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情况调查报告
——以文山学院为例

2014-03-01 13:17雷蓉蓉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山问卷传统

颜 星,雷蓉蓉

(1.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大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情况调查报告
——以文山学院为例

颜 星1,雷蓉蓉2

(1.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震撼力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传统文化学习和弘扬的实际情况又令人堪忧。要改变这种尴尬,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针对这些情况,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明德国学社对文山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了《文山学院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和发扬情况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情况进行了数据整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分析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源泉。但伴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各国间都在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在一波多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渐微。不管是否承认,较之于西方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看,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已力不从心,其功效亦呈逐次递减衰颓之势。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了解分析文山学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反映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找出解决办法。

3.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出发,展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

4.搜集文山学院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建议,以便为文山学院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出符合实际的可行措施。

三、调查的内容、对象、方法和过程

(一)内容

1.问卷主要针对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方式途径、观念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旨在收集广大学生的宝贵意见。

2.此问卷包括18个选择题,2个问答题,部分选择题皆可多选,问答题可充分发挥大家的意见。

3.问卷附有卷首语,末尾留有“传统文化QQ群”、网址和博客,方便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参与。

(二)对象

文山学院各院各届部分学生。

(三)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分类归纳法、分析法、访谈法、抽样法。

(四)过程

此次问卷调查从2013年4月初开始,由传统文化课程组老师和明德国学社共同编写问卷和填表说明。并分10个小组同时对文山学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500份,于同年4月底收回问卷,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此份调研报告。

四、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以教学系为单位(2013年9月改设二级学院),共分为10组,其中政史系400份,其余9个系各110份,余下的发放给选修《传统文化概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的同学。后期共回收问卷1300份,其中有50份问卷无效(未按照问卷答题要求答题,视为无效),有效问卷为1250份。

(二)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3道选择题。

问题1: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选择非常感兴趣的占总数的25.47%,选择有些感兴趣的占66.63%,而选择没什么兴趣的占7.67%,表明讨厌传统文化的仅有0.23%。

问题2: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结果显示,选择愿意并认为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的人数占总数的62.08%,选择只是想了解的占33.28%,而表示不愿意,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的仅占1.12%,有3.52%的同学认为是其他。

问题3:您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吗?

表示很清楚的仅有5.86%,选择大概了解的有37.84%,而选择只是了解一些的占总数的47.43%,表示完全不了解的有8.87%。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2道选择题。

问题1: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有90%的认为很重要,表示不在乎、可有可无的有5%,而持反对意见认为没必要,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起消极作用的占5%。

问题2: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结果显示,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以继承发扬为主的占总数的41.89%,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接受时应有扬弃占总数的55.67%,认为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过时保守的占1.58%,有0.86%的同学既不关心也没什么认识。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文山学院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总体持积极态度,在学习和弘扬时也有自己的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接受时应该有所扬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问卷所反映出的一些情况:(1)在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否定看法,认为没必要,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过时保守;(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普遍欠缺,认识程度低,范围小。

(四)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2道选择题。

问题1:您经常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吗?

结果显示,天天都看的同学占2.16%,经常看的同学占16.56%,偶尔看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6.24%,根本没看过的同学占5.04%。

问题2:您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

选择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的同学占总数的45%,通过课外书或老师课堂讲授的同学占35%,选择通过旅游、参观、参加社团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同学占11%,有9%的同学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

结论:通过此部分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并表示感兴趣,但大家自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很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翻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还有5.04%的同学表示根本没看过。大家是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关注、报道和老师的课堂讲授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很少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传承,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意识还很淡薄。另外,学生普遍不知道读什么书更适合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少相关指导。

(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具体内容的认识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5道选择题,分别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书法字体以及对百家讲坛中的传统素食文化的看法。

问题1: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释三大思想了解吗?

结果显示,清楚的占12%,大致了解的占65%,知道一点的占15%,根本不知道的占8%。

问题2:您知道中国四大名著吗?

