消传统的参考咨询部门,把具有传统图书馆文化特色的参考咨询服务列入每个图书馆人的工作职责,确保图书馆的“专业文化服务”不是在某个办公室里,而是遍布图书馆每个角落。二是加强岗位培训,将学分制引入馆员在职岗位培训的管理考核中,以期通过科学的、长期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服务能力。三是全部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始终不忘记图书馆队伍素质提高这个基本任务,创造各种条件强化提高队伍的文化素养,努力改变图书馆人业无所精、学无所长、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以改变人们对图书馆人的看法,提高图书馆人的文化信誉。自2005年以来,江苏大学图书馆人学术文化能力不断提升,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省软科学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6部,专业服务文化能力不断加强,解答各类咨询问题4 000多个,为读者开展图书馆专业讲座、辅导300多场,参与读者25 000多人次。

4.2 办专业,建学科点,打造学校文科专业一强

我们意识到,一个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没有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支持不可能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实力。人才引进、队伍建设、开拓视野、加强交流固然有利于实力提升,但这是一种“外力”机制,要保证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内力机制”,从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着手更有长远意义。经过多方努力,2005年,图书馆成功获批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招收第一届情报学研究生,至今已经招收8届90余名学生。在2009年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再度获批校重点建设(培育)学科。办专业,建学科点,图书馆从辅助教学的二线机构跻身教学科研一线部门行列,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改变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再仅仅是服务者的角色,也有了创造者的一席地位。从江苏大学的工科办学基础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来看,图书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增加了一个硕士点,直接为学校人文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学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增加了一个生长点。

4.3 办刊物,以学术刊物为平台,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我们感觉到,学术是文化之脉膊,学术交流、学术出版是文化沟通融合的好形式。2008年我馆创办了图、情、档领域专业学术杂志——《图书情报研究》,2013年该刊获得并启用国际标准刊号。《图书情报研究》吸引国内20多个省市图书馆同行关注投稿,至今共刊出23期292篇论文,每期都有国内知名专家的专稿发表。所载论文进入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率、引用率逐年攀升。为学术研究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高江苏大学图书馆学术知名度、江苏大学文化知名度向社会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图书情报研究》聘邀国内图书馆、情报界2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担当编委,通过广通人脉,神交名家,让我们多了一份学术期待。近年来,不定期邀请20多位名家来校来馆开讲座、作报告,不仅图书馆人从名家那里获得本学科前沿、高端学术信息,广大教师、学生读者也踊跃参加,社会同行更是慕名而来,名家严谨的治学方法,独到的文化视角,精彩的人文观察,给人们以文化熏陶,也让读者对图书馆学从知之不多到感受强烈。专家云集,聚集的是人文之气、学术之气、文化之气,营造的是人文氛围、学术氛围、文化氛围。

4.4 科技服务,提供文化图书馆建设的实力支撑

我们体会到,图书馆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到永不停息的推进器作用,需要找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支撑,我们立足科技服务,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江苏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信息服务的载体,从一个方面解决文化图书馆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基地、特色资源建设、资金筹措等问题。2007年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在我馆挂牌成立以来,累计完成高质量科技查新报告12 000余份,连续几年受教育部的通报表彰。依照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6]。2009年12月镇江亿百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以学校高水平的专业、学科人才资源为社会信息服务的坚强知识后盾,建立了覆盖学校各个专业与学科的科技信息服务专家咨询队伍,将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作为开展科技信息服务的切入点与落脚点,形成了江苏大学信息服务的品牌和特色,有效地支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12年,镇江亿佰特信息服务公司获批“《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咨询辅导机构”、“镇江市二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资质。两年多来,为20多家企业进行专利挖掘,并组织相应的材料申报;完成70家企业的“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为近100家企业进行专利查新与检索、国外过期专利的分析与利用服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建设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企业个性化特色数据库8个,提供20多份行业分析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市场分析与调查报告和专利分析报告。

科技服务让我们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把这些收入的一部分以制度的形式,投入文化图书馆建设中。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广大中小企业对我们的信任,更因工作为学校赢得了社会赞誉而倍感欣慰。

4.5 以独特的文化形象,构建学校文化环境一景

江苏大学新图书馆2010年9月启用,总建筑面积达43 969平方米,坐落在学校新校区主轴线上,正对校区主入口的景观大道,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馆建筑外观庄重、朴实、大气,用建筑形体语言表达了江苏大学“博学、求是、明德”的校训,彰显了江苏大学的文化特色。我们以新馆落成为契机,大力营造、着力丰富这一校园文化环境景观。在新馆内部装修和设施布局上做到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无线网络全覆盖,新馆共有阅览座位4 000个,实现了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服务。是深度阅读、品味知识,经典阅读、享受文化的最佳去处。新馆运行以来,到馆读者、读者借还书数量同比显著增长,均达20%;文献传递、SCI及ISTP等数据库收录引用报告、论文查重等数量年增长10%;年均接待兄弟院校、亚非拉美洲等国家图书馆同行,教育部、交通部等高层领导,中小学等社会公众参观团体40余批次,1 000余人次。图书馆形体之宏伟壮观、内涵之丰富先进,已经成为江苏大学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5 文化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基地

