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的审美教育

2014-03-20 15:4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美育武术美的

秦 华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教学方法研究】

论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的审美教育

秦 华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体育运动是展现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高校武术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姿势美、气韵美、风格美、劲力美和精神美的教育,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促进大学生审美的个性化发展。

高等院校;武术教学;大学生;审美教育

美育通过贯通肉体和精神广阔领域的感性教育,保护和发展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升华和引导感性的抒发,激发个体情感。美育教育的实施应与各个学科教育相结合,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渗透。美是体育运动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体育本身就是展示人体美的运动形式。[1]13-14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学特征。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是以武术运动中各种美的现象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武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

审美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指个体的审美认同能力的发展,包括感知艺术形式美、欣赏艺术风格、品味艺术意蕴、展开艺术想象、实施审美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审美发展的决定性转折时期,其审美感觉和审美意趣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中,表现出过渡性、不稳定性等特征,这对大学生的身体、道德、行为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反映出其情感表达和交流、兴趣爱好与理想诸方面的发展情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表现,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2]20武术运动是一项技术上别具一格、风采飘逸的运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武术不仅技术精湛,形式多样,而且文化内涵深邃,这是其他现代体育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武术门派繁多,风格各异。有的刚劲有力,气吞山河;有的飘逸沉稳,气定神闲。大学生练习武术,深入体会不同拳种的意境内涵,可以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审美视角。武术中的美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审美发展,也将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健全人格是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相互协调而又和谐的人格。美育过程是直接激发和升华情感、激荡生命活力、启智养性、活泼生动的身心体验过程。[3]328-330武术表现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讲究动作上下肢的和谐、运动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武术学习需要个体融于整体之中,尤其是技击练习,要求相互间协调配合,互相尊重,点到为止。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注重德技并修。习练武术的目的决不是逞强斗狠,而是在体验人体格斗艺术之美的同时提高自我防卫能力。这项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反应的是一种民族气节,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虚内敛”“勇往直前”的精神。武术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感知层面的审美体验启迪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生审美体验融于其人格发展中,提升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3.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是当前传统文化认同与发展的需要

文化认同是指民族内部个人、群体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在同一个社会族群、同一种语言方式内部,更容易产生理解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而这些需要美育进行渗透,正是这种由美育形成的共识与共鸣,才促进同一群体的人在其审美想象中呈现出相互维系的追求和思考,有效地达成民族文化认同。[4]中国美学认为,美来源于宇宙,太极图包含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也包含了中国之美的基础,阴阳两极相互交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图中的S曲线构成阴阳循环,表现出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武术,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其动与静、起与落、开与和、轻与重、刚与柔等矛盾变化正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体现。中国的天道归于阴阳循环,最根本的在于中国的宇宙是气化流行气的宇宙。“气”也被作为中国武术技法中的重要组成,武术气韵、武术气势、武术精气神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武术中的曲与直、圆与方等线条和图形变化也反映出武术审美意趣的文化倾向。当前,文化全球化急剧发展,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武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无疑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高校武术教学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特有的美学底蕴,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并使之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高校武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1.武术姿势美

武术动作对手、眼、身、法、步有着严格的要求,给人以姿势端正、和谐统一的美感,具体到不同的拳种,对姿势的要求又各不相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长拳和太极拳系列为主,长拳姿势舒展,动作要求规格,讲究骨法,有“五体称”之说,即四肢与躯干五条线就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扬,或勾扣顶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要求“五弓”,处处呈圆弧,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圆裆松胯,如春蚕吐丝婉转缠绵。武术姿势有静态、动态之分。静态姿势也指定势,主要由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组成;动态姿势则有快慢、收放之分,快的动作似烟云翻滚,慢的动作则似鹰在空中盘旋,放的动作要让肢体充分舒展,收的动作则要求尽量曲卷全身,在这种快慢收放的交替中,充分展现身体运动的美感。从武术动作名称也可以反应姿势特点,如弹踢冲拳,跳步盖掌等,其中的弹踢、跳、盖都反应的是武术姿势的动态变化。此外还有一些动作名称则是抽象、含蓄的,如太极拳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等。武术教学时,首先教师要用优美标准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对武术姿势美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拳种功架特点,要求其功架到位,姿势正确。在学生对武术姿势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比喻、联想、类比等方法增强其理性理解,帮助学生融入武术姿势的情感体验。如教授太极拳白鹤亮翅时,引导学生想象白鹤舒展肢体,闲适洒脱的神态。