结果显示,有56.33%的同学知道也看过,近40%的同学看过其中一两部,3.19%不知道也没看过。

问题3:您能区别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书法字体吗?

结果显示,能且很清楚的占9%,可以区分的占15%,勉强可以的占51%,不能区分的占25%。

问题4:您认为当今社会还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吗?

结果显示,86%的同学认为有必要,有14%的同学认为没必要。

问题5:针对例如“百家讲坛”此类将传统文化制作成素食文化的现象,你有何种想法?

结果显示,表示非常支持的同学占31%,较为支持的占41%,不太看好的占25%,极度反对的占3%。

结论:由此部分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多为随意性、间接性学习。

(六)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3道选择题。

问题1:对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由来,您是否了解?

结果显示,有22.32%表示很清楚,71.28%表示有所了解,6.40%表示不清楚。

问题2:您对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结果显示,有86%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1%的同学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有2%的同学认为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1%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不关心。

问题3:您觉得为什么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起来了?

结果显示,有28%的同学认为是因为商家为促销商品而大力宣传,如情人节巧克力;43%的同学认为是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认为是西方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接受,如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儒家思想的同学占7%;22%的同学认为这是借西方节日弥补中国传统节日没有的,如母亲节,可以增加一个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机会。

结论:从此部分问卷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对于许多节日已经忽视了它背后的意义,更多地关注眼前利益,它所带来的经济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以及假期休息日。对于此种现象,若要重拾文化氛围,建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必须深刻挖掘节日的真正价值,切不可崇洋媚外,将中国传统的节日西方化。如大家热议的教师节的时间问题,就应该充分体现历史,尊重事实。

(七)学校社团存在的必要性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1道选择题。问题是:您认为在学校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社团是否有必要?

结果显示:有72.88%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方便了大家的学习交流与沟通;20.32%的同学认为没多大必要,但还是会关注相关活动;认为没必要、凭兴趣自己去学习的同学有6.80%。

结论:如此看来,社团的成立非常有必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号召力,且文山学院已经有这样一个社团——明德国学社,但事实证明同学们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就说明社团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八)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类型

此部分问卷设计了2道选择题,从结果来看,大学生们对饮食(如八大菜系,民间小吃等方面)、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制陶瓷等)、古代建筑、服饰、传统书画艺术、传统节日等较为感兴趣,而对民族戏曲、古代先哲思想、古代历史文学、传统科学、传统戏曲、音乐等不太感兴趣。(如表1)

表1 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类型

结论:出现这种现象再一次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刻,仅仅浮于表面,就好像现在许多的传统节日被人们调侃为“吃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怎么吃得开心、玩得开心,而对于节日的真正价值和内涵,很少有人关注。并对如医学、戏曲、传统科学、音乐等方面因为不了解,没有认同感,所以体会不到它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确实不够,虽然对于传统文化的一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在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上反映为:基本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不甚了解,如对传统经典著作知之甚少;道德观念淡漠,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信义失范”的现象,如考试作弊、争抢助学金、抄袭作业、拖欠贷款等;缺少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同学间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弱,抗压能力差;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把吃喝玩乐、恋爱、上网、喝酒、睡觉作为课余生活的大部分;部分大学生无视家庭经济状况,片面追求高消费,相互攀比。

虽然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与长期缺少稳定的、循序渐进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因此,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问卷中问答题的分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问答、作业,对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不利的因素,作出以下分析:

1.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

2.政府政策缺乏具体的指向,对文化的重视不够。表现在大学教育中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教育内容偏废、教育目标偏离,重理论轻实践,缺少人文环境,使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

3.传统文化自身的繁琐深奥,难以理解,同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诸如:许多传统政治文化建立在等级秩序之上,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自由的价值追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传统文化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与现代工商业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传统民俗建立在价值模糊、缺乏规范的基础之上,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问题;许多传统建立在满足于归属感层次,不能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精神需求的问题等,从而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

4.大众传媒的兴起对民俗文化的挤压。随着大众文化及网络速食文化的兴起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传统文化弱化。再加之政府、社会及学校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门了解的渠道,更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淡化。