利用图书馆在学校的中心地理位置、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读者尤其是学生对图书馆的依赖性等客观条件,充分挖掘图书馆开展文化活动的独特优势,按照系列化、常态化、品牌化、便利化的要求,开辟各种文化活动空间,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开展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发挥图书馆文化、思想教育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图书馆举办的活动主要有一年一度的大型读书节、汇聚著名专家学者的“名家讲堂”、中外文化沙龙、书画摄影作品展、主题征文比赛、图书漂流与晒书会、移动阅读、Living Library、“书山的问候”大型读者咨询与培训等,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吸引读者踊跃参与。

5.2 建设优秀文化传播基地

积极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通过文献导读、读书报告、文化讲座、耶鲁学堂、新东方讲堂、博士论坛、会展布置等形式,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传播体系,弘扬人类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尤其重视传统图书馆文化精华的提炼与传播,比如,传统图书馆文化在信息资源融合上追求紧密联系学术传承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和忠于文化授受渊流的“离其疏远,合其近密”。在知识传承上追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召与“续先哲之精神,启后学之涂轨”的引领等学术文化精神[7],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学术文化精神宣传、荐介给广大师生,让他们在感受独特的图书馆文化的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改善学习求知方法和文化生活的质量。

5.3 建设文化素质培育基地

从学校整个素质教育战略的高度出发,将读者文化素质培养纳入图书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整体布局之中。一是运用书画、家具、花草盆景布置等手段,精心营造健康向上、优美典雅的高格调文化环境,陶冶读者的高尚情操,充实文化涵养,提升审美情趣,倡导文明行为。二是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证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加大人文信息资源的采购力度,保证文化素质教育之需,发挥优秀文献的教化作用。三是利用各种文化传播工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育读者的文化素质,如开设多媒体视听欣赏服务项目,向读者展示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无穷魅力;利用宣传橱窗、RSS技术,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地推介优秀人文书刊,及时报道最新文化动态等。四是注重激发读者在图书馆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读者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了读者协会、青年志愿者组织,发挥团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读者在投身文化活动实践中增强文化素质,提升工作能力。由读者团队组织的“快速找书”活动,“知识夯实人生,文明秀出风采”的文明使用图书馆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参加。图书馆举办的以“遵守学术道德,提高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江苏大学研究生信息利用系列培训月活动”,18场讲座受众研究生达2 000余人,许多研究生通过听讲座了解了文献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服务,激发了科研新思路,了解了学术规范,增强了向国内外重要期刊投稿的信心。

5.4 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和区域文化传承基地

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起着桥梁作用,大学图书馆有责任让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交融整合,给社会大文化的更新带来活力。目前,我馆成立了以学校办学近百年的机构文献积淀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典藏中心,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构知识库已见雏形,今后我们将以开放获取的理念,大力宣传、利用、挖掘好这些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构知识库,让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传承成为看得见、能得到的知识。同时,我们与地方文化部门共同保存特色文化遗产。在完善《焦山碑林》、《文心雕龙》研究数据库的基础上,与镇江市图书馆、镇江高专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梦溪笔谈》、《昭明文选》、赛珍珠著作等研究文献数据库,为镇江地方文献研究以及相关国际会议提供数字信息支持。在丰富社会读者阅读文化方面,2010年牵头联合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共建开通了“镇江市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扩大社会读者服务面,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运行至今,新增社会办证2 000余张;主动为校外科研人员提供文献借阅“绿色通道”;联合镇江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科联及文联等部门开展了文心讲坛、文物鉴赏讲座、非遗展览等活动。

在学校读书节举办的“我的大学、我的图书馆”征文大赛中,许多读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到了图书馆我才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我的图书馆将影响我的一生。

6 结语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文化生我,我依文化,文化存我,我启文化,文化荣我,我惠文化。在这个充满文化发展机遇和希望的时代里,江苏大学图书馆人用行动在探索诠释文化图书馆的理念和追求,实现助力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 柯 平. 面向Y一代的大学图书馆用户服务[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5-10,17.

[2] 杨威理. 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

[3] 弓 克,高 爽,李力文. 国外图书馆定位研究与实践[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23-28,45.

[4] IFLA. Position. on the Wor1d Trade organization(2001). [2014-02-24]. http://www.ifla.org /III/clm/pl/wto——ifla.htm.

[5] 肖希明.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J]. 图书馆论坛,2011(12):62-67.

[6]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3):2-4.

[7] 田秋颐. 图书馆文化自觉探究[J]. 图书馆建设,2012(3):19-21,26.

(责任编校 骆雪松)

ConstructionofCulturalLibrary:anAttempttoRelocateandReformtheFunctionofLibrary:TakingtheCaseofJiangsuUniversityLibrary

Lu Zhangping, Yuan Run, Huang Xiaohua

Library of 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After launch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ibrar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orientation, measur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ibrary at Jiangsu University. Practice of Jiangsu University library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ibrary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he college, which proves to be an endeavor to relocate and reform its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a modernized university library.

cultural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construction; library function change; university soft power

G2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2BTQ00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态与服务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2TQA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卢章平,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馆长,博士生导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袁 润,男,1965年生,教授,副馆长,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40余篇;黄小华,男,1967年生,办公室主任,发表论文数篇。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图书馆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