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与布哈林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上的对话与争论

2014-03-06 18:04贺永泰
关键词:资本积累卢森堡图式

贺永泰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政治学研究

卢森堡与布哈林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上的对话与争论

贺永泰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是在纯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的。卢森堡批评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提出资本积累要通过非资本主义社会来实现,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布哈林指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矛盾,资本积累必须借助于非资本主义外部环境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在批评卢森堡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怀疑与批评中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卢森堡;布哈林;资本积累;现代性

现代性及现代性问题,作为黑格尔在18世纪提出并加以开拓的一个概念和论题,其在19世纪的思想发展则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代表了19世纪现代性理论当中的最高成就。而现代性研究在后马克思时代的展开是以马克思为基础的。

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将现代概念化,认为现代社会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资本的本性和逻辑来透视现代性,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立足点。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越多,积累就越多;积累越多,剥削就越多,这是资本积累的实质。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的有机构成(即C∶V)必然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两极分化,其历史趋势是资本的垄断及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桎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讨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不能少了卢森堡和布哈林这两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否则是不完整的,因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首先在卢森堡与布哈林之间形成了对话与争论。而本文就是这场对话与争论的再现与展开。

一、卢森堡:“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打开了’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资本积累理论,卢森堡是不完全赞同的。她认为马克思虽然提出了问题,却未能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马克思的分析仅只局限于资本主义范围内,没有看到非资本主义这一外部环境在资本积累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她专门撰写了《资本积累论》,声称自己要解决马克思未能解决的问题。她说,马克思首先选择那个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他分析的一个基础,但是,他不但没有把这个分析引导出结论,而且就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停住了。[1]70-71

但《资本积累论》出版之后,遇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于是卢森堡又写了《资本积累——一个反批评》一书,以回应各方面的批评。在书中,她申述道:“我所写的东西,有一部分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作为基础的,有一部分是批评他的——特别是关于他不进一步阐述积累问题,而只是提出几个模式和一种分析。我的批评就从那里开始。”[1]56-57卢森堡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积累是相互依赖的,但未能解决积累事实上前进和生产事实上能够扩大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来源问题。卢森堡指出:“按照马克思的图式,第一部类采取主动:这个过程是以生产资料的生产为起点。那么,谁需要这些增加的生产资料呢?这个图式回答道:第二部类是为了生产增多的消费品而需要它们。那么,谁需要这些增多的消费品呢?这个图式回答道,当然是第一部类,因为第一部类现在雇佣着较多的工人。我们简直是在兜圈子。……从资本主义观点看来,这样做是荒唐的。”[2]88

第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未能解答生产“为谁”而扩大的问题,仍在圈圈里打转转,是十分荒谬的。卢森堡指出:“积累是自动地进行着,到底生产是为何人而益加扩大?一点也不清楚。”[2]258资本积累所依赖的社会需要,细看起来似乎就是资本积累本身。资本积累得越多,它就积累得越多,一切都变成一个耀眼的反复——令人目眩的圈圈。她将此形象地喻为“旋转木马”,说:“我们就有一个旋转木马,它在天空中自我旋转。那不是资本主义积累即货币资本的积聚,而是相反:为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从资本的观点来看,这是十分荒谬的。”[1]65

第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对于资本积累“为谁”而进行的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卢森堡指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部分,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假定,一开始就是以追加的生产资料与工人的生活资料的形态出现的。这两者都是用来使第一部类及第二部类的生产益加增大。引起这种生产增大的不断进行,是为着谁呢?从马克思的图式的诸前提中看不出来。”[2]261

第四,对于剩余价值“靠谁”来实现的问题,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给出的回答也是荒谬的。卢森堡指出:“如果资本家自己不消费而‘节欲’……那么,那些不断扩大的剩余价值,靠谁去实现呢?图式告诉我们:是资本主义本身,只有他们才能实现。那么他们怎样处置这些日益增大的剩余价值呢?图式答复我们:他们为了日益扩大自己的生产,而使用它。从而,这些资本家们就成为一种为了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的糊涂虫了。”[2]262

第五,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不能说明资本积累过程实际上如何进行以及在历史上如何完成。因为这个图式是试图在资本家和工人是社会消费的惟一代表者的前提下,来说明资本积累的。[2]273在此前提下,马克思的图式自然看不到资本家及工人以外的阶级的存在。要是看到了,就不难明白,“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部分,就不可能由工人和资本主义来实现。从而,在那种只由工人和资本家所构成的社会里,为积累而实现的剩余价值,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了。”[2]275

