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中学生国际理解观比较

2014-03-18 09:07张蓉杨春燕
基础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意识教育

张蓉,杨春燕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0)

东中西部中学生国际理解观比较

张蓉1,杨春燕2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0)

通过对东中西部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调查比较发现:东部地区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性别差异相似,女生的开放意识均强于男生,男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意识强于女生;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年级差异相似,初中生的国际理解观高于高中生;东中西部地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与其国际理解观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东中西部地区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成熟度及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需加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基础教育;国际理解;世界公民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正深刻影响着21世纪世界的变革走向。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各国需要在全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心灵深处播种国际理解观,使人们从小具备“世界公民”意识,以确保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际理解(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这一理念是随着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促进合作与和平,原则是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1]国际理解观即是一种关于国际理解的意识观念,它是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国际理解观的核心是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理解国际社会,尊重和宽容异域文化的意识。它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⑴开放意识,即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具有根植于本民族特性的土壤来放眼全球的理念,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⑵世界公民意识,即在对当代世界和本国问题的认识、理解、思考上具有全球视野,愿意去了解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认识到自己“世界公民”的身份,愿意承担起对全球共同体的责任。⑶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认可意识,即对本国在全球化生态现状中所发挥的作用持积极态度,肯定本国在国际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如认为本国相当遵守国际法则、支持联合国的工作、注重与他国合作以解决世界问题等。⑷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即对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正确驾驭国际理解活动的实际本领的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为具有国际理解的能力自信,认为自己已具备在地球村中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如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

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要求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国际理解素养。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是提高公民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基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很重视提倡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观。但中国东中西部在经济、文化、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素来有之, 深刻影响着地区间青少年的国际理解观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比较,考察中国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现状与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在青少年国际理解观培养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国际理解观的四个构成维度,编制出了中学生国际理解观初始问卷。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每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5表示很赞同,4表示赞同,3表示不确定,2表示不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

初始问卷的测试对象取自纽约市一所中学,共获得有效样本373个。其中,男生的比例占41.0%,女生的比例占58.8%;32.2%的学生为9年级学生,13.7%为10年级学生,15.8%为11年级学生,38.3%为12年级学生。问卷回收后,所得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对问卷进行分析,最后得到紧扣四个维度共19个题项的正式问卷。四个维度可解释总变异量的49.73%。然后,运用克龙巴赫α信度系数法(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得到维度一的内在信度为0.767,维度二为0.700,维度三为0.643,维度四为0.710,证明了问卷编制是正确和可靠的。[2]此外,本研究还另外设计了6个附加单项选择题和8个多重反应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国际理解观及接受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经济和教育实际发展水平来划分东中西部地区,东部为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各选取3个城市作为代表样本:东部地区的北京、南京、深圳市,中部地区的石家庄、武汉、郑州市,西部地区的昆明、重庆、兰州市;并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这些城市随机抽取112所样本中学发放问卷,共获得有效样本7432个(见表1)。

表1 样本数量分布

回收后的问卷经过检查整理后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通过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重反应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中国各地区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差异状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地区差异

分析表明,中国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学生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认可意识、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水平强于中部学生(见表2)。东部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认可意识、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均强于西部学生。而与西部学生比较,中部学生有着较强的开放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见表3)。总的来说,东部学生的国际理解观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部学生,最后是西部学生。

项目管理会计核算是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广的重要管理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2 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国际理解观比较

表3 各地区两两之间均值比较

东部地区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中学生。这说明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的教育条件也较有优势,如其外语教育水平较高,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较多等,因此东部地区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较高。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其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则落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这也反映出,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形成深受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性别差异

从四个因子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女生的开放意识均强于男生,而男生则有着更强的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在世界公民意识、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认可意识方面,三个地区的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表5、表6)。

表4 东部地区不同性别学生的国际理解观

表5 中部地区不同性别学生的国际理解观

表6 西部地区不同性别学生的国际理解观

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性别差异存在相似之处。女生的开放意识强于男生,男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意识强于女生。这一结果和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是相符的。如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较之男性,女性对于社会及个人问题更为敏感,更愿意与他人沟通,有着较低的种族偏见。[3][4]男生则普遍比女生自信,而且通常情况下在借助计算机进行的学习中,男生对计算机更熟悉,具有比女生更好的学习能力。[5]

(三)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年级差异

数据显示,东部地区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有着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有着更强的开放意识、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认可意识和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而在做世界公民方面,不同年级学生的意愿是一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7)。但在中、西部地区,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认可意识和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均强于高年级学生(见表8、表9)。总体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初中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高于高中生。

表7 东部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国际理解观

表8 中部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国际理解观

表9 西部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国际理解观

(四)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的计算机经验与其国际理解观的关系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是学生获取国际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来考察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与其国际理解观之间的关系。东部地区中学生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是5.83年,中部地区是5.24年,西部地区是5.12年。从总体上看,各地区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时间与其国际理解观有显著意义,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学生计算机使用时间越长,其国际理解观水平越高。从国际理解观的各个因子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时间与其具有开放意识、世界公民意识和国际理解的能力意识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时间和其对本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认可意识之间,则存在负相关关系(见表10)。可见,中学生的计算机经验对其国际理解观有重要影响。这说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观的重要基础。

