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提优历史课堂

2014-02-25 03:15王月兰
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明太祖城邦史料

王月兰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只有“会学”才能不断的“学会”。也就是说,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发展得越快,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就越多。心理学家郝伯特·杰耶齐也曾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还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教学原则。如上道理均阐明了一个问题,即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巧用“三左三右”法,可以大大提优历史课堂。

“左图右史”法

宋朝史论家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所谓“左图右史”,是指学习或研究“史”,必须辅之以“图”。没有“图”,“史”就会不清楚,因为没有直观的空间概念。有了“图”,就会与“史”相得益彰,可见历史地图的重要性。古人绘图不易,如果说“左图右史”更主要是指“图”和“史”相互参阅的话,那么,历史地图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就会有更多、更重要的功能。

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时,如果运用《古代希腊城邦图》,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地理位置、地域特点等地理因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差,这种影响力就更强。从图上看,古希腊的地形有哪些特点?一是海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二是山岭纵横,河流交错。结果就是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为希腊200多个城邦的形成创造了地理上的条件和基础,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这一特点又使希腊各城邦独立发展,一方面本城邦对其它城邦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其它城邦对本城邦的影响也不大。所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只在雅典实行,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也只有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说,历史地图更具有对比的直观性,也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历史地图的对比应该成为历史教学很好的手段。以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形图与古希腊对比,有什么特点呢?其一,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有广阔的平原;而古希腊城邦却地域狭小,相对孤立。其二,四大文明古国都形成了统一的大帝国;而古希腊城邦却星罗棋布。这说明,国家的形成是与它所处的地理因素分不开的。如学习新航路开辟这一内容时,只需一张图、一张表,所有学习难度便迎刃而解了。

“左因右果”法

爱因斯坦说:“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历史学当然也需要根据因果关系来观察、思考、分析和结论,如是才能找到历史的真相,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何谓因果?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为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为果。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同样,任何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原因和结果是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互相转化。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原因影响结果,结果又会导致原因。因此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这种因果关系的表现一般为: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

如学习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时,首先需要分析和寻找的是明太祖为何要这样做的原因。经过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其二,1376年,明太祖废行省,三司分权的措施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到君权;其三,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骄恣擅权,相权威胁皇权。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细细想来,以上原因却是由于承袭了前朝的某些制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即丞相制度会造成明太祖的这种认识;而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明太祖的一项措施而产生的结果;第三个原因更是胡惟庸的行为产生了明太祖想要改变现状的结果。由此看来,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历史行为的原因就是因为前一事件产生的结果而实施的,因和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分析,明太祖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即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必然会解决以上问题,却又会产生另外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预料之中的,却常常也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明太祖的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也导致皇帝负担的加重。于是不得不设立内阁制度,虽然减轻了皇帝的负担,却又使内阁的职权逐渐加大,导致明朝末年的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总之,历史事物之间有着联系的极其广泛性和复杂性,没有孤立的历史事件存在。只要学会盘根究底、按图索骥,理清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顺延历史长河的主线,搞清每一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及与前一事件、下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历史学习便会变得简单了。

“左史右论”法

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均已明确提出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注重考查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也围绕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4项主要能力。而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史料教学,“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有效的史料教学,就是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历史知识,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第三小题: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分值为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在200字左右。该题突出了新课程中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学生普遍反映是该题较难,无从着手。其实,此题正是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历史学习方法最精妙的考查。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此题首先要弄清论证的问题是什么,即“近代历史的主题应当是新生产方式(近代生产方式)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推进作用,而不是旧生产方式 (封建生产方式)解体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此分析,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从史料中寻找论据进行论证即可。

由此可见,历史教学既要善于从史料中提炼出理论观点,尽量挖掘出史料中蕴涵的理论因素;又要自觉地把理论观点应用到史料的分析当中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理论本身,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坚持从史料中来,能够了解理论得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理论的能力。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就只能就事论事,就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拿不到“钥匙”。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历史学习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探究新方法、新途径,敢于尝试与实践,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明太祖城邦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史料二则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