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的比较及启示*

2014-03-18 09:06牟智佳张文兰
基础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牟智佳,张文兰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2.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中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的比较及启示*

牟智佳1,张文兰2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2.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文章对美国新发布的ACOT2项目报告的核心内容做了概述,对项目所开展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基于挑战的学习(Challenge Based Learning,简称CBL)进行了追述,分析了CBL的构成要件和实施过程。最后,将ACOT项目与国内课程整合项目从项目指导理念、项目目标、项目推进方式、项目实验学科和课程整合模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国在整合项目上的不同取向,并尝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几点启示。

ACOT2项目;基于挑战的学习;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教育信息化

一、缘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强调“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美国作为发展教育技术最早的国家,一直引领着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研究。早在1985年美国就开始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发起了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ACOT项目,并围绕着“如果教师和学生在需要计算机时总能得到满足,那将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开展了十年的探索。在项目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启动了ACOT2000,继续探索有关利用技术来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新问题。在2008年,由苹果公司、公立学校、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协作团体又提出了ACOT2项目,以致力于改善美国新形势下的教育。反观国内课程整合项目,最早始于1994年2月开始的语文“四结合”项目,之后又有学科“四结合”项目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在项目启动时间上,虽然国内开展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要晚于美国,但两国都是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试验,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来改善教与学。因此,熟知美国当前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并与国内的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厘清两国之间的差异,对于推动我国课程整合由“高原期”向“深度融合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美国ACOT2项目及其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我国开展的课程整合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并探明两国在课程整合项目上的差异,并试图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二、ACOT2项目的发展策略与设计原则

ACOT2项目是继ACOT项目之后由教育领域专家努力协作,通过关注学生、教师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来为21世纪中学确定基本设计原则而开展的项目,其出发点是摒弃传统过时的教育及其改革方法,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为新一代的学生设计学习环境。[1]ACOT2项目报告的核心之处在于提出了新形势下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以及为21世纪中学确定了六项基本的设计原则。

(一)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

ACOT项目的目标是研究教师和学生如何恰当地使用技术来改变教学与学习,并调查这种方式会给教学带来哪些影响。ACOT2项目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即帮助高中学校进一步创造能够满足新一代学生所需要和期望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愿意继续留在学校学习。为达到这个目标,ACOT2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战略[1]:

第一阶段,ACOT2为21世纪高中开发出最基本的设计原则,然后对每个原则进行简明清晰的表述,以便使所有高中都能够立即实施。

第二阶段,ACOT2借助网络资源将这些设计原则应用到生活中,并通过“可点击”数据、专家评论、工具以及丰富的媒体搜集来自学生和教育者的意见。这些反馈为当前高中为什么以及如何实施这些原则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第三阶段,ACOT2将实施这些设计原则,并将其应用到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中——200天赢得一生的成功,即为高一学生在21世纪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而精心设计的课程。

(二) 六项基本设计原则

ACOT2其中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迫切需要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并且需要马上采取措施。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ACOT2的策略是为21世纪的中学提供简明清晰的基本设计原则而不是一个更加规范的学校改革模式。尽管这些设计原则本身不具有新颖性,但它摒弃了多数教育改革模式复杂性的特点,试图使这些原则能够产生直接的效益和结果。运用这一理念,ACOT2为21世纪中学确定了六个设计原则[1],如图1所示。

1.了解21世纪需要的技能

在本世纪初,教育和企业领域的领导者及预言家共同制定了21世纪生活和工作获得成功所必备的技能。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企业领导者被问及当前的商业环境中最需要哪种技能,结果排名最靠前的并不是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是促使工人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的技能。[2]例如,比较令人满意的技能是职业道德、协作、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雇佣者同样看重在未来越来越重要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图1 六个设计原则

通过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21)和其它组织的努力合作,这些技能已经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类。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为了清晰展示这些技能制定了一个半圆形的框架示意图[3],如图2所示,现在已经被一些国家和学校广泛采用,这些国家和学校对于如何使这些技能得到最好的支持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这个框架肯定了教育环境下核心科目的中心地位,同时强调开展跨学科交融下的新主题,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此外,这个框架还概述了三个领域的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以及媒体和技术技能。

