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思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
——以国家精品课程《贸易经济学》教学为例

2014-03-06 02:00杨水根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情境课程

杨水根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诱发思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
——以国家精品课程《贸易经济学》教学为例

杨水根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本文以《贸易经济学》教学为例,认为诱发学生有效思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基于学习迁移等理论,提出集知识、方法、实践的“三维一体”教学范式框架,并围绕内容设计、方法架构、知识延展等视角提出精心设计有创意的学习情境、系统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强化课后学习的多层次延展、不断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等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教学设计。

有效思考;教学效果;教学设计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单元。《贸易经济学》是商科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其基本知识体系和方法运用是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石,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应该如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教师们不断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一、教学效果再拷问:诱发思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个人始终保持着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行为的高度关注,力求能让学生学得更好,但什么样的效果才是课程应该有的目标呢?是期末考试的优良率,还是学生上课的到课率?要回答这个问题,个人认为首先要分析三个问题:

一是课程本身的地位与特点。作为一门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贸易经济学》具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立体感,这客观上要求教师除了用缜密的思维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和方法外,必须紧密结合现实来展开课程内容分析,力求用鲜活的语言和新颖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是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个人感觉学生虽较好地掌握了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但是如何将知识更好地迁移,乃至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进一步说,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是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重点主题。

三是现代商科人才培养的反思。现代商科人才应该在职业操守、专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俱佳的表现,尤其是在后两者,更是要求学生视野开阔,熟悉现代市场规则,敏于发现机遇和创造市场,具备与国际商务活动接轨的意识和胆魄等,达成此目标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外,更要求具有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

基于此,个人认为,“想学、会学、能用”应该是《贸易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衡量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所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以考分高低定标准,应该是以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在传授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外,主动引导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灵感应该成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这也应该是商科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的基本定位。

二、“三维一体”教学范式探讨

基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个人认为,应该构建课程教学的“三维一体”教学范式,其中,“三维”分别指知识、方法、实践,“三维一体”即指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为先导,通晓基本方法为主线,强化实践能力为手段,将三者融合贯通,藉以实现诱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不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目标。其基本理论架构见图1。

图1 “三维一体”教学范式架构

1.内容设计是诱发思考的前提

(1)学习情境的精心构思。良好的情景设计是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思考的倍增器。一方面,情景意味着开启所学知识的大门,实现诱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目标,富有特点和创意的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情境地比单一、简单的情境更有利于知识的弹性迁移。实践中,当学生处于单一、简单的情境接受知识时,其知识的构架、能力的迁移相当困难,而在复合、巧妙的情境中时,学习者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学习,使认知结构更具稳定性,进一步说,多视角、开放式的情景有利于实现学习者摆脱一般细节困扰,把学到的知识灵活机动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更易于抽象出概念的特征,形成弹性的知识表征,引发积极思考。

(2)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内容的逻辑美是诱发思考的重要前导。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若上一阶段学习同下一阶段学习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学习过程就能产生互相迁移的作用,如果两者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也就越发顺利和有效,由此学生思考也就越有通道。这些共同因素可表现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解释过程、研究视角等方面,共同因素越多,则正迁移现象就越明显,因此,科学讲解好前一阶段或前部分知识,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实现思维的跳跃和延展。由此,客观上也就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有完整、清晰的理解,尤其不能受制于某本教材体例的束缚,而应根据内容本身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而进行通盘考虑和设计。

2.方法构架是推进思考的桥梁

(1)教学手段的不断推进。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科学的教学手段为载体来实现。教学手段是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或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大致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书籍、特制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个使用阶段。这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伴随社会发展,如何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将知识传导给学生,既是时代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考验。

(2)分析方法的积极培养。找寻知识的共同点是推进思考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必须考虑学生分析问题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分析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知识概括水平越高,发现问题越容易,分析问题越方便,深入思考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学生概括水平高,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迁移就能顺利进行,思考能顺利开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商科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客观上需要从大量信息中有效提炼和总结相关的知识点,以实现对主题和要点的迅速把握,进而开启对问题的系统思考。

3.知识延展是深入思考的要求

(1)学习行为的不断延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却决定着思考深度的生成。心理学上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俗称定势,或心向。在教学实践中,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有利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碍于思考的速度和灵活性。因此,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同时也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不断引导和强化对问题的思考,则思考的深度和力量将不断延伸,甚至能激发出创新的设计和思想。

(2)学习目标的积极引导。了解知识并非学习的全部和终点,知识延展和能力形成才是学习的要义。理论上说,思考过程和效果的产生,不仅有赖于个体学习行为的参与,而且作为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情境中了解自己的元认知以及运用元认知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也能够极大地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力量。理论上说,元认知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发展,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对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进而鼓励、调整、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良好和积极的学习目标,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推进积极思考的路径设计

