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现实的虚拟释放:流行语“屌丝”的网络建构

2014-02-12 04:58张洪忠王雨欣宋伟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屌丝流行语建构

张洪忠 张 燕 王雨欣 宋伟超

无奈现实的虚拟释放:流行语“屌丝”的网络建构

张洪忠 张 燕 王雨欣 宋伟超

流行语反映了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本文以“屌丝”为案例分析了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网络建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屌丝”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流行语。其次,“屌丝”包含先天条件差、情感状况不佳、沉迷幻想、自嘲四个含义维度,折射出一种对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的酸楚与无奈。再次,“屌丝”是线上线下情景的共同建构,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微信建构了“沉迷幻想”,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建构了“自嘲”;而“先天条件差”与“恋爱状况不佳”两个维度与网络建构没有关系,反映的是现实状况。最后,“屌丝”的维度和网络建构关系可以解释“韩流”等流行文化的消费特点。

流行语;屌丝;因子分析;虚拟;网络

流行语反映了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或事件,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的社会价值取向。①2012年以来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是源于百度李毅吧的“屌丝”一词。截止2013年12月,百度“屌丝”一词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有1亿个,屌丝贴吧有近18万人参加,帖子数超400万篇。综合性门户网站凤凰网、腾讯网有专题解剖“屌丝”一词。传统媒体的电视、报纸也纷纷跟进,进行了很多屌丝话题讨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盘点2012年流行语时,“屌丝”一词赫然在列。2013年4月“屌丝”以醒目的“屌丝Diaosi-Made In China”出现在纽约时报广场的电视看板。

“屌丝”一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认为:“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②”更有学者认为,诸如“屌丝”这样意义不明确的用语在人们生活中泛滥,带来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不确定,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③。流行语的“屌丝”受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讨论④,学者们从文化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展开分析,但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的实证影响研究还缺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屌丝”一词的含义以及网络影响来实证考察当前网络流行语的意义构成、价值取向和渠道建构特点。

一、问题提出

日本学者篠崎认为流行语的特征主要包括“新奇、短暂、投影社会以及同步意识”四个方面,其中,“投影社会”指流行语来源于社会,同时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现象;“同步意识”指有强烈集体意识的日本人在流行语的使用上也努力做到步调一致,确保不落伍⑤。我国学者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可从含义分析和网络建构等角度来把握。

首先,对于流行语的定义可以大致归纳为人口特征和地域时空两种说法。人口特征说法强调流行语的人群结构特点,认为主要是青少年使用的一种话语。胡明扬和张莹⑥认为流行语指“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词语。”陈原⑦认为凡是在一定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里,在一定的群体中(例如在大学生中,在中学生中,甚至在某些小学生中,或者在某些行业里,特别在青年从业人员中)流行的语词就是流行语。

时空特征说法认为流行语是一个区域特定时间的社会文化。周一民⑧认为流行语是俚语的一种,是新兴的、流行的俚语。流行语也是特定的阶层、行业、集团用语,在人口集中、阶层众多的大都市中尤为丰富。任龙波⑨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社会时期广为流传的并且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语言。任荣⑩根据已有研究者对流行语的定义,总结“研究者都认为流行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流行,而流行又具有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语言对社会变化的最为敏感的显示器。”张普(11)认为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地域或者某一人群中迅速传播、盛行的词汇。

其次,流行语的生产与传播在网络时代有了全新的方式。马倩倩(12)认为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以爆发式的速度快速地传播,不仅仅跟网络这样一个平台和网民的积极参与传播有关,更加与传统媒体的后续“幽默式”传播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胡莉莉(13)认为“网络、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先进的传媒手段对流行语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汪磊(14)通过考察分析近年来网民对网络上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投票评选结果发现网上与网下、不同媒体间的语言传播形成了互动;以网络词语为显性特征的网络语言总体上将趋向日常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

网络流行语研究最早始于2001年,但真正大量研究是从2008年开始,研究论文数量几乎每年成倍增长。“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上及现实社会中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研究领域也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15)

