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14-03-21 00:53张天顺张雪萍张立芸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就业指导

张天顺,张雪萍,张立芸

(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学科专业设置不断完善。由于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和拓展办学领域的需要,农业院校中开设的工科专业日益增多,工科专业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很多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超过1/3,有的甚至接近一半。在农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中,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较好,毕业生签约率优于很多农科专业。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工科人才的应用面较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科人才需求较大。但是总体来说,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的办学时间相对较晚,学科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都不突出。即使是开办较早的农业工程(或农机)类专业,办学时间也晚于很多农科专业,社会影响力不大。而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时,要和开设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竞争,压力很大[1],同时农业院校工科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笔者针对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的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就构建就业指导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5年,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对学院6个本科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 42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 412份。经过统计分析,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发现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1 就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念落后 农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70%。由于家庭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观念等影响,很多毕业生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了解,没有意识到毕业时将面临的严峻局面。大多数学生进了大学以后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很多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大学期间不能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年时间除了完成学业之外,没有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有的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希望在就业时跳出“农门”,到地理位置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的单位就业[2];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定位,消极等待,就业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统计显示,希望到大中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高达60%以上,而愿意到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就业的学生仅占30%。很多学生虽然辅修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仅仅把它当作获得学分的一种手段,缺少认真思考,没有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没有与自己的大学生活结合起来。

1.2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农业院校开设的工科专业,理工科大学或很多综合性大学都有开设,且办学历史长,社会影响力大,行业认同度高。另外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学校的学制和培养方式更为自由,学生的实习期长且时间富于弹性,这些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实习。这些原因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工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成为首选,要求低一些的用人单位往往更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因为他们可以灵活实习,工作上手快,就业期望值也低,留得住。农业院校的工科学生处于中间的夹层,高不成低不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较被动的位置。就业竞争的加剧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有明显影响,使得他们不自信,不敢竞争[3]。统计显示,和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工科大学的相近专业相比,认为可以一起竞争的仅占26.5%,认为一起竞争有较大难度和没有竞争力的占了73.5%。

1.3 就业教育启动晚,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以前的就业教育启动较晚,一般都是到了大四的上学期,才结合招聘开展就业讲座、就业政策的教育。学生到这个时间段已经忙于找工作,参加就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教育效果也不好;以前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虽然人员很多,有企业负责人、校友、就业指导师等,讲的内容也各有特色,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精彩有余、指导不足。整个就业指导没有形成体系,各项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形成合力,就业指导没有和日常的学生工作、学生活动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对于就业形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转变、就业理念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招聘创新、就业心理调整和就业压力疏导等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启动时间晚,没有科学系统的体系,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有限。统计显示,60%的学生认为就业教育应该从大一开始,超过30%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二和大三开始,只有6%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大四开始。

1.4 就业能力较弱 就业能力弱仍然是制约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因素之一[1,4]。工科专业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课程学习难度大,另外由于学校的课程开设尚不够齐全等多方面原因,农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社会学、心理学、人生规划、职业定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目前学校已经开设有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但是就业能力实际上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仅靠一两门课程的开设解决不了太多问题。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能力弱,求职技能和沟通能力不够;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比较被动和随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他们很少对自己的素质、实力、性格、能力、兴趣、工作类型和工作环境等进行认真思考,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很多毕业生不会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或不能积极参与就业竞争,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和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工科大学相比,超过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沟通能力不够;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为缺乏;希望获得求职技巧训练、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政策讲解的学生比例高达70%。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给予的就业教育和指导较少。农村家庭对孩子的就业虽然非常看重,但是家长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了解不多,对孩子将来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清楚,有的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将来自然就可以找到工作。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本身就不了解,也不重视,觉得孩子大了,供他们读到毕业,让孩子自己去找工作吧,能够给予的帮助和引导较少。

二是就业教育和指导启动晚,没有建成系统、完整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体系。启动晚,临近毕业时再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来不及了,学生对就业没有心理准备,仓促应对。没有构建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体系,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竞争力难以有效提升。