图2 21世纪技能框架结构

在这个框架下,核心课程代表大多数人所认可学校中的学科知识内容,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地理、经济、历史、艺术、阅读和语言艺术等。而在每一个知识领域中都有许多跨学科的主题,它们代表着当前学校中通常不会学到的一些新型的知识领域,包括全球化、公民常识、健康常识以及经济和商业常识等四个方面。核心课程与21世纪主题作为知识的基座,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发展生活和职业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以及媒体和技术技能。为了顺利保障该计划的运作和实施,合作组织认为应从学习环境、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以及标准与评估等四个方面为计划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3]

2.相关的应用课程

在21世纪的学习中,课程设计必须使学生能够积极、真实和投入地学习,并借助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和大学产生影响。在这些要求的指导下,ACOT2项目认为21世纪的课程应包含六个关键特性:(1)含有协作学习和学习社区;(2)具有真实性和关联性;Newmann[4]为真实的教学、真实的学生表现和真实的任务评估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这些标准被归为三大类:①知识的建构,学生必须能够运用事实、概念和技能进行知识建构或有新的理解;②学科探究,学生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并对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有深入的理解;③超越学校的价值,学生可以超越师生之间的关系与课堂外的人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分享自己的作品。(3)借助真实世界中的工具、资源和方法;(4)包含丰富连续的教学和学习策略;(5)根植于21世纪环境下丰富的学科内容;21世纪学习内容和情境的选择需要一些指导原则。首先,教育者要开展深度学习而不是追求知识的广度。其次,学校要创建丰富的多学科单元或项目,并建立不同知识领域的标准。最后,学校要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将所学的内容与社会关注的前沿问题相联系;(6)与社会外界相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①分配与主题相关的任务,将学生感兴趣的或对学生课外生活有重要作用的任务与社会外界相联系;②模拟社会联系。许多网络项目通过丰富的模拟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外界工作的机会;③参与社会外界真实的项目。

3.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引导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师利用非正式评价对教学和课程做出调整以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收获。同样,学生可以展示学习过程,并通过反思和元认知练习进行持续不断的深入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非正式评价,可以将学生看作是一个游戏者,每隔几秒种给玩家提供反馈从而促进其持续进行游戏。这种反馈可以给他提供先前的学习经验、监控其当前的学习状态,并注重持续及时地反馈,从而使其能够长时间保持这种“游戏状态”,“失败”仅仅是回到游戏前的一个短暂中断,通过新的努力、新的数据和新的解决方案重新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水平。非正式评价的另一个例子是对学生在学习圈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这里非正式评价的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接受反馈之后可以检查、修改和改善当前的工作,如自我调节学习;(2)为教学提供信息,使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活动能够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非正式评价数据的搜集类型包括学生日志、自我评估、同伴评论、教师观察、师生座谈以及基于量规的中期成果分析等。随着学生的活动变得更加协作化、技术化和探究式,更多的学生开始进行网络学习、非正式学习以及团队学习。因此,在同一个虚拟学习空间里,学习者可以借助wiki、博客、短信息、语言互动以及视音频等为其他成员提供反馈。

4.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

企业很早就认识到创新是推动全球经济的驱动力。实际上,在全球工作中最前沿的竞争在于区域创新,即在同一个环境中不断创新的能力。这对教育的启示是创新和创造技能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这些技能应该成为21世纪课程的一部分。斯坦福大学Richard Sutton教授认为,创新是一种奇异的思想,它包括扩大结构知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旧问题的能力和突破过去的机遇等三个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他还强调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往往效率低下并且令人厌倦。[5]这表明教师应该参与并为学生的创造力搭建支架,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深度复杂的思维过程以及应用非正统、非线性策略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一些新的甚至是极端的思想。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环境应该是积极向上、宽容失败,并提供实验工具以及对学生的工作很少作公开评价等。此外,学校应该从企业领域中学习管理创新模式。管理专家Peter Drucker认为可以通过七种方式提高创新,包括意外发现、非对称性、效率的需求、行业或市场变化、人口结构变化、感知变化以及新知识等。[6]另一个企业中的管理创新模式是开放源码模式。开放源码是一系列关于如何编写软件的原则和操作,任何人可以对其进行应用、添加和修改。基于开放源码模式的企业中,创新和创造力思想往往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社区成员,并且,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还需要新的技术。例如,Mozilla前任主席兼首席执行官Mitchell Baker成功开发了开放源码浏览器Firefox,她推动了Mozilla向Firefox的演变,是参与协作的开放源码创新管理模式的先驱。因此,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企业中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从而为学校中的创新寻找突破口。

