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链》中的对比技巧

2014-03-12 05:56刘鹏飞
语文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请柬玛蒂尔陶醉

刘鹏飞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非凡的艺术才能,独具匠心地运用对比技巧,使作品波澜叠起,扣人心弦。

一、理想与现实

作品开篇不惜文墨,花了近全文五分之一的篇幅向读者昭示玛蒂尔德低下的社会地位,简陋的生活现状。一方面展示她“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等生活条件的低劣;另一方面又极力描绘她所编织的许多美丽“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在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我们不难悟出,在那以贫富分贵贱的社会里,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玛蒂尔德根本不可能圆她的“富贵梦”。关于这一点玛蒂尔德根本未能认识。在她看来,“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正因为如此,玛蒂尔德的故事以悲剧告终就有其必然性了。

二、贫困与富贵

佛来思节夫人与玛蒂尔德是以富贵与贫困的化身出现的,她们在文中互为参照,形成对比。二人原本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后来,由于出身的差别,一个成了令人仰慕的贵夫人,一个则成了教育部一个小职员的妻子。作品安排了四处对比。

第一处,是玛蒂尔德去看望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在女友的家中,她目睹了梦寐以求的高雅和奢华生活,她把在女友家的所见同自家进行对比,感到反差强烈。如果是一个理智的人,就应明白,要想挤进上流社会,除了美貌、年轻之外,更重要的是金钱。但虚荣心支配她不但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产生了“伤心、悔恨、失望、困苦”的心理。

第二处,是玛蒂尔德去佛来思节家借项链。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取出一大匣子的首饰让玛蒂尔德挑选,一则借此炫耀自己的富有,二则对大匣子中各种首饰的价值她心中自然有底,因而穷酸的玛蒂尔德不管挑上哪一件,她都不在意,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显得大方极了。而这位“天生聪明”的玛蒂尔德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加之她囿于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辨认首饰真伪的能力。因而,也不可能怀疑自己所挑的“宝物”竟是件赝品。在这知与不知的对比中,我们看到“玛蒂尔德式”的妇女们使自己“美丽动人”,并以此为“资本”挤进上流社会的心理。

第三处,是玛蒂尔德到佛来思节夫人家去还项链。玛蒂尔德夫妇东拼西凑,冒险还债,花了整整十年的艰辛光阴,受尽了生活的煎熬,才买了一挂项链。当她拿着这挂代替品去还时,心情忐忑不安,总是担心对方发现这一“秘密”,而佛来思节夫人对所还项链的真伪根本不介意,只是对“久借不还”产生了“不满的神情”。这里的担心与不介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对两人的心理进行了对比,又将佛来思节夫人此时的不满与借时的大方进行了对比。在这两类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第四处是公园相遇。一个“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一个是既老且丑的“平民妇人”。这美与丑的对比,实质上是将劳动者的苦难与贵族阶层的奢侈进行了对比。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金钱、地位是怎样在主宰着人的命运。

三、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冷热态度

路瓦栽得到教育部邀请参加夜会的一张请柬,如获至宝,“得意洋洋”地拿回家,认为是“一个好机会”,并预料妻子“一定很喜欢的”,可以说是火一样的热情。结果如何呢?妻子却“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子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甩出一句冷冰冰的话:“谁的妻子打扮得比我好,就把这请柬送给谁去吧。”在对请柬事件的冷热对比中,把玛蒂尔德那种以退为进,一旦发现有可能改变自己地位的机会时,便不顾一切去追求的内心世界揭示于读者面前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她施展了一系列的表演:用泪水逼出丈夫的全部积蓄,用“郁闷”“不安”和“忧愁”诱使丈夫想出借首饰的办法来。至此,玛蒂尔德那种迫不及待的心理就活脱脱地显示在读者面前了。

同样是参加夜会,玛蒂尔德狂热的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出尽了风头”,一直陶醉到早晨四点钟光景;而路瓦栽“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这里作品将“舞得欢”与“睡得香”进行对比,使读者清楚看到:玛蒂尔德既是虚荣思想的体现者,又是虚荣心的受害者。

四、短暂的满足与十年的艰辛

全篇以“失项链”为转折,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失项链前,作者极力刻画玛蒂尔德的美丽“梦想”。这些美梦,可以分解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上追求的境界是“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在物质上就是“要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这些可以说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一旦闪现出来,就要抓住不放,哪怕是短暂的一瞬。舞会上,“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于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这里,她得到了短暂的满足。失项链之后,作者竭力刻画她为了赔偿项链所经历的十年艰辛及她本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以至于在公园里与女友相遇时,由于既老且丑,连佛来思节夫人也认不出她来了。在这里,作者将主人公短暂的满足与十年的艰辛进行强烈对比,就产生了震聋发聩的作用:是虚荣心毁掉了玛蒂尔德幸福的家庭,毁掉了她的年轻美貌。

五、赔偿的付出巨大与项链的价值低廉

女主人公面对失项链、赔项链的沉重打击,她没有采用无赖者所惯用的逃避、赖帐的手段,而是面对现实执着于赔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跟许多放高利贷的人和各种不同国籍的放债人打交道。她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甘心忍受十年艰辛岁月的煎熬,赔掉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年华,跌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她经历了“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女主人公的执着追求,换到了三万六千法郎的一挂项链。这挂项链,不仅仅是巨额价值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货币价值表象中的精神价值。她苦苦追求的这挂替代品,是她花十年时间用贫困、苦楚与精神折磨煎熬出来的“结晶”。然而,它所抵资的却是“至多值五百法郎”的一挂赝品。至此,在读者的心灵深处不得不为女主人公的遭遇而深感惋惜,同时萌生怜悯之情。这就使作品的思想意义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猜你喜欢
请柬玛蒂尔陶醉
吹牛不交税,作文共陶醉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你美丽,我陶醉
云,令我陶醉
请柬
高等学府的直销请柬
周崇臣:不陶醉 不懈怠
一串假项链与四串真项链——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得与失
春天,向青少年发出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