最后,网络在传播流行语的同时,也建构着流行语的含义。刘鹏飞等在分析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结构时认为:“‘屌丝'等网络流行词也成为群体符号。青年对网络舆论的主动参与和网下行为意识,对舆论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数据指出2012年热点舆情事件信息源分布(抽样:100件):39%来自微博,24%来自传统媒体,22%来自新闻网,15%来自论坛(16)。田香凝认为大众媒体对“屌丝”概念的认知存在偏见,媒介通过行为解释和奇观运作将该群体塑造为窘迫、可悲、能力不足的失败者,往往呈负面的弱势形象,表现在四个方面:难以受到异性青睐,无爱情;置房困难,无恒产;出身卑微,上行受阻,无钱,无背景,无未来;文化素质偏低,不符合传统道德观(17)。《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也使用了“屌丝”一词:“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

由此,基于已有文献基础,对于网络流行语“屌丝”的研究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屌丝”一词被公众认知为什么样的感情色彩?问题2:“屌丝”含义的具体指标是哪些?问题3:代表“屌丝”的指标构成了哪几个维度?问题4:哪些网络渠道是对“屌丝”的不同维度有建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测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先测量“屌丝”的含义。通过文献和访谈确定“屌丝”的具体代表指标,然后通过调查筛选有较高代表性的指标,去除代表性弱的指标。第二步分析“屌丝”指标构成了哪几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这些代表性高的指标之间有什么样的结构关系,能够形成哪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就代表“屌丝”的含义维度。第三步是探讨“屌丝”维度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考察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的使用对“屌丝”不同维度的影响。

1.测量指标

因变量:“屌丝”的含义。通过前期文献法查找了“屌丝”的相关文献,然后通过访谈和讨论,确定了代表“屌丝”的二十九项指标。

自变量:媒介接触。测量受访者获得“屌丝”的网络渠道分布;测量不同网络渠道使用对“屌丝”含义的影响;具体测量受访者每周使用不同媒介的频率,包括:微博,网络游戏,网络论坛、贴吧,浏览网络新闻页面,人人网、APP、QQ、微信等。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星提供的网络调查问卷发布平台采集样本。调查执行时间是2013年3月26日至5月26日,共获得样本315份,其中男性占42.5%,女性占57.5%。从年龄构成上看,20岁以下占9.5%,20—29岁占74.9%,30—39岁占10.5%,40—49岁占4.1%,50—59岁占1%。从学历构成上看,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程度0人,初中教育程度占1.6%,高中、中专及职中占2.9%,大专占5.4%,大学本科占49.8%,硕士、博士占40.3%。有96.5%受访者知道“屌丝”这个词,3.5%受访者不知道“屌丝”这个词。后面分析只使用知道“屌丝”的样本。

三、“屌丝”的感情色彩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3.9%的被调查者认为“屌丝”是褒义词,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屌丝”是中性词,34.5%的被调查者认为“屌丝”是贬义词,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倾向于“屌丝”一词中性偏贬义色彩。

四、“屌丝”的含义与维度结构

1.二十九项指标对“屌丝”词义的代表性

为了测量“屌丝”一词的含义,根据文献梳理得到的二十九项指标,采用李克量表对这些指标的代表性进行测量,具体提问:“下面是一些对于‘屌丝'这个词的含义解释,请您对‘屌丝'含义的代表性程度进行打分。1表示基本不能代表,5表示基本能代表。”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房无车”“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矬”“自嘲”得分居于前五名。

进一步将高于中间分值3分的选项作为对“屌丝”有较高代表的指标。按此标准有十五项指标:无房无车,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矬,自嘲,长相平平,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工作辛苦却报酬低,自娱自乐,没有女朋友,沉迷于幻想/喜欢精神胜利,把高富帅/白富美作为假想敌,恋爱情况不佳,不满现实,宅/喜欢呆在家里或房间。如表1。

2.“屌丝”指标的因子分析

首先,对十五项有较高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讨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出“屌丝”一词维度结构。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的第一次因子分析结果呈现四个因子,只有“工作辛苦却报酬低”在不同因子上的载荷值都不显著。

其次,进一步将“工作辛苦却报酬低”去除后做第二次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呈现四个因子,能够解释67.6%的变异量。将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先天条件差、情感状况不佳、沉迷幻想、自嘲。

