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道德价值观之比较

2014-03-21 04:28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道德教育竞争

余 琳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3)

中外青年道德价值观之比较

余 琳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3)

由于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由此构建的道德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客体进行透彻、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比较,能够在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道德教育建设步伐。

中外;道德教育客体;比较

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她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1]。由于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由此构建的道德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客体进行透彻、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比较,能够在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道德教育建设步伐。

1 道德教育客体及其重要性

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哲学上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道德教育客体是指:道德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马克思对人给予高度关注,他的有关人的论述散见于他的各种著述中:“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的自然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类本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2]道德教育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任何道德教育活动要想真正卓有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由于道德教育面向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因此,本文选择青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客体作为研究对象。青年的特殊地位——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决定了这一群体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外青年道德价值观状况分析

2.1改革大潮中的中国青年道德价值观

我国青年一代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中西文明特别是中西青年道德观的冲突与交融中,道德观念深刻体现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观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道德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

从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和特点:

(1)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这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年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问题上。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爱国主义情怀仍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深处的情感。当代青年依然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多数青年人认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表现了青年人先国家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道德价值取向;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对待“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一命题的态度上,虽然有70%的左右的青年表示“赞成”或“有点赞成”,但也有16.8%的青年表示“反对”或“不太赞成”,认为大河是涓涓小河汇集而成的,没有小河就没有大河,有人甚至提出了“小河无水大河干”的相反命题。其实这一命题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它带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个人;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看,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利己与利他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代中国青年则更倾向于互动式的人际交往模式[3]。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行为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真正成为道德共识,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否则,仅部分的人认同便会助长个别人的贪念。青年人认为,这类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是引入补偿机制,使吃亏的人得到相应的补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国青年在人际关系上已经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大多数人主张真正建立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互利的和谐人际关系。

(2)自我价值取向攀升。从当代青年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中,自我价值取向攀升的趋势已经显现,但这一趋势的显现不仅限于此。在改革开放以前,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念始终与社会和国家的总体价值观念保持高度一致,而如今,中国青年已经从盲从的状态中走出来,道德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他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并开始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在主张张扬个性的同时,要求人与人的相互尊重,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3)进取精神与实用观念并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道德意识中,更多是诸如竞争、效率、公平、公正、创新、务实等新观念,体现了当代青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反映在道德价值观上,则主要表现为竞争意识的增强。但受制于道德的继承性,当代青年身上还有几千年来奉行的“无为”、“不争”、“知足者常乐”等中庸思想。可见,虽然在道德认知和态度上,青年人对竞争显示出极高的认同与渴望,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又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竞争的恐惧。这一点,可以从大学生择业中看出来。在职业的选择上,相对那些风险大、挑战性强的工作,多数大学生更愿意从事那些高收入、既稳定又有保障的工作。“这种渴望竞争又逃避竞争的困惑和冲突使当代青年选择了更加务实的生活方式,以求得内心的平衡”。于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求真务实作为生活的信条,体现为更加关注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如健康、个人事业的成功、婚姻家庭美满幸福等具体价值目标。在他们看来,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集体、国家负责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是虚伪的、不道德的。这表明当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念正朝着现实化取向延伸。有时,这种现实化取向甚至还表现为一些青年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贪图享受,讲求实惠。在他们的意识里,道德理想被看作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高不可攀,太不实际,而最实用的,就是金钱的多少和物质的享受。

(4)传统的延续性与道德的宽容性并存。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尽管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于久远的过去,在其发展中又带有鲜明的封建烙印,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存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们又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不可否认的也包含对人类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某些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的合理因素。[4]因此,尽管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炎黄子孙,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他们的道德意识中,传统道德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一些被传统伦理道德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似乎更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

