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民间美术与大学课堂之互补

2014-03-11 13:15吴婉希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间艺术云南

吴婉希

(玉溪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论民族民间美术与大学课堂之互补

吴婉希

(玉溪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民族民间美术;本土艺术;大学教育;美术教学

高校美术专业应成为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美术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保护基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间美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

云南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丰厚多样的大省,单就美术这一块来说,就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刺绣、木雕、陶艺、甲马版画、壁画等,每一种类的艺术在不同地域又呈现不同的内涵与式样.在民间,人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着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但受现代商品经济的影响,许多的民间艺术逐渐的消散不见.这些民间艺术一旦消失了,将是人类文明的极大损失.

而如今的大学美术课堂,大多沿袭的仍然是传统的美术院校式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结构,很多教学内容停留在技艺的传授上,学生普遍缺乏全面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许多学生只掌握某种绘画门类的技术,却对最基本的文化艺术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民间美术的知识则非常匮乏.我们的很多学生是从少数民族地方来的,却对自己生活地方的民间美术熟视无睹.而高校所在的地区,其当地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往往也都非常丰富,但却未引起相关高校的重视.由于未能从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广泛吸取营养,当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及能力的单一.

因此,对于民族民间美术与大学课堂的关系上来说,笔者认为两者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依.民间艺术需要大学课堂来给以宣传与保护,而大学课堂需要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来滋补.

1 大学美术课堂需要民族民间美术的营养滋补

今天的艺术已经进入了多元的发展时代,美术创作的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相当丰富的视觉艺术表现空间.一些当地民间的、地方性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也逐渐受到许多艺术家的关注.再看我国的大学艺术教育,一直沿袭着却仍是传统的教学骨架,学生不断重复着对物象的写生以及靠“感觉”作画的方式,很多大学生学习到只是一些单纯的绘画技艺,对许多艺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当今的大学美术课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优秀的文化知识的培养,而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就是其中之一.

少数民族的许多手工技艺虽然不发达,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自然而然地制做一些器物,通过这些器物样式表现美,例如陶器、木雕、甲马版画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不仅存在于其的行动中,也存在于其仪式、服装、纹饰等事物中.我们应该去学习和理解这些文化和艺术,这也是我们构建未来本土文化艺术的丰厚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天然交流关系.“民族艺术中保留着许多尚未被完全异化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往往作为异质性存在状态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表征和象征物.”①向丽.艺术人类学如何可能[M]//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是巨大的.这些,都是当今大学艺术课堂需要学习并且值得学习的内容.

以云南甲马版画为例,甲马版画是一种祭祀用品,同时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精神生活的记录,蕴含丰富的语义,传达着种种信息.甲马版画中的鬼神的视觉形象是经民间艺人想象、加工、处理而成的.经过长期的使用,这些形象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表达着特定的思想.例如“喜神”这一甲马,一般是在结婚时使用,因其喜字意味着结婚的快乐、幸福,是视角符号的语义.但从内涵上来说,则意味着祈求婚姻幸福、家庭和睦和人丁兴旺.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种民间艺术里所包含的意义、内涵是如何的丰富.

民间美术不是一个简单能用画种来解释的艺术形态,它曾为文人、宫廷画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造就了吴道子、齐白石等艺术大师.民间艺术的创造者们形象地表现对象,不同于学院式写生的那种瞬间的、静止的对被描绘对象的观察.他们虽不是科班出身,却具备对要表现物象所必需的形体概括能力和准确的印象描述手法.例如云南镇宅神兽瓦猫,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又融入了民族集体审美意识和造型艺术技法.瓦猫造型独特而夸张,民间艺人大多不需要事先设计,都是边想边做.头部是瓦猫的构成中最有创意的一部分,制作者先揪一大团窑泥,搓成圆形,然后捏扁,就成为瓦猫的脸,再把事先捏好的下巴、舌头、牙齿等一一安装在脸上.整个制作简单随意,可发挥的地方多,其线条和造型造就了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给人带来了新鲜而又有差异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感受.雕塑专业的学生通过对瓦猫进行临摹,不但可以学习到陶艺造型最基本的成型技术,而且又可以以此为基点展开自己的创作,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并使其技艺手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 大学对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反哺作用

民族民间美术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民俗氛围与群众基础,它的存在与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民俗为依托.一般而言,民俗文化主要以口授和行为传承为主,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许多的因素所干扰.近百年来,传统的民俗信仰遭遇了主流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许多农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无人继承祖辈的手艺.近年来,云南的一些院校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类型传承,并在很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例如,玉溪师范学院于2004建立了“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对云南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田野调查,请民间的手工艺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演示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校园里产生了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习氛围,许多手工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其在知识的普及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艺术院校也有责任和义务投入到收集整理和学习研究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之中去.