第六,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不符合资本积累在实际进展中的诸条件,是一种虚构。在卢森堡看来,积累不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各部类间的内部联系,它首先是资本与非资本主义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在物质要素和价值要素上的不同关系,不可能以硬性的公式规定出来。而“马克思的积累图式,不过是一种对资本的统治已达到顶点的那一瞬间的理论表现而已。因此,这个图式,正如对资本主义积累提供理论表述的出发点的简单再生产表式一样,只是一个虚构的东西而已。”[2]334

在质疑和批评马克思的基础上,卢森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资本积累理论。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的积累过程离不开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并通过对非资本主义的同化来保证自身的存在。卢森堡指出:“资本的积累过程,是通过它的一切价值关系及物质关系——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而与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形态结合着。”[2]288换句话说,资本积累在一切方面是依存于非资本主义社会的阶层及社会结构形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在前进中不断同化那些条件,而正是这些条件才保证资本主义本身的存在。”[2]289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要靠工人和资本家以外的“第三者”,即非资本主义来实现,但资本主义不能容忍非资本主义与其并存。卢森堡指出:“剩余价值既不能由工人,也不能由资本家来实现,而是由那种属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结构来实现的。”[2]279她并且认为,尽管资本离不开非资本主义形态的帮助,但又不能容忍非资本主义形态与它自己并存下去。只有使非资本主义形态不断地和加速地解体,才能使资本积累成为可能。[2]332

第三,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伴随着两次交换,形成两个市场。两次交换是:资本主义将用于积累的物质资料卖给“第三者”,并从他们那里取得货币,然后再向他们购买生产要素。两次交换形成两个市场,即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国外市场是吸收资本主义的生产物并供给资本以生产要素及劳动力的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从这个观点来看,德国与英国在相互交换商品上,主要构成了国内市场,即资本主义市场。但德国工业与德国农民间的交换,从德国的资本上看,表现为国外市场的关系。”[2]289-290

第四,资本的原始积累既存在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早期,又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但资本积累在一个绝对资本主义环境里是不可能的。卢森堡指出:“资本从它问世之日起就一直被驱使向非资本主义阶层和民族进行扩张,毁坏手工业者和农民,使中间阶层无产阶级化,这是殖民主义政治,‘开发’政治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发展只有通过向新的生产领域和新的国家不断扩张才成为可能。”[1]158

第五,资本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国家和部门获得唯一的、普遍的统治。“一旦现实符合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的时候,那就是表示它的终结,即积累运动的历史到达了它的顶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已经到了终局。对于资本而言,积累的停顿,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扩大发展的停止,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崩溃的客观必然性。这就是资本主义在其历史生命上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所表现的矛盾行动的道理。”[2]333

如何评价在资本积累问题上卢森堡同马克思的关系呢?卢卡奇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将《资本论》的总体性进行到底,从马克思的假设出发前进到全面提出问题,使问题适用于社会的总体。[3]82英国著名新左派理论家佩里·安德森指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对在世界范围内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重新考虑和发展《资本论》的明确体系,作出了最激进和最有创见的努力。”[4]18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菲弗尔指出,卢森堡帮助我们从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的关系中识别出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辩证限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打开了’马克思主义。”[5]189

二、布哈林:在批评卢森堡的“错误和矛盾”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在批评卢森堡的人们当中,布哈林是一个突出人物。在《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一书中,他赞扬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今无人企及。而卢森堡在理论上的最大功绩,是她提出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使是仅仅提出这个问题也应受到极大的尊敬。而且,“罗莎·卢森堡同志在确定再生产问题所立的功劳也不亚于前者。今天强调再生产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正如我们已在其他场合所证明的那样。”[1]284-285

在肯定卢森堡的贡献的同时,布哈林主要批评了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中的错误和矛盾,从而捍卫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卢森堡背离了辩证法,她的错误是非常根本性的错误。如前所述,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从马克思模式的诸前提看,不可能发现生产中这种累进的增长是为谁而发生……如果资本家自己不消费而‘禁欲’,即在积累的场合下,资本家是为着谁而生产呢?……那些不断扩大的剩余价值,靠谁人去实现呢?模式告诉我们:是资本家自身,只有他们才能实现。那么他们怎样处置这些日益增大的剩余价值呢?模式答复我们:他们为了日益扩大自己的生产,而使用它。”[2]261-262

布哈林指出,卢森堡的这一段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段落之一,它把作者的基本的重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聚集成一个焦点。但同时,这一段包含着和“积累了”不少错误和矛盾,必须加以分析:第一点,卢森堡提出的利润率下降是为“谁”即为谁的利益服务的?这个问题显然很可笑,甚至都不应该提出来,因为目的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把它排除掉了。第二点,卢森堡提出“为谁”的问题并给以否定的回答后(“不为谁”),立刻加以评论,但她没有注意到,这个声明事实上答复了谁从扩大再生产中得益这个问题。第三点,卢森堡关于“即便消费发生和增长了,积累也没有发生”等这类诡辩事实上已大大地离开了辩证法,卢森堡的错误是非常根本性的错误。第四点,卢森堡关于工人的消费增长的说明同样是不成功的。[1]176-180