四个因子的具体指标构成是:(1)先天条件差: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无房无车,长相平平,矬;(2)情感状况不佳:没有女朋友,恋爱情况不佳,宅,喜欢呆在家里或房间;(3)沉迷幻想:把高富帅/白富美作为假想敌,沉迷于幻想、喜欢精神胜利,不满现实;(4)自嘲:自嘲,自娱自乐。见表2。

表1 二十九项指标对“屌丝”词义的代表性统计

表2 “屌丝”指标的因子分析

五、网络渠道接触对“屌丝”维度的影响

首先,考察被访者在调查前一周中的网络渠道使用频率情况。数据分析显示,QQ、网络新闻、微博、微信的使用比例最高。见表3。

其次,将网络渠道的使用作为自变量,“屌丝”四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四个维度分别是:先天条件差、恋爱状况不佳、沉迷于幻想、自嘲。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1)“先天条件差”主要与人人网的使用有显著性负相关关系,T值为-2.265。也就是说上人人网频率越高,对“先天条件差”越不认可。(2)“恋爱状况不佳”与所列网络渠道无关。(3)“沉迷幻想”与“上网络论坛/贴吧”“用微信”两个网络使用行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自嘲”只与“上网络论坛/贴吧”呈现正关系。见表4。

表3 被访者在调查前一周中的网络渠道使用频率情况

表4 以网络渠道的使用为自变量/以“屌丝”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的回归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第一,“屌丝”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流行词语。如前所述,通过“对屌丝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多数被调查者倾向于中性或贬义态度。这种中性偏贬义属于诙谐与自我解嘲,适合于人际之间的使用。单纯的褒义或者贬义都很难广泛使用。这也是流行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二,“屌丝”包含先天条件差、情感状况不佳、沉迷幻想、自嘲四个含义维度,折射出一种对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的酸楚与无奈,没有抗争意识。

“先天条件差”包含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长相平平、矬、卑微/社会地位低、无房无车等指标。“情感状况不佳”包括没有女朋友、恋爱情况不佳、宅等指标。“沉迷幻想”是指把高富帅/白富美作为假想敌、沉迷于幻想/喜欢精神胜利、不满现实等指标。“自嘲”指自嘲、自娱自乐。

流行语言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大众的社会心理特征。先天条件差加上情感状态不佳,呈现出使用群体一种现实的酸楚,这种酸楚只有通过沉迷幻想、自嘲来无奈地释放。

现代语用学的一大贡献便是从语境(context)中考察语言,脱离语境的语言研究难免失之偏颇。有学者指出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活动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际言语要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中进行,因此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18)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产生于网络的“屌丝”一词传递了转型期中国的一种普遍社会心态。很多年轻人通过读书、务工等各种方式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省级城市流向北上广这样的中心城市,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成长于城市或者留在城镇与农村,他们一方面都共同面临买房、打拼事业等多重现实压力,另外一方面还要在心理上面对权力面前机会不平等诸多问题。面对这种局面,很多时候只能表现为一种无奈,没有切实的解决办法。面对现实压力,只有通过自嘲等手段来释放压力。所以,“屌丝”是一种酸楚的无奈,没有抗争意识,面对现实只有通过自嘲来释放心理压力的社会心理。

第三,“屌丝”含义包含线上线下的共同情景——四个维度两个与网络建构有关,另外两个与现实境况有关。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微信建构了“沉迷幻想”,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建构了一种无奈的“自嘲”。而“先天条件差”与“恋爱状况不佳”两个“屌丝”维度与网络建构没有关系,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状况。

在此有两点需要指出:并不是网络全平台都对“屌丝”建构产生了作用,只是网络论坛/贴吧、微信两个渠道产生了作用;“屌丝”维度并不是网络全部结构,网络只是建构了“沉迷幻想”与“自嘲”两个维度。

有研究分析网民对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投票评选结果发现网上与网下、不同媒体间的语言传播形成了互动-相互渗透,词语的意义或者形式并非仅仅源自虚拟的网络媒体,而有一些是来源于现实的语言生活,网络流行语正逐步走向非网络化。也就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网民心态的日益成熟,以网络词语为显性特征的网络语言总体上将趋向日常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19)。从本次研究来看,“屌丝”含义同样有线上与线下的共同构筑关系。现实的条件差、情感问题通过网络论坛和微信来释放,论坛和微信上表现为“沉迷幻想”“自嘲”。网上论坛与微信的虚拟空间和网下的现实压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屌丝”的含义。