表10 东、中、西部地区中学生计算机经验与其国际理解观的关系

(五)其他有关国际理解观的问题比较

环保意识是国际理解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赞同“为了对抗温室效应,我国应该减少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即使这会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减缓”的东中西部地区学生分别为70%、69.2%、67.1%。对于“本国最需要先做的三项议题”这一问题,东中西部地区学生的看法均一致,依次选择的是环境保护(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5.5%、25.7%、24.1%)、普及教育(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1.0%、21.4%、20.3%)、保障人权(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7.9%、17.9%、15.4%)。对于“人类最大的威胁”,东中西部地区学生选择相似,排在前三项的依次是环境恶化(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5.4%、34.8%、31.8%)、能源短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8.1%、26.3%、26.5%)、国际流行疾病(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1%、11.5%、13.2%)。对于“身为国际社会公民,自己平常会做的事”,东中西部地区学生首选的均为节约能源(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3.9%、23.9%、24.2%)。这说明,中国近年对环保的大力提倡影响了学生的观念,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中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强。

外语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观的主要载体。东中西部地区学生也都认识到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赞同“我们除了学习自己的本国语言以外,还必须学习至少一门外语”的东中西部学生分别为87.3%、86.7%、85.8%。同时,学生们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各种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观,但实际情形却不甚理想。对“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组织过与国外学校的联谊活动”这一问题,东中西部地区差别较大。选择“经常组织”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13.6%、2.6%、1.9%,选择“偶尔组织”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43.3%、27.9%、25.9%,选择“没有组织”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41.8%、65.9%、70.8%。而且,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生主要通过媒体获取国际信息。如对于“自己获取国际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东中西部地区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2.0%、41.0%、41.7%),互联网(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1.3%、32.3%、31.7%),图书(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1.6%、13.4%、12.6%),课堂学习(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5%、7.1%、6.2%),旅游(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5.0%、3.6%、4.6%),学校举办的有关活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7%、2.5%、3.1%)。此外,学生更倾向于与欧美国家学生交流。如对于“若需要你和不同国籍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份有关跨文化的作业,假设他们都会说中文,你最想合作的学生是谁?”这一问题,选择“美国学生”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27.2%、28.2%、25.6%,选择“英国学生”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22.9%、21.6%、19.9%,选择“法国学生”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21.6%、21.8%、21.1%,选择“日本学生”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14.4%、13.3%、15.1%,选择“埃及学生”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8.6%、9.3%、11.2%,选择“印度学生”的东中西部学生依次为5.4%、5.9%、7.1%。

三、问题及建议

调查也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学生的国际理解观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区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不均衡,差异较大;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国际理解观水平低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存在“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各地区学校在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培养上存在着问题。如学校对外交流活动太少,学生对学校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对此,中国需要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国际理解观。

第一,统筹地区差异,促进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整体提高。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国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化给中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观带来了实质性影响,我们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应答,以促进中国青少年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国际理解观。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学生国际理解观水平的差距存在并不利于中国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改善中西部教育条件,缩小地区差异,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从而把中国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总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目前,中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通过外语、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尽管中国2001年的新课改已经增强了各科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国际理解教育很难落实。比如,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看,初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具体且较为丰富,高中的则十分笼统;初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落脚点是比较狭义的,高中的则有些大而化之;世界史内容偏移于西方中心,缺少多维的、整体的世界史观等。[6]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对学生国际理解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除了学科渗透外,还应重视鼓励地方及学校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专门课程,及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多形式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国自2000年决定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后,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为此,中国仍需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加强中西部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普及,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有批判性的信息评价能力和选择能力,养成健康而成熟的国际理解观。

第四,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观的最有效手段。尽管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普遍赞同“学校应该负责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东中西部分值依次为4.37、4.44、4.32),而且学生国际交流的愿望强烈,但现实情况却差强人意。针对中国学校对外交流不多且交流面狭窄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加大力度,拓宽交流途径,如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吸引海外教师和儿童到中国工作和学习,开展合作办学或科研活动等。必须注意的是,国际理解是双向的,我们在理解他国的同时,也要让他国理解我们。在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吸收国外文化精髓,而且应主动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介绍出去。

[1]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8):22-26.

[2] Wang S.K., Hsu, H.Y. & Zhang R..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literacy sca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Z].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Denver, CO.2010:5.

[3]Del Barco, Benito Leon.,Castano,etc..Scale of Attitudes of School Children Towards Immigrant Pupils[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7,22(4):439-454.

[4]Pettigrew,T.F.,and Meertens,R.W..Subtle and Blatant Prejudice in Western Europe[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25(1):57-75.

[5] Jean Underwood, Geoffrey Underwood, David Wood. When Does Gender Matter? Interactions during Computer-based Problem Solving[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0,10(5):447-462.

[6]赵亚夫.历史·文化·理解—从国际理解的视角看学校历史教育的新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8(9):41-44.

Compar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East China, middle China and West China

ZHANG Rong1,YANG Chun-yan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 Jiangsu, 210097;
2.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0)

The essay has compar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East China, Middle China and 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of East China have higher sense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female students show stronger open consciousness than male students, secondary school juniors have stronger sense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students with more experience of using computer have stronger awareness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ree regions, students’ sense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re immature, and there are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China should enhance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bas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world citizen consciousness

G41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6.012

(责任编辑:吴洪伟,姚琳)

(责任校对:朱振环,姚琳)

2014-10-20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中美中学生国际理解观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DA080231)。

张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杨春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张蓉, E-mail:rzhang2013@163.com

猜你喜欢
中学生意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