第二,卢森堡把资本积累说成是货币资本积累的观点是错误的。布哈林指出,在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中,积累了很多的错误,其中,明显的一个错误是:积累——按照卢森堡的理论,它是指货币资本的积累。[1]208对此,布哈林批评道:

“的确,社会总资本继续不断地产生总利润。总利润只以货币形式存在是不正确的。”

“的确,资本家获得作为实现了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的利润。但说这一实现是总的剩余价值的独特行动,那是不正确的。”

“的确,货币流通量通常在增长。但说资本积累必须以货币的增长为前提,那是不正确的。”

“的确,积累经过资本的货币形式阶段。但说资本的积累就是货币资本的积累,那是不正确的。”

“的确,资本积累通常伴随着货币资本的积累。但说资本积累等于货币资本的积累或者两者等值,那是不正确的。”[1]216

布哈林强调指出,卢森堡的基本错误是,她把总体资本家看作单个资本家。她低估了这个总体资本家。所以,她不懂得实现的过程是逐步发生的。由于同样的理由,她把资本的积累描述成货币资本的积累。[1]218

第三,资本积累必须借助于非资本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要进行下去,不能局限于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环境,因为在此环境中,资本积累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化解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借助于非资本主义的外部环境。这个观点遭到布哈林的批评。布哈林指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冲突,或者说全面的生产过剩,不是别的,正是危机。这一概念根本区别于卢森堡的观点,根据她的观点,在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是一切时期的必然现象,因此扩大再生产是不可能的。”[6]317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模式肯定地承认危机,但是,把其原因完全归结于缺乏生产的均衡性,即缺乏社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排除了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产的能力和社会消费之间的深刻而基本的矛盾。对此,布哈林批评道,卢森堡把控制生产同生产和消费的联系对立起来,因此也把生产的不均衡性同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不均衡性对立起来。这个概念促使她造成无数的错误和难以想象的混乱。[1]242

第四,卢森堡的错误有其方法论根源,这就是否定矛盾的同一性。布哈林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有机体是矛盾的统一,但是,辩护士们只看到统一,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他们的辩护就是把那些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予以伪造,特别是在对立性面前硬说统一性。”[7]578卢森堡非常清楚地看到辩护士们的这一错误,但却否认矛盾的统一性。布哈林因此批评道:“卢森堡寻找资本主义的外表的、形式逻辑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有生气的;相互不能适应,不是矛盾统一的要素,而是清清楚楚地否认这个统一。而在实际上,我们见到了一个整体的辩证的矛盾,这些周期性地使彼此得到适应,不停地再生产,以致到了某个发展阶段,摧毁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即把前面的统一连同制度本身一起摧毁掉。”[1]253

第五,卢森堡的理论上的错误和实际的政治上的一些错误之间是相关联的。“在理论上,帝国主义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崩溃的基本论点证明是正确的。在实践上,其基本论点也同样适用:即要推翻帝国主义,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结论错了,所以,用来证明帝国主义必然性的理论的一系列论点都显示出许多错误的环节,因而一些策略上的意见证明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意见本应为这一理论提供实际论据,并把批判的武器转变为武器的批判。”[1]287与卢森堡的理论不同,布哈林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内部矛盾;是这些矛盾而不是‘第三者’的匮乏,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崩溃,不论‘第三者’有多少,即使它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也是一样。”[1]288

三、结语:“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停滞不前,那就未免奇怪了”

综上所述,卢森堡质疑和批评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但她对马克思的批评和她的资本积累论也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矛盾,因而又受到布哈林的批评。卢森堡与布哈林之间的对话与争论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问题,它是在怀疑和批评中与时俱进的。反之,“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停滞不前,那就未免奇怪了。”[8]2

卢森堡和布哈林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资本积累理论上的对话与争论,虽然过去一百多年了,但是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仍然很有意义。虽然中外学界从不同的论域和视角对卢森堡和布哈林的资本积累和帝国主义理论等作了较多的研究和评论,但他们两人争论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1][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上海:三联书店,1959.

[3][匈]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法]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6][苏]尼·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苏]尼·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刘国荣]

A811

A

1004-9975(2014)02-0005-04

2013-12-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现代性思想及其影响研究”(10BKS001);延安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代性研究”(YDS2012-02)。

贺永泰(1967—),男,陕西清涧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卢森堡图式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Luxembourg卢森堡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