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2014-03-08 07:13王晨静曲海军
药学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注射剂药师药学

王晨静,李 萍,曲海军,朱 莉,王 志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山东青岛266003)

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王晨静,李 萍,曲海军,朱 莉,王 志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山东青岛26600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比较2013年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12年以前无临床药师干预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剂型、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及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前,我院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例数为127例,涉及3种剂型,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70.08%,比例最高。静脉滴注是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临床药师采用干预措施后,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之前明显降低,占62.11%,说明临床药师的干预措施有效。结论临床药师的积极干预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临床药师;药学服务;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药药性平和,不良反应较少,一直以来被错误地认为“纯天然、无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然而“是药三分毒”,随着其应用范围的广泛,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的停用,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致人死亡、“茵栀黄”导致新生儿死亡事件,到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淘汰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不充分的“柴辛感冒注射液”等11种中药注射剂,以及2013年“丹参注射液”在多省份发生不良事件被勒令停产,中药制剂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72.64%。针对这种现象,临床药师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帮助患者安全用药已成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安全合理使用中药的措施,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期间以及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临床药师进行干预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所收集不良反应案例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不良反应的标准。本研究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剂型、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1.2 方法 回顾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开展处方点评及医嘱审核 临床药师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及医嘱审核,及时发现不合理处方及医嘱。如发现医生超剂量用药、溶媒选择错误、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非静脉滴注制剂静脉滴注及患者有使用禁忌证等情况及时提醒医生,避免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剂。

1.2.2 提供个体化用药指导 药师耐心细致对每位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解释每一剂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及煎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加强对新生儿、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及孕产妇的用药观察,根据患者特殊生理病理状况,给予个体化给药指导,必要时做血药浓度监测或基因检测,以指导合理用药。

1.2.3 开展药学咨询服务 通过与患者沟通,药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减少错误用药的概率;还可以了解患者服药后的真实感受,发现可能被忽视的药物不良反应;让患者正确认识中药ADR,打消患者对药物的疑虑。

1.2.4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通过与医护人员沟通,向其普及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基本因素及临床表现等,讲解输液前溶解药物的注意事项、是否需要避光以及给予病人口服用药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损害;减少医护人员认为上报不良反应会引起医疗纠纷的错误认识,打消医护人员的顾虑,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促进合理用药。

1.3 观察指标 回顾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剂型、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我院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127例,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临床药师采取干预措施后中药不良反应例数降低至95例。药师干预前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75%,干预后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3%。干预后患者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剂型 经过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统计,结果表明干预前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89例占70.08%,胶囊剂17例占13.39%,干预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59例占62.11%,胶囊剂12例占12.63%,结果见表2。

表1 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布

表2 干预前后发生中药不良反应剂型分布

2.3 药师干预前后中药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临床药师干预前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给药,药师干预后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比例仍较高,但较之前有所下降,结果见表3。

表3 药师干预前后中药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2.4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干预后中药ADR男性40例,女性55例,男女比例约为2∶3,中药ADR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只有1岁。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结果见表4。

表4 年龄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2.5 实施临床药学干预后各种不良反应症状 在临床药师干预之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从127例降低至95例,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如皮疹、瘙痒、红斑及注射部位反应等的发生率最高,占34.74%。其次为消化系统,患者主要的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占27.37%。此外,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也较多见,分别占15.79%和13.68%,表现为头痛、头晕、眼球震颤、心脏不适、胸闷、心悸及心律失常等。临床药师干预之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见表5。

表5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不良反应症状

3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轻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导致医疗费用增加,重者可致畸致残、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必须高度重视。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中药本身有毒性,服用过量或长期使用易引起不适。如马钱子中药粉末过量服用易出现心慌、胸闷、心率加快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心搏骤停[1]。②中药经适当炮制可以增加或降低毒副作用,如炮制不当则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如生半夏有毒,经过炮制成熟半夏则毒性降低或甚微,如若炮制不当,毒性成分去除不完全,使用后会出现口腔麻木、呕吐等不良反应[2]。③临床中西药配合使用,易生成新的化合物、产生拮抗作用或酸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疗效及增加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能降低诺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其疗效;溴化钾与含朱砂的中成药合用,易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而引起药源性肠炎[3]。④中药在采取、加工炮制过程中混入有毒杂质或污染、掺假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4]。⑤药物的作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5]。如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脏肾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有限,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且常伴较多基础疾病,身体素质较差,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ADR的发生与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有密切关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有89例,占70.08%,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这是因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在贮存过程中可能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发生氧化、还原、水解、聚合等反应,出现浑浊,析出沉淀。此外,一些不易去除的杂质、渗透压、pH值等许多因素都有可能诱发ADR[6]。上述结果提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尽量避免注射给药,以降低ADR的发生。临床药师应严格审方,根据药品说明和病情选择正确的溶媒,中西药物不混合配伍,如发现医师有超范围、超剂量及患者有使用禁忌证等情况及时提醒,避免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经药师干预,静脉注射给药ADR发生比例有所下降,占总数的62.1%。

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药ADR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组的人群中,其中女性多于男性,以老年人居多,占49.61%。这可能由于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高,并且女性病人在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增强。老年人肝、肾功能较青年及中年人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较差;老年人经常伴随多种基础疾病,常常掩盖ADR,延误治疗;此外,老年人合并用药较多,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大,可能会放大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严重后果[7]。临床药师通过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用药观察,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行个体化用药指导,使老年人ADR的发生较前有所减少。

中药ADR累及多个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表现为皮疹、瘙痒、红斑及注射部位反应等。临床药师干预前有70例,占总数的55.12%。其次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这些不良反应易于观察,患者反映比较明显,容易判断,因此上报数量大。增加潜在的、不易观察到的反应以及慢性的ADR的上报率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8]。临床药师通过与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沟通,增加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隐匿性、早期、迟发性不良反应的上报,有利于及时诊治和处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和临床药师干预前相比,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这说明了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药师通过临床实践,开展药学服务,对中药的不合理使用实施的干预措施,效果明显。因此,临床药师合理开展药学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陈国芳,平蕾,秦晓凌,等.急性马钱子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3):2375-2376.

[2]王文化,张颖,张杰.浅谈半夏的炮制方法与临床药用[J].淮海医药,2014,32(1):78-79.

[3]单梅,魏风菊.朱砂与含溴化物类药物的配伍禁忌[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8(1):46.

[4]吴非.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发生机制[J].医药前沿,2012,2(1):106-107.

[5]杨立平.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1):2459-2460.

[6]陈燕.临床药师在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J].光明中医,2011,26(8):1720-1721.

[7]何丽霞.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3,19(7):93-94.

[8]于国英,苏志国,孙美娟.318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J].齐鲁药事,2010,29(2):125-126.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WANG Chen-jing,LIPing,QU Hai-jun,ZHU Li,WANG Zhi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03,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M ethodsWe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2012 and 2013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including dosage,clinical features and administration.ResultsBefore clinical pharmacist intervention,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our hospitalwere 127,involving 3 dosages.Injections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accounting for 70.08%.The intravenous drip was most likely to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main clinicalmanifestationswere damages of skin and appendages.After interven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s,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counting for62.11%,which show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was effective.ConclusionThe active interven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and ensuring safety and rationality of clinicalmedication.

Clinical pharmacist;Pharmaceutical ca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Reasonablemedication

R969.3

A

2095-5375(2014)11-0669-003

王晨静,女,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E-mail:wangchenjing1117@126.com

王志,女,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学服务,Tel:0532-82912263,E-mail:jidi1767@126.com

猜你喜欢
注射剂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