2.武术气韵美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离不了“气”,气是美的本源,美是气韵的展现。[5]16-17中国武术历来讲究通过练“气”,达到元气充沛,精神旺盛,发力充实。武术所注重的练“气”,是对生命元气的一种修炼,也包含着对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锤炼,以展示人生命的强大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生命力的美感。武术练习注重意随气注,气到则力到,要求气的运行方法要随动作的不同有所变化,灵活自如。武术中气的运用主要包括“提、托、聚、沉”,如腾空动作时多采用“提”,有助于腾空的高度,定势时采用“聚”,有助于身体的稳定。高式向低式变化时采用“沉”,反之则采用“托”,这些不同形式的气息运行组合,构成了武术特有的气韵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武术呼吸形式,细心揣摩太极拳呼吸时的深长匀慢,气沉丹田,长拳呼吸时与动作的配合。结合组合动作进行气韵训练,如初三路翻身盖掌接提膝穿掌接仆步穿掌,翻身盖掌时气宜沉,提膝穿掌是由低势向高势采用“托”,仆步穿掌由高势向低势转为定势,采用“沉”与“聚”,强调意识引导气息运行,切忌行拳走架中气喘吁吁,呼吸散乱。只有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不同的呼吸方法,才能深刻领会武术的气息变化,感悟武术气韵美的内涵。

3.武术风格美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风格各异,长拳是一种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拳式,运动时全身无一处松软,无一处懈怠,呈现出健美之势,反应出折如弓弩、翻如车轮、静如山岳、动如波涛的威威壮观之美。太极拳则是一种缓慢松静的拳术,运动时虚实分明,式式相承,犹如一叶小舟随波荡漾,时起时浮,缠绵不断,给人以飘逸的阴柔之美。武术教学对大学生风格美的教育更多表现在动作节奏与动作劲力上。节奏上长拳强调急与缓、走与停、连与断的衔接,太极拳则强调动作间的式式相承、无始无终;在劲力上长拳要求力要顺达,要有穿透力,太极拳则要求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对力的发放是以意导力。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用口令的节奏快慢,声音大小,语音轻重,语调高低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拳种特有的风格变化之美,领略武术文化的独有魅力。

4.武术精神美

形神统一是武术演练者精神境界与风度气质的体现,形聚而神生,武术中的踢、打、摔、拿无不与“神”相配合,神随形转,形动意动,意含而不露,使武术演练协调而有生气。[6]“神”也是武术演练者对动作理解的情感表现,即不能怒目圆睁,呲牙咧嘴,也不能微笑作态,强锁眉头。要想有合适的精神表现,就要对武术动作的攻防内涵有所理解,认识到武术套路演练作为技击艺术,应在“击”与“情”上下功夫。武术运动中的精神美主要通过头部位置与面部肌肉变化展现。教学中要对大学生武术精神美进行特殊训练,尤其是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武术运动中眼随手动,目随势注,眼神时而深远,时而淡定,通过眼睛内在的灵动反应出武术内在的韵势。对大学生武术精神的训练要结合不同拳种风格。长拳要求精神领起,挺胸塌腰,眼神要汇聚,神情要鼓荡,给人奋发向上之美,运动时摆头快速,快转快停;太极拳则要求沉肩含腹,眼神内敛,神情安逸,目光深邃,给人以含蓄深远之美。教学中示范、领做、口令、纠错相结合,并让学生实践不同拳式的技击原理,体悟武术之击是本、神是情、形是意的高度和谐余味无穷的美感魅力。