5.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文化。全球一体化,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功利化,再加上年轻人的猎奇心理,使文化西化倾向明显。

6.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文化教育停留在表层上,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缺乏合理衔接,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脱节。

总之,“由于受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教育与文化的分离,导致了教育的专门化,教育被当作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地。教育的主要目标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普遍倾向,导致受教育者成了具有知识技能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1]2。

六、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之策略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首先,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已具备,动手能力和对事物的区分鉴赏能力已成熟,自觉性、自主性都已大大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意识增强,还具备了对传统语言文学的理解认识能力,以及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能力,这就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沉积,博大而精深,只有加强对它的认识理解,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想要将这些传统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谈何容易。所以要使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得以学习并传承,就需要充分整合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我们要借助学校特有的教育属性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社会、学校、自身相结合,在社会环境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并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回报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结合问卷分析及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当代大学生要以政策为导向,学习传统文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刘云山在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中这样阐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所以,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是响应党的号召,具有爱国思想的积极表现。

另外,90%的同学认为现在各种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够充分,所以媒体也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关注度,比如一些音乐频道增加对传统音乐的设置,增加曝光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增设大学生喜欢的有关传统饮食、服饰、书画、建筑、民间工艺等方面的专题。

(二)高校校园要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基础保障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2]。

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具有特殊性,学校的环境单一,学生素质相当,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具有一定距离,加之其教育的功能性和特殊性,使其成为主要形式,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大资源进行学习。学校资源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一方面,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与环境,领导要加以重视,老师作为引导,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比例,如在开设传统文化作为通识人文课程的基础上,再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技艺方面的操作方法或知识作为选修课,形成课程系列,使学生在整体认识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学习,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平台。又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问卷分析反映,此门课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但由于受课时及教学内容的限制,内容显得枯燥,太过理论化,具有一些局限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用有限,因此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及具体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另一方面,针对高校已出现的一些有悖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也应予以纠正,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途径,更要通过教师人格魅力、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学习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来提高抵制西方文化侵蚀的自觉性和各种能力。

以文山学院为例,学校在一些走廊、教室、道路侧边都挂有名言标语或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些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同时,应该以文化课程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假日,以班级或系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多样的相关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还可以有效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三)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学校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形成“文化自觉”。而现在在校学生大多为90后,只是发挥自觉性、自主性来学习传统文化,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堂与课外活动作为平台,充分发挥同学相互间的影响力,发挥社团及文化讲座的作用,先组织一部分对此既有了解并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并培训,然后再带动更多的学生融入这个氛围中进行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通过社团及相关文化课程、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可以为学习传统文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并定期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公共区域拾垃圾、国学知识竞赛、社团文化交流会、出刊物、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各类征文竞赛、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小组讨论学习,开座谈会等等,加大在学校的宣传力度,形成人文环境。现代网络人际交往也趋向频繁,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交流优势,搭建高校学习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在校内建QQ群、建博客,加强内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适时邀请专家做客,开展专业讲座,利用“名人”效应,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活动中,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栋梁之才,更是现代文化发展中的先锋和主导力量,其在校与步入社会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大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这一代也为下一代奠定了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中,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息,源于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息,源于我们一代又一代先人不断创造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其深厚的文化才完整,才能经久不衰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传统文化,贵在力行,贵在传承,既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国家兴亡,我辈担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携手将上下而求索。

[1] 李淑珍.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 容中逵.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J].教育科学论坛,2008(3):11-13.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YAN Xing1, LEI Rong-ro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with its deep thoughts and strong shocking power. But the actual statesof learn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worrying. To change this embarrassment, society, school,students and teachers ought to work together. Aiming at these stat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asedon the subject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n analysis on the survey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Wenshan University made by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ent state; analysis

G641

A

1674-9200(2014)01-0104-06

(责任编辑 杨永福)

2013-11-10

云南省2011年度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助项目;文山学院2012年度“中国史”重点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

颜 星(1963-),男,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国别史、东南亚经济与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山问卷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文山肉丁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