2.2个人本位的西方青年道德价值观

从当代西方青年道德价值观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可以说“人本主义”是它最显著的特征。这种道德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纵观整个西方价值观念,都离不开个人主义这个基础和立足点。在西方青年看来,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自由,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在对待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可以在不反对社会道德总体目标的实现(即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的前提下,以个人为本位,主张社会和国家应保障公民个人的幸福权利。同时强调这种社会道德总体目标要以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为基础,并且要以有助于满足个人利益为归宿,因为个人利益比社会利益更真实、更具体,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核心。在对待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西方青年奉行合理利己主义,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这是合理的,但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反而应做到推己及人,时刻想到他人也像自己一样有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这种权利。在对待道德价值评价的问题上,西方青年认同边沁创立的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因此,判断事物或行为善恶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能否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即以行为的功效或幸福程度作为最高的道德价值准则,只有符合这一原则,人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2)以实用主义价值观为道德价值准则。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是美国的“本土哲学”。它有强烈的实用性,强调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主张人们具有应该开拓进取、积极行动、注重实效、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受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当代西方青年在道德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积极进取、注重实际、讲究实效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当代西方青年对于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中将遇到的困难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每件都随人愿的,人应该勇敢的面对生活。“别光站在那儿,干点什么!”是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同时,他们非常讲究实效,他们认为“事物、观念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他能否引起人们行动的实际有利的效果。”所以在做某种行为时,他们考虑的并不是道德本身的价值何在,而是首先考虑“这样做会有效和回报吗?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所以,他们不会将时间和金钱浪费在那些他们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他们认为浪费时间和金钱都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

(3)在积极进取中谋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的影响,崇尚进取、积极开拓、追求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当代西方青年价值的主流。在竞争方法上,他们强调个人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奉行“我的一切由我个人负责”的价值观念。在西方,孩子们在12岁以后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家或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赚些零花钱。到了18岁以后,他们基本上就不愿意再依靠父母,而是自己想办法去挣一些生活费,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们十分珍惜劳动成果,在竞争的问题上,当代西方青年提倡凭借个人实力参与竞争。因此,他们非常推崇理性,重视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反对不道德的竞争手段。

3 中外青年道德价值观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度发展,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中西方青年在许多方面也因此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由于双方所处的经济、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民族传统的不同,他们在道德价值观念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和冲突。主要表现在:

(1)义利观不同。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当代中国青年虽然呈现出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倾斜,但以社会、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仍是其道德价值观的主流,这缘于中国社会的传统义利观的延续和继承。[5]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以义取利,义重于利,把义看作人的立身之本。但实际上,中国传统义利观也并非单纯的排斥“利”,而是强调个人利益的获取必须合乎道义,不能为谋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道义。从一方面看,这反映了一种为社会、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情操,但从另一方面看,只重道义而否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不利于社会发展。

(2)道德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尽管中国青年在道德行为上已呈现出对竞争和创新等进取性道德准则的认同与渴望,但从总体上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束缚,在行动上不免依然是循规蹈矩、颇多顾虑。他们渴望竞争,但又恐惧竞争;渴望开拓创新,但又寻求四平八稳;渴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又因缺乏行动的勇气而安于现状。而西方青年在道德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个人奋斗和求实创新。因为在西方人看来,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就要靠个人的奋斗,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因此,西方青年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勇于竞争、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落实在个人奋斗的实际行动中,以求实效,获得成功。

(3)宽容对待现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都是由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决定的。在中国,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必然有落后的方面,当代中国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对于现代中国青年多元的价值观甚至是价值观困境,我们都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因为,从宏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价值观念也会不断发展进步。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仓来道,徐闻.中西方青年价值观的冲撞与交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 毛瑞芹.浅析当代青年道德人格[J].文教资料, 2009.3

[5] 天雨.评《青年道德建设论》[J].学海, 1999.3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Youth Moral Values

YU Lin

Due to the dissimilarity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different social, the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system are existing a big difference.Based 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moral education object, we can reference the foreign experi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our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hinese and foreign; moral education object;comparison

2014-07-20

余琳(1963-),女,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办公室。

G412

A

1672-9994(2014)04-0047-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道德教育竞争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感谢竞争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