此外,武术运动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美,自古以来,中国武林英雄辈出,许多人都是爱国护国,除暴安良,淡泊名利的侠士。教师结合武术英雄的事迹向学生讲授抱拳礼的意义,通过武术练习,练就一身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7]21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间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在运动中缓解压力、愉悦心情、激发情感。通过这些人文精神层面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华武术精神及其品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高校武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审美感知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称之为“美感”,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这种审美感受需要通过人的审美感官进入人的审美意识,也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教师要善于运用示范、讲解等不同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武术不同形式美进行深刻体验,理解和把握姿势、风格、气韵、精神不同层次美的内涵,提高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进而形成审美观念,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2.创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引导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良好的审美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心态,主动参与到审美感知活动中,进行审美思考和审美评价,教学时良好审美氛围的营造需要良好的环境。就武术教学而言,环境应相对整洁安静,最好周围有树木与花草,使学生一到上课地点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舒,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武术学习中。此外,教师还可用音乐营造审美氛围,借助不同音乐的情感诱导力将学生导入到武术美的意境。如长拳可用《中国功夫》《精忠报国》《中国龙》等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的乐曲;太极拳则采用《春江花月夜》《梁祝》等温婉柔美、节奏和缓的曲目。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仪表大方,语言亲切,行为端庄,示范优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情感、精神、态度等,注意武术不同形式美的体验转换。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审美展示和审美思考,组织分组练习或单人演练,带领学生叫好鼓掌,用语言激励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现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审美评价,针对不同个体武术美表现的差异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美、理解美、探讨美。良好和谐的审美氛围能增强大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武术技能与技法,推动高校武术教学高层次审美教育的深化。

3.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武术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美的隐喻,对其美的领悟是建立在高雅的审美趣味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上的。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透过武术不同形式的现象美感受更深层的文化意蕴之美,就成为武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进行武术审美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及古典美学文化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修养,通过特征、想象、意象和联想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使大学生在别具一格的武术艺术境界中体悟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特质,品味其艺术价值。

4.激发审美想象力,鼓励大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大学生是激情飞扬、敢于创造的一代,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审美创造的前提是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功能,拥有想象力的个体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创造性地构建审美对象。武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角色转化,教师优美标准地对学生进行示范后,让学生去评价,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对表象的感觉去解读和审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然后教师给予补充与完善。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想象的平台,将学生分为四到六人的团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兴趣和爱好创编武术表演,对舞台造型、动作编排、队形变化、音乐选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将武术单个的招式融于操化表演,反复体会其中的一招一式,音乐的选择可劲爆可柔缓,在教学中进行表演,通过这种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去探求的“创”与“编”活动,引领学生去思考美、挖掘美、体现美,进而产生求知欲,激发学习灵感,启迪艺术美的思维,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语

美育教育是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这种中国文化隐喻美的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意蕴,进而感悟中国文化的意境与灵动,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志和审美理想。武术美育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创造美的过程,武术教师应充分认识武术教学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遵循美育教育规律,注重创新与实践,将美育与武术教育有效结合,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武术之美通过美的示范、美的语言、美的组织、美的氛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渗透,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热烈欢愉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解读美、创造美。

[1]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伊卫华.艺术欣赏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孙刚.新时期武术审美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实践方略[J].搏击(武术科学),2011,(9):21-22.

[5]黄念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39-43.

[7]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 马小侠】

On Im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 Wushu Teaching

QIN Hu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Sports manifest the beauty of human body.As a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Wushu is characterized by rich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Therefore,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college Wushu teaching.Aesthetic education serves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ies of not only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beauty but also manifesting and creating beauty;meanwhile,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aesthetic concepts,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ideal,thus promoting their individual aesthetic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teaching;college students;aesthetic education

G852

A

1009-5128(2014)04-0029-04

2013-11-04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13JK0530);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201331)

秦华(1975—),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体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和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美育武术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武术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