1.精心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

个人认为,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实际是教学生产力的“倍增器”,让学生有机会唤起、验证知识,领会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意义及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进行组织的。实践中,教学案例的适时引入是架设情境的利器之一,这也需要在不同阶段予以应用。诸如在每章教学之初,引入较为经典的案例作为导入,将学生带入教学的大课堂;在关键环节和节点部分,引入讨论案例,将“教师讲”和“学生析”结合;在章节结束,给予课后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加强研究,适时拓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推广到能够解决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从不同视角去引导学生思考。如在介绍贸易运行之时,教师可以简要分析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引导学生思考贸易运行要素及其规律,又如通过列举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案例,讨论贸易结构和内容的改变等等,通过情境构设,增加学习者把知识迁移到新问题和新情境的可能性,提高知识类化与应用能力水平。当然,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遵从于时代性、典型性、感知性和归结性。唯有富有生活和时代气息,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案例才是效果最好的。此外,也并非只有案例内容本身才是架设情景的唯一要素,简洁的语言、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表达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素,这也客观上要求教师付出更大的时间和精力。

2.系统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

实践中,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既取决于已有知识背景和结构,亦与后续学生目标紧密关联。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存在诸多的单元,而单元内部也存在着前后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在认可各章节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厘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按照最优的认知过程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防止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尤其是应根据课程教学难点、重点,并结合所任教专业学生的特点,强化主干内容,突出新旧知识、技能、学习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产生积极迁移;对缺乏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则利用教学情境进行弥补;另一方面,注重教学中具有相似原理、相似方法、相似分析过程等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抑或是对具有相互关联和对照的内容进行比照,在完成教学内容本身后,应该帮助学生从知识的前后进行梳理,找出共性,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相同要素进行学习。例如,对比网购市场与实体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素,分析两者竞争的优劣,分析两者的发展空间和重点,探索其改进的路径与建议,又如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异同等等。

3.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手段是知识承载和吸收的关键要素。实践中,很多老师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利器,科学而巧妙地加以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际上,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树立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意识,摒弃将其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来辅助教学的错误理念,而应最大可能地充分运用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表等多元素来呈现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其充分打造为一种学生不仅能耳听、手写去获取知识,更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延展的平台,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应该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某些课程或章节采用传统媒体教学效果相对更优,尤其在课程的实践(实验)环节,超脱教学的单纯讲解,加强教学手段的多维融合,往往能起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4.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个人认为商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可以采取集中讲授、小班辅导、个别答疑相结合以及“课程+设计”、“课程+论文”、“课程+讲座”等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与方法的训练指导,应该倡导互动性教学、能力本位教学、探究学习、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其中,专题研讨对学生能力提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集体研讨和给定选题分小组研讨两种形式展开,前者通过设计案例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层次探究,如围绕2011年“抢盐”风波,可以帮助学生对吉芬物品、供求定理、竞争机制、干预政策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后者则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围绕特定主题制作PPT讲解,他组同学及老师共同进行点评和分析,并从课前准备、演讲表现、答问部分、成员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分,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5.强化课后学习的多层次延展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承的起点,课后训练乃是知识转化的主战场。为此,构建课内与课外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课堂知识的延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结合课程教学特点,个人主要在三个层次进行了相应改革与尝试:一是多样化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后作业不是让学生简单抄写书中名词解释和基本内容,更多地应考虑布置相对开放的分析题;二是加强学生小论文训练,在教学之初即提供了部分小论文或实践调查参考选题,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并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对调研、查阅资料和论文撰写基本方法的讲解,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性学习项目等,以竞赛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不断引导学生扩大视野

百学须先立志。态度是学生有效思考的保障。巴甫洛夫曾说,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在社会对员工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积极向上、敢于竞争的理念,唯有坚强的信念方能带来积极的行动,方能有质量地思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浅薄的认知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于世无益。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0%。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等客观环境的剧烈变化,社会对高素质商科人才提出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商科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实践,积极探寻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实现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课程教学是一个充满魅力与艺术的事业。在教学的征途上,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力,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亦是教师的无上光荣。

[1]杨水根.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徐宇琼.深化多媒体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王少林]

G642

A

1674-3288(2014)02-0103-04

2014-03-18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A18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2JKZB001、XJK013AGD008)、湖南商学院第十五批校级教研教改重点资助项目(校教字[2013]31号)阶段性成果

杨水根(1980-),男,湖南浏阳人,湖南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产业组织理论。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情境课程
不同情境中的水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