另外,大学教师本来就应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学院每年也都给教师设定了相应的科研任务.而高校教师对云南本土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和研究,不仅认识了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也有效地挖掘了文化遗产,而最重要的则是对学生的带动作用,促进师生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实践中,地方高校教师可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组织来自民间美术生源地的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等活动,访问当地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有关资料.也可让学生学习制作民间艺术.例如云南的木雕艺术样式丰富,技艺精湛,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样式和特点.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通过临摹云南民间木雕一些局部,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民间木雕的制作过程,同时也学习到云南木雕的相关知识,包括云南民族民间木雕的历史、常见的表现内容、艺术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艺术走进了课堂,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

应该说,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及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此,很多的地方政府和个人做了许多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但不了解民间艺术真正内核的人也大量存在.如有的地方把民族民间美术完全异化为组织性、装饰性的时尚装扮,一些人则往往将民间的工艺品变成简单、庸俗的旅游纪念品,使民族民间美术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质朴与自然的本质.很多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则太过简单,仅仅通过展柜的方式展示民族民间美术,同样也脱离了民族民俗之中的生态伦理精神.而真正传承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过程,不仅是应将其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样式,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来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同时还应提高人们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使人们来自觉地保护和热爱我们民间艺术.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美术课堂需要民族民间美术的营养滋补,但同时高校也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反哺.一方面,大学可发挥其科研水平高、专业性强的特点,通过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使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并取得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教师及研究成果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使学生学有专长,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民族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行动中去,使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不断的继承和发杨光大.

3 民族民间美术进入大学课堂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大学课堂开展民族民间美术的教学,是为了立足本土的根基,以开掘属于本民族的艺术之源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让作品里体现民族民间美术的内涵无疑是艺术本土化的一条创作道路,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这是一个挑战,目前中国艺术院校里也没有可借鉴的例子,也不可套用美术院校旧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此,笔者认为主要需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和现代美术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民族民间美术很多都是以民间艺人带学徒的方式传承,或者在父子、母女之间代代相传,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贯穿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维表达方式.民族民间美术的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不适合学校教育,大学课堂更擅长分类施教,例如民间美术中的泥塑、陶艺可以放到雕塑的教学当中,传统壁画则是国画教学中一个有益的补充.因此,民族民间美术进入大学课堂,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民族民间美术的精髓,民族民间美术丰富繁杂,不可能全部都学,并且有的技艺成熟但艺术表现一般,有的艺术价值高而技术却粗糙,这就需要选择其精华来学习.二是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再创造,这一内容难度较大,不能只是简单的挪用民族民间的美术元素,而是要有机的融入到创作中.其次,是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笔者经过自身教学实践,并与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探讨了这个问题,摸索出了一个大体的教学框架.一般来说需要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考察和了解.第二阶段,临摹或者学习民族民间美术的相关作品,了解制作方法和材料要求,了解基本的造型规律、技法和语言特点.第三阶段,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作品中融入民族民间美术的符号或者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不断的实践,并逐渐建立起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教学体系.

(2)完善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大学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图案样式的收集和整理上,或者传统美学对“纯粹美”的讨论上.大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其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更好的来阐释民族民间美术,特别是用艺术人类学的观点进行解读.“现代人类学与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相比,其优势在于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活态艺术现象的田野调查,既展现出各种艺术的特殊性及其具体表现形态,同时又在繁复的文化网络以及他者与现实生活关系得结合中发掘其深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这对于恢复和激活美学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核批判以及寻找出路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尝试.”①向丽.艺术人类学如何可能[M]//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艺术人类学所提倡的对具体艺术事项的观察、体验、描述、分析或解释的方法,也更加有助于对艺术问题的深入研究.这种解读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向更深广、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本土的大学课堂需要民族民间美术的营养滋补,教师和学生学习到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有效地挖掘了文化遗产,又开发了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将使学校真正成为传承文化遗产的乐园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点.另外,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传统及地方文化,同时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积极探索民族民间美术与大学课堂之互补的发展之路,无论对学校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及地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吴海广.民族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略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8).

[2]李小兵.跨界:云南民间雕塑调查与现代雕塑创作教学[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

[3]吕胜中.造型原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冯骥才.中国木板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G].北京:中华书局,2008.

The Co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and Folk arts to University Classes

WU Wanxi
(School of Fine Arts,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China)

folk fine arts;aboriginal arts;college education;art teaching

The college of fine arts should become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culture protecting bases,where the teacher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anthropology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folk arts,use regional folk art creatively for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promotion of aboriginal culture and propagation of the excellent folk arts.

G758.4

A

1009-9506(2014)04-0058-04

2014年1月15日

吴婉希,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绝版套色木刻.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间艺术云南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云南邀您来“吸氧”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民间艺术篇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