网络论坛、贴吧和微信通过互联网构建虚拟平台,供网民进行交流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互动平台延伸了人的现实生活。在这里,现实中用来衡量个人地位和价值的客观指标(如收入、学历、身高等)的权重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的自身思维能力被放大。如许多贴吧、论坛用户常常依靠风趣的言论、精彩的文章被封为“大神”,微信用户则可以通过公共账号建立自己的粉丝平台成为意见领袖。因而,网络生活满足了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所渴望的尊重和欣赏。

然而,网络的虚拟生活无法取代现实生活,现实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并不会因为网络的满足而消失,甚至会更加凸显。当人们因为现实生活的不满足而将生活重心移至网络后,对现实的投入便会减少,这是否会使得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无暇解决甚至恶化,进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感愈加严重?如此会否形成恶性循环?这点值得进一步关注。

第四,“屌丝”的维度和网络结构关系可以解释“韩流”等流行文化的消费。

屌丝量表不仅仅是一个流行语的使用测量维度,更是为我们探究流行文化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对流行文化的解释提供了一个解释维度。当前出现了一些按照以前范式不容易解释的流行文化,如电影《泰囧》《小时代》以及韩剧的流行等,都可以从“屌丝”所代表的流行语的多维度进行心理探讨。年轻人面临现实压力和心理的不公平等问题需要释放,刚好韩剧等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想象来释放压力,可以在另外的空间获得一种幻想而获得脱离现实的无奈,甚至找到一种自嘲的借口,进而释放现实压力。进一步通过网络论坛、微信获得同类者共鸣,通过使用特有的一些话语来标签共同身份,这些特有话语便慢慢从这些网络群体扩散到社会,获得社会更多人的共鸣,形成一种流行语。嘲讽与无奈是流行语的核心,是一种对社会现实无奈与无力的抗争形式。

本文分析的网络建构特点也可以为流行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提供参考,流行文化的网络燃点是从哪里开始的?哪些媒介渠道在发生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对流行文化的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社交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注释:

① Ren,H;Ji,DH;Han,L.A Research on Automatic Chinese Catchword Extraction.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Association.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LREC,2008.

② 《冯小刚:屌丝是自贱中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搜狐网,http://yule.sohu.com/20130227/n367267671.shtml。

③ 刘湛:《广州社科院副院长:“屌丝”滥用会导致社会不稳》,新华网,http://www.cqcb.com/cbnews/cqnews/2014-02-21/519548.html。

④ 如尹鸿认为,“屌丝”文化的流行是一种不太健康的社会情绪的反应,参见赵琬微、陈尚营:《“屌丝”文化:社会负面情绪的另类表达》,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10/c_115337192.htm。还有相关文章如,王玉香:《新媒体时代透视青少年“屌丝”文化现象》,《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9期;张猛:《刍议网络热词“屌丝”的文化张力》,《文化学刊》,2012年第5期;郝雨、路阳:《“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新闻界》,2013年第10期。

⑤ 张洁、刘文鹏:《国内外流行语的多视角研究评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转引自李洁:《日语流行语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⑥ 胡明扬、张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语文建设》,1990年第1期。

⑦ 参见陈原:《新词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⑧ 参见周一民:《北京现代流行语》,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

⑨ 任龙波:《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⑩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 张普:《基于DCC的流行话动态跟踪与辅助发现研究》,载《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教联合出版社2004年版。

(12) 马倩倩:《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3) 胡莉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黑河学刊》,2010年第3期。

(14)(19) 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转引自王燕、刘倩:《近年来国内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下)。

(15) 石泳:《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6) 刘鹏飞、齐思慧、周亚琼:《2012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

(17) 田香凝:《“屌丝”媒介形象建构研究》,《东南传播》,2012年第10期。

(18)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作者张洪忠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雨欣、宋伟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屌丝流行语建构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巧借 流行语
自我矮化症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