5.与学生的社交和情感联系

社交和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学习动机和相关任务的感知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学生的社交和情感与学习、教育者、学校和同伴之间缺少联系时,会引发学生脱离集体等行为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导致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是辍学。[7]拥有社交和情感联系能够支持学生的参与。参与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有三种形式的定义:行为动机(学生参与学习任务)、情感参与(对教师、同伴、学习任务活动、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反应)和认知参与(对任务要求所做出的努力程度)。[8]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中学习经验的复杂性。研究表明,与教师、家长和同伴相关的学生感知有助于情感和行为的参与,同样,学生的能力需求与其参与度(行为、情感和认知)有着正相关性。[9]在建立学生的社交和情感联系时,学校扮演着多重角色。最显著的作用是学校要建立学习环境以促进健康的社交和情感互动。教育者发现,将健康的社交互动,如学习圈、协作学习和活动学习策略等融入到学习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表现。最终,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促使学生在学校外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习。另外,学校应该促使学生进行社交、情感和认知上的参与。通过研究和实践,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这三方面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10]学校能够将这三者建立联系的其中一个方式是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员工指导者。指导者要监控学生的个人和学习进展,并为家庭提供一个联系点。在具有社交和情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中,这种成人的关注对学生在学校中的成功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6.泛在使用技术

当前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个人电脑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改善学习成绩以及建立数字化的公平权益。这种做法促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将技术整合到学习中,并利用它进行学习、思考、创造和研究等,培养21世纪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技能。就当前的泛在技术而言,其核心是一系列新一代基于网络的工具,从而形成一个“参与式网络”。[11]网络在线使用报告显示,约96%的学生至少使用一种社交网络技术。Grunwald Associates公司和美国学校董事会协会在2007年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线社交网络比电视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并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从泛在技术和学习社交网络中获益的另一类人群是残疾青年。处在教育和社交边缘的残疾青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兴的通信技术以之前从未有过的方式与外界联系。[12]然而,尽管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技术,这与学生使用技术和学校利用技术进行教与学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

三、ACOT2项目的创新实践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21世纪技能,并能利用泛在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六项基本设计原则的指导下,ACOT2项目实施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基于挑战的学习(Challenge Based Learning,简称CBL)。基于挑战的学习是通过融合多种学科方式进行教与学,鼓励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基于挑战的学习是需要协作和实践操作的,通过让学生与其所在社区或世界范围内的同伴、教师、专家一起协作,来挖掘学科的深层知识、接受并解决挑战、采取行动、分享经验以及开展有关重大问题的全球性讨论。基于挑战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多种不同可能的解决方案;(2)多学科间的真实关联;(3)注重发展21世纪技能;(4)能够无时不在地利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和资源;(5)利用Web2.0工具进行组织、协作和分享;(6)专注于用本地方案解决全球性的挑战;(7)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习知识;(8)记录从挑战到解决问题这段过程的学习经验。这些特性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有价值的技能、跨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界限,使学生拥有数字化的生活。[13]

(一) CBL的构成要件

基于挑战的学习过程起始于一个大的设想或创意,其组成元素如图3所示。[14]基于挑战的学习主要构成要件是:(1)大的设想或创意,即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和参与并且对中学生甚至整个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广义概念;(2)基本问题,即通过设计将大的设想或创意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应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区需求;(3)挑战,将每一个问题进行明确细化,提出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4)引导性的问题、活动和资源,首先由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需要探索的知识;之后设计课程、情景模拟、游戏以及其它类型的活动帮助学生回答引导性的问题,并为后面提出创新的、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最后为学生提供播客、网站、视频、数据库等资源以支持前面的活动;(5)解决方案,每个解决方案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且能够发布成多媒体格式,如播客或微视频;(6)评价,对解决方案的评价主要从与前面问题挑战的联系、内容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实施的可行性、理念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7)发布,通过多种方式记录挑战过程中的经验,并将其发布给更多的观众;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发布成果以征求反馈意见。

图3 CBL的组成元素

(二)CBL的实施过程

基于挑战的学习实践始于2009年秋,由6所美国中学的29名教师和321名学生参与一组项目,其中跨越的学科达17个。之后,由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对这项实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新媒体联盟又在2011年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4所小学、4所初中、5所高中、4所高校、2所国际中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19个机构参与了进来。[15]基于挑战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遵循21世纪工作场所的流程,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创新和自我导向,具体的实施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3]:

1.创设一个协作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工作空间,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开展活动,并能与教师和团队其它成员实时交流。可通过多种资源创设协作环境,如iweb、MobileMe、Google Docs、Google Sites等。

2.概述设想与基本问题

确定一个大的设想或创意,并对其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概述,之后从基本问题中确定一个合适的挑战。

3.形成团队

根据个人兴趣和技能组成团队,在团队形成阶段要考虑成员的角色与责任,并讨论团队的发展问题。

4.制定评价量规

教师和团队进行讨论并制定测量解决方案是否成功的评价量规。

5.引导性问题

通过团队成员间对挑战主题的分析确定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制定解决方案所必须了解的。随着信息的搜集和概念的探索,新旧问题将会在解决与制定中迭代进行。

6.引导性的活动和资源

在这个阶段,团队通过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实施研究、访谈等方式探索解决引导性问题的方案。这些活动将依据主题和需求决定由教师或学生、团体进行引导。

7.原型试验

当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可以通过小范围的群体进行试验,这个过程可以使团队对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优化。

8.方案实施

制定方案的实施计划,并依据时间和资源决定实施的范围,最后将方案付诸实践。

9.结果测评

团队利用之前所做的评价量规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评估。

10.反思与记录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记录自己的工作与反思。学生的深度学习主要通过思考过程、反思学到的知识、分析概念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伴互动、提出解决方案等方式实现。而记录则可以通过博客、视频、播客、数字故事板等方式实现。

11.发布方案

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发布自己的工作成果,可以通过制作两到三分钟的微视频并在网络上发布来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12.持续进行非正式评价

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非正式评价,以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评价的内容主要从方案的特色与亮点、整个过程的记录和实施的结果等三个方面进行。

四、与国内课程整合项目的比较分析

国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项目、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项目。其中语文“四结合”项目是从1994年2月开始,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首先从全国各地13所小学中开展起来,之后又在全国22个地区的600多所各级学校中开展的、以语文学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它各个学科推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而学科“四结合”项目是2000年8月在语文“四结合”项目基础上形成的,即在其它学科中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试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项目则始于2000年9月,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由于这三个项目都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参与和主持,并且在项目指导理念和项目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试验研究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可将其作为我国课程整合项目研究的样本。

美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项目中持续时间长且比较有影响力的是ACOT项目。该项目是1985年9月由美国公立学校、大学、研究机构和苹果电脑公司合作开展的一项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工程项目,并持续到1995年,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之后苹果公司在拥有30年提供创新技术和教育解决方案历史的基础上,又与教育领导者联合发起了ACOT2项目,以致力于改善美国的教育。通过对中美两国课程整合项目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1. 项目指导理念不同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项目的指导理念是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和新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是语文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则以语觉论为理论基础。这两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1)学前儿童有坚实的语言基础;(2)语言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3)语言的听、说能力发展存在关键期;(4)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16]而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和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在强调主客观统一的新型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简称双主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从而使培养大批创新人材的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17]

而ACOT2项目依据的学习理念是21世纪学习的三大影响因素和沉浸理论。如图4所示,21世纪的学习是在三大影响因素的交汇处:(1)全球化,增加全球范围下相互之间的依存和竞争;(2)技术创新,促使更深入的教学和学习参与;(3)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图4 21世纪学习的三大影响要素

21世纪学习中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是“沉浸理论”(flow theory),它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沉浸感产生时人们完全被吸引并投入到活动情境当中,过滤掉了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反馈有反应,通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并伴随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ACOT2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科和课程背景下为学生创造沉浸学习体验的机会,并通过与学生合作使任务的复杂性和学习策略两者之间达到平衡。如图5所示,当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策略时,学习者会产生挫折感。而当学习任务过于简单却提供较多的学习策略时,学习者会产生倦怠感。沉浸状态主要发生在两者平衡的情况下,只有当学习任务的复杂度与学习策略集平衡发展时,学生才会有沉浸体验,进而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

图5 沉浸式学习体验

从两国的指导理念上可以看出,国内倾向于采用课堂范围内与具体学科相关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其指导理念主要针对语言类学科。而美国则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将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沉浸学习作为指导理念,既没有局限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又没有整合范围的限制。由于国内课程整合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美国注重课外整合,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两国在指导理念上表现出不同的取向。