三是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一方面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仍然是农科专业,工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了解不够,有的不知道开设有哪些专业,有些虽然知道有哪些工科专业,但是对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了解,有的甚至有偏见[1]。

四是学生就业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压力大,但是仍然经常可见很多招聘会冷冷清清。笔者从事就业工作多年,时常遇到来应聘的学生数少于用人单位招聘数目的情况,有时候甚至没有学生前来应聘或咨询。这一方面有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差距,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很多大学生不积极、不主动,缺乏激情、没有动力、没有勇气,对眼前的就业和即将开始的社会生活采取消极回避、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心态。

3 就业教育和指导长效机制的构建

就业理念的培养、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教育培养的过程。就业教育要贯穿于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让积极就业的理念一开始就植根于学生心中,并在大学4年中不断得到强化、提高和升华,最后潜移默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动力[3,5]。只有这样,就业教育和指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学4年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不能简单一刀切,沿用一个模式,应该根据学生4年间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把大学4年的就业教育分为4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赢在起点 结合专业教育、学业规划等活动组织开展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让学生一进校就铭记自己4年后需要走向市场择业和就业,引导他们树立努力学习,提升能力,将来赢在职场的思想。

3.2 第二阶段——明确方向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大学阶段,大学生个体能力提升很快,职业兴趣逐渐趋于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生已经完成了一年大学生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调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提高职业规划水平。

3.3 第三阶段——提升能力 开展职场礼仪、就业技能培训、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进入三年级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场礼仪的培训,同时组织开展模拟招聘大赛,请用人单位进行讲解和点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4 第四阶段——步入职场 开展就业压力疏导和心理调节阶段。进入四年级后,毕业生开始和用人单位接洽、应聘和面试,进入就业环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同班同学的竞争,社会需求现状和本人期望值的落差等很多因素,都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引起他们极大的心理波动。在此阶段,为毕业生举办有关自我心理调节、舒缓压力等方面的讲座,引导毕业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始终以乐观、积极和豁达的心理面对近一年的就业期。

4 “四个一”全程招聘模式的实践

通过就业教育和指导长效机制的构建,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树立、就业意识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就业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关——招聘,对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至关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短短一次面试招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十分有限,双方达成就业协议的比例不高,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解除协议的比例也在增加。为了增进用人单位和学院、毕业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出“四个一”全程招聘模式,并在学院就业工作中加以实践。

一次院企交流:企业负责人和就业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交流,学院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用人单位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毕业生情况和近些年毕业生的去向,学院把企业的有关介绍材料在学院网站和宣传栏发布,让毕业生先对企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场企业宣讲:在双方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企业到学院进行专场宣讲活动。企业从基本情况、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员工培训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并和毕业生进行现场交流,回答毕业生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宣讲活动可以让供求双方充分沟通和理解,避免因为交流不畅而导致的矛盾和问题。

一场专场招聘:宣讲结束后,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最后留下来参加面试的学生都非常有针对性,对企业有很好的认同感,双方达成就业协议的比例较高。

一次回访活动:招聘结束后,学院就业工作人员会分别与招聘方和毕业生进行交流、回访,了解双方对这次招聘活动的意见,分析供求双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5 结论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6个工科专业中实施了大学4年不间断就业教育和指导,开展了全程招聘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学院毕业生离校前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连续4年在学校位居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社会声誉好,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就业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诸如毕业生解除就业协议情况呈上升趋势、学生到地州和基层就业的意愿不强、用人单位的薪酬待遇和毕业生的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等。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就业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大学生的就业关乎很多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而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需要学校方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提高就业教育和指导的水平,为用人单位和学生做好服务。

[1]郭建平.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271 -1273.

[2]董广芝,解宗军.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0-81.

[3]梁娟,谢韶锋.农业院校工科学生择业倾向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13 -115.

[4]陈志刚,刘灵芝,金宝莲.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分析及其出路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52-153.

[5]石莉莉.构建农业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251.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工科就业指导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