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临水,山水我所有

2014-02-18 03:14傅德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1期
关键词:范宽黄公望瓷画

傅德毛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山 居》 │直径42cm│傅德毛

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说:“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其“登山临水”、“坐望苦不足”,即指深入生活,师法自然,是为山水画创作奠基的重要环节,历代山水大家都极其重视。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这样一段话:“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

画山水画,只有“登山临水”、“坐望苦不足”,才能“山水我所有”,发山川之精微。北宋名家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评介范宽时曰:“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范宽之所以能“创意自我”,在于他悟得“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之道。范宽画作的素材多源自家乡陕西关中一带,他的《溪山行旅图》就提炼于家乡的景致。那幅作品以三分之二的画幅绘一壁立巨峰,上有飞流直泻的瀑布,下是隔溪相对的山峦。山峦间云雾缭绕,溪边有一条小路,路上行进着一队赶着驮队的商旅,人畜虽皆画得微小,其姿势却都真实生动。画中的飞瀑、溪水、行进的驮队和险峻雄奇的大山、幽深静谧的山谷形成的强烈的动静对比,营造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介绍元代山水大家黄公望时说:“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筿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正是由于黄公望终日坐于山水之间,体验山川,感悟山川,他的画作才享誉古今。我们都知道,黄公望历时数年才完成的享誉古今的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便是他奔波于富春江两岸“皮囊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而来。

“登山临水”,不仅让画家们发山川之精微,而且让画家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奥妙,使中国山水画有了从早期的只以纯线条勾勒物象外形轮廓,不能体现物象质感和空间感,到能以点、线为基础表现山石树木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的皴法,能以笔墨写出真山水的质的进步。

“登山临水”,让郭熙悟得了“三远”构图的空间理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登山临水”,让宗炳悟得了“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之构图法则。

近现代画家黄宾虹先生之所以能在晚年悟得变法之“理”,也是因其注重深入生活,受山川的启迪而获。他的两次浪漫游历——“青城坐雨”、“瞿塘夜游”,是他变法的关键点:“青城坐雨”(在青城山中冒雨观山景),黄宾虹先生获得了“雨淋墙头”之感;“瞿塘夜游”(被月下山川妙景触动,一路摸索着画下了许多速写),黄宾虹先生独领了“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之妙。黄宾虹先生的雨山、夜山主题,即因这两次浪漫游历开启,不仅如此,黄宾虹先生的“黑、密、厚、重”的画风亦因其而成。

中国山水画的进步,都因画家们“登山临水”成就。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登山临水”、“坐望苦不足”是师造化,“山水我所有”是得心源。历代山水大家之所以能从真山水中悟得新法,在于他们已得心源,所以,他们的画作能反映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山水面貌和社会生活状态,有“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之妙意。

我很崇拜前辈大家们,一直都以前辈为榜样。平日里,研读、苦习前辈理论著作、画作之余,多背着画夹走进大自然,临写真山真水。我的瓷画作品多源于生活,如《湘西神韵》、《湘西风光》、《湘西情韵》、《湖天清旷》等,景致都源于湖南湘西。不敢说我的瓷画能发山川之精微,但得到了百姓和同行的认可,我的《桃花源记》、《冬川雪雯》、《数峰如画暮云间》、《湖天清旷》、《白云深处有人家》、《和谐家园春常在》、《群山巍峨》、《湘西风光》等瓷画能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奖,对我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溪山清远图》 │90x180cm│傅德毛

《山峦烟云》 │80x100│傅德毛

至于瓷画,我想谈谈黄宾虹先生说得“三思而后行”。“三思”,黄宾虹先生的解释是:“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三思”对瓷画创作者来说,我个人认为重在“构思”,除构思画面之外,还要构思画面与瓷之器的完美结合,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如何布局,甚至可以养成临写自然景致时就考虑欲将之赋于怎样的器形之上,以便写生时的取舍。瓷器的器形变化多端,同一处景致可以呈现在不同的器形,同一种器形可以呈现不同的景致,就看绘画者如何巧安排。

“行”即为创作。至于创作不能只重现自然,而应是画家的心源之文,反映着画家的旨趣和风格特征。范宽、黄公望、黄宾虹前辈的画作都取材于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却不是原貌的重现,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赋于纸绢,写出高于生活原貌的画卷,给人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享受。

蕴涵画家个人旨趣,体现画家个性风格的作品,能让人读出画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品格、艺术主张,中国有句老话——“画如其人”,这样的作品是能让人们记住的,记时间记住的,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比如黄宾虹的《青城烟雨册》。

画山水瓷画是我的终身追求,我将尊黄宾虹先生教导,注重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创作高于生活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范宽黄公望瓷画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愿君读读黄公望
范宽《寒江钓雪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得意忘形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