(二)项目目标不同

国内课程整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要改变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不正常现象。在完全不增加课时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全面深入地完成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要求;(2)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美国课程整合项目的目标是降低学生的辍学率,为新一代学生营造所需要和期望的学习环境。ACOT2项目报告在计划纲要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正陷入教育危机,它影响到新一代美国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能力,并且这场危机也威胁到美国在全球舞台上保持竞争力的能力。几十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列入美国重要议程,但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中学毕业率并不是最高的,这主要归咎于美国严重的辍学问题。调查研究显示,在2007年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将不能毕业,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以及美国本土学生。[18]在美国,每29秒就有一个高中生辍学,这导致了每年有100万以上的高中生辍学。在近2000所高中学校中,从高一到高三学生人数会减少40%。[19]这些趋势以及居高不下的辍学率使得美国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和教育领导者开始对其K-12教育进行反思。

从项目目标上可以看出,两国课程整合项目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主要是由于各自所处的项目背景差异所致。国内课程整合项目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的,旨在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并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而美国ACOT2项目所处的背景是中学存在严重的辍学问题,其出发点是要改善当前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热情,并为培养他们在21世纪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所必备的技能。

(三)项目推进方式不同

国内课程整合项目的推进方式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推广,即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验学校推广到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从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条件到非网络环境的教室,从本地自编的实验教材到国内通用的课程教材,通过对项目试验探索的日益深入和试验领域的逐步扩展,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实验学校。而美国ACOT项目则先是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并且评估有兴趣参与项目的学校的申请,并开始在4个州的5所学校进行试验。最初的试点从年级、社会经济地位、社区设置方面代表了全美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情况。每个项目试点都是从一个教室开始,然后逐年增加教室、师资和学生数目。另外ACOT工作人员还要求班级学生的性别和民族组成情况能够反映整个学校的情况。从项目推进方式上可以看出,ACOT项目更注重试验范围的广泛性以及试验对象的公平性,从试验学校到试验学生力图做到教育公平。

(四)项目实验学科不同

国内课程整合项目试验的学科主要以语文和英语两科为主,项目的初始阶段先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科进行跨越式实验,在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又对英语学科进行试验,之后实验领域扩展到非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学校,但仍以语文和英语两科为主。而ACOT项目则为每个年级(K-12)设置使用计算机的教室来作为研究的实验室,并将技术应用到学生的每一门学科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COT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支持课程,但并没有试图用计算机取代已有教学技术,相反,教科书、白板、粉笔、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共同成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ACOT课堂的原则是使用最好的支持学习目标的媒体,不局限于具体的学科。另外,在ACOT项目中教师还进行跨学科教学,并且覆盖很多领域,如数学和科学、生活技能和英语、历史和文学等。从项目实验学科上可以看出,ACOT项目注重信息技术在多学科中的应用,并且将其作为一种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强调将技术艺术地整合到学校的教学中。

(五)课程整合模式不同

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国内课程整合主要在课内整合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整合的教学模式分类比较复杂,常见的是按教学策略划分,有讲授式、讨论式、自主探究式、协作学习式等。而美国比较注重课外整合,其常用的教学模式有WebQuest、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资源的学习等。这类模式大多选择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问题作为探究主题而展开,并且往往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小组的合作探究。由此看出,两国因为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整合模式上有着不同的取向,各有自己的特色,都非至善至美,应互相借鉴,掌握这些模式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以取得有效整合乃至深层次整合的效果。

五、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项目的持续跟踪研究

为探索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苹果公司在1985年发起并资助了ACOT项目。20多年来,ACOT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和其它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其项目经验也证明了对改革采取长期目标的好处。之后苹果公司在拥有30年提供创新技术和教育解决方案历史的基础上,又与教育领导者联合发起了ACOT2项目,以致力于改善新形式下的美国教育。因此,要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认可,就需要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对项目给予持久的关注和深化。值得欣喜的是,语文教学跨越式创新试验在国内多个省份和地区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8年初,这套实验正式在新加坡的一些中小学展开,该项目开始了在国外试验的探索研究。

2. 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消除数字鸿沟

ACOT项目最初的试点所在地包括北部大平原、西部海岸、大湖区和南部地区等,试验社区则分布在市内、城区、郊区和乡村中,其思想是尽可能反映全美基础教育的现状,努力做到教育公平。而我国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字鸿沟”,东部沿海等发达城市的教育信息化得到显著发展,而中西部等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始终徘徊在低层次阶段。虽然国家最近几年关注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容乐观。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个体之间无论从设施条件、应用水平与效果、主体意识和需求,还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20]因此,要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就需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方面狠下功夫,促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三)政府、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

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校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的参与,鼓励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ACOT项目就是由苹果公司、公立学校、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提高国家经费的使用效益,解决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基础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从而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课内与课外整合并举

国内课程整合主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通过课堂教学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是在课前和课后下功夫,较少在课堂上进行认真的探索。ACOT项目为每位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两台计算机,一台用于家里,一台用于课堂,并且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含三个阶段:一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课内阶段”,另两个是“课前阶段”和“课后阶段”(合称为“课外阶段”)。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因此,可以开展课内整合与课外整合并举的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现象。

(五)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国内课程整合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在新型教学结构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而21世纪的学生共同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数字化和知识创新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除了传授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在21世纪环境下所需要的技能,如全球意识、生活和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信息技术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因此,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跨越式发展。

[1]Apple Classrooms of Tomorrow—Today(ACOT2) [EB/OL].http://ali. apple.com/acot2/program.shtml.

[2]Casner-Lotto, J. & Brenner, M.W.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U.S [M]. Workforce, 2006:48-51.

[3]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EB/OL]. http://www.21stcenturyskills.org/index. php?option=com_ content task=view&id=254&Itemid=120, 2007.

[4]Newmann, F.M., Secada, W.G., & Wehlage, G.G..A guide to authentic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Vision, standards, and scoring[M]. Madison, WI: Center on Organ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Schools, 1995:36-37.

[5]Sutton, R. I. The weird rules of creativ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1(9):96-103.

[6]Drucker, P.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8):75-76.

[7]Franklin, W.Beyond the classroom: Why school reform has failed and what parents need to do[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97:12-13.

[8]Fredricks, J., Blumenfeld, P., & Paris, A.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 74(1), 59-63.

[9]Baumeister, R.F. & Leary, M.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 117(3): 497-529.

[10]High Tech High. Charter school in San Diego California[EB/OL]. http://www.hight echhigh.org/about/design-¬principles. php on December 24, 2007.

[11]Madden, M. & Fox, S. Riding the waves of “Web 2.0.”Backgrounder,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23, 1.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7[EB/OL]. http://www.pewinternet.org/ pdfs/PIP_Web_2.0.pdf.

[12]National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NCTI) [EB/OL]. www. nationaltechcenter.org/wp.../ncti_social_media_draft_111507.pdf.

[13]Challenge based learning: take action and make a difference[EB/OL]. http://ali.apple.com/cbl/global/files/CBL_Paper.pdf.

[14]Johnson, L. and Adams, S. Challenge Based Learning: The Repor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Project [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1.

[15]Johnson, L. and Adams, S. Challenge Based Learning: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ject [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1.

[16]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施理念与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5-10.

[17]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58-60.

[18]Editorial Projects in Education (EPE) Research Center. Diplomas Count: Ready for Wh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s and Life after High School. Education Week, June 2007[EB/OL]. http:// www.edweek.org/ew/toc/2007/06/12/index.html.

[19]SilentEpidemic.org. Ending the Silent Epidemic[EB/OL]. http://www. silentepidemic.org.

[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研究报告[R].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86-88.

The 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the Projects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MOU Zhi-jia1, ZHANG Wen-lan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This paper outlined core elements of ACOT2 report newly released by America and recounted a new way of learning called Challenge Based Learning (CBL) conducted by the project, then analyzed CBL’s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etween ACOT project and China’s projects abou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from fiv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guiding philosophy, project objectives, and the pattern of propulsion, experimental subjects and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n, the paper attempted to find different orientations in the project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from the two countries and propose some revelations fo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our country.

ACOT2project; Challenge Based Learn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ri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423.04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6.005

(责任编辑:吴洪伟,印婷婷)

(责任校对:鲍梦玲,印婷婷)

2014-08-31

基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学习创新的电子书包中小学教学应用研究”(项目编号:DCA12018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育大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分析工具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5-03-02)。

牟智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文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牟智佳, E-mail:ambitionyt@163.com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