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之伦理视域的比较

2014-03-21 05:29焦唤芝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柏拉图论语财富

焦唤芝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中西方文化的泰斗,都在各自文化的夜空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两座思想的丰碑。他们大致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此时新旧矛盾突出,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受冲击,面对同样的历史大环境,他们的思想自然会有某些切合。但毕竟两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流淌着不同的民族血液,呼吸着不同的文化气息,因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若以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思想为切入点展开对比,可以了解早期中西方财富思想的某些异同,揭示其经济思想背后蕴含的伦理文化的特色。

1 孔子和柏拉图财富思想的共同性

孔子和柏拉图除了生活的年代相近外,他们的个人经历也很相似,两人最初都立志从政,仕途不顺后选择游说他国,并且在最后的政治夙愿破灭后,两人晚年都投身于教育事业。如此相近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使得孔子和柏拉图在财富观上产生了很多思想的共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肯定物质财富的基础作用

尽管孔子“罕言利”(《论语·子罕》),但并非不言利。首先,人作为生物性的动物,其生存、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所以追求财富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其次,孔子还对正当的求富行为持积极的态度。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如果有机会求得富贵,即使是拿鞭子给人看门、开路,我也照干。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利,人都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最后,他还强调物质财富对道德教化的基础作用,提出了“先富后教”的观点,认为只有让百姓先丰衣足食,道德教化才有可能,所以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柏拉图认为,爱财是人所共有的本性,他说这种 “欲望或许在我们大家身上都有”,因为“人人皆知财富是个巨大安慰,而且人人爱钱是因它所具有的有用性”(《理想国》)。这种“有用性”就是财富的物质保障作用,个体要生存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粮食,有了它才能生存”,“第二是住房,第三是衣服,以及其它等等”(《理想国》)。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生存问题陷入贫困,“贫困用痛苦使灵魂变得无耻”,从而使一个人“粗野、低劣”,最终“要求变革”(《法律篇》),因而整个国家的稳定也离不开经济的保障作用。此外,和孔子一样,柏拉图也强调财富对道德的基础作用,他说:“吃饱饭以后应该讲道德”,即人们只有解决了温饱,讲道德才有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1.2 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思想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1.2.1 孔子和柏拉图都反对过多的财富追求,强调追求财富要有伦理道德的制约

孔子和柏拉图都主张求财要有一个伦理限度。在先秦时期有关财富限度的“伦理标准不出一个义字”,[1]简言之就是“以义制利”,如果“不义而富且贵”,那么“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如果人们盲目追名逐利,只会造成“放于利而多行,怨也”(《论于·里仁》)。在利益面前,一定要做到“义然后取”(《论语·宪问》),至于如何取舍,关键要看其是否合乎“道”,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所以,只有合乎道义的求财行为才可取,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子张》)。 柏拉图也指出:“追求金钱必须限制在美德的范围内”,他反对无视伦理道德去谋财。且过分的富有不是好事,因为“富裕用奢侈来腐蚀人们的灵魂”,最终使一个人变得贪婪、懒散。他还认为,若追求财富的活动合乎道义,则义可生利,他说“德性不是来自物质财富,相反,财产以及其他一切物质财富都是来自德性。”[2]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经济活动中守德,就能赢得先机,因而美德本身就蕴含着财富。

1.2.2 孔子和柏拉图都塑造了理想的人格鼓励民众淡泊名利,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茅于轼说:“任何物质享受都有一个饱和点……精神享受却不存在饱和点,相反,你越是追求它,它越会引你进入更高的层次。”[3]孔子和柏拉图早就发现了这一真理,他们都主张淡泊名利,以培养民众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己任。孔子一生都追求“君子”那样安贫乐道的理想人格,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能“不堪其忧,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即使“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能“乐亦在其中”(《论语·述而》)。他认为,真君子只会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只有道德才是一个人幸福的真正源泉。柏拉图也主张将精神财富凌驾于物质财富之上,他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是精神财富,第二等是身体财富,第三等才是物质财富。他还分别把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称为“上等财富”和“下等财富”,认为下等财富是为上等财富而存在,获得物质财富只是达到高尚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柏拉图说:“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4]就是说,财富的价值要依据所有者之德性以及是否道德地使用,只有精神财富才是衡量物质财富合法性的标准,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真富有。柏拉图还提出,财富与美德不相容,因此灵魂要达到至善的理念必须摆脱肉欲的束缚,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所以,欲望少者生活愈富裕,最贤明者也是最富裕者,因而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富有者,必须淡泊名利,修身养性。[5]

2 孔子和柏拉图财富思想的差异性

虽然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思想有很多相似点,但他们毕竟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在财富观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2.1 在财富分配方式上,孔子主张等级制内的“均无贫”,柏拉图主张“公有制”

春秋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孔子认识到,这种过度的贫富差距必会造成社会动荡,正所谓“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对此,他主张在不同阶级间实行等级制财产分配,正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有加”(《国语·晋语》),各阶级分得财产的多少要根据其在等级制中的地位而论。但在同一阶级内部,孔子又主张财富分配的大致均等。他认为,如果在同一等级内分配不均,就会引起民众不满而造成社会祸乱,因为人人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只有在同一阶级内部实现分配的大致均等,才会“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同样,柏拉图也生活在希腊城邦政治濒临解体的动荡年代,社会上层强取豪夺,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受损,他认为必须实行财产公有来加以节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者被剥夺了财产私有权,他们“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拥有任何财产。统治者们“不能象平常人那样获得土地,建造华丽的住宅,置办各种奢侈的家具,用自己的东西献祭神明,款待宾客”,不能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理想国》)。哲学家和武士不但不能拥有私有财产,就连家庭也不能私有,实行共产共妻共子,因为柏拉图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理想国》)。

2.2 孔子和柏拉图对待商业的态度不同

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但必须做到“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因而对子贡的经商行为他非但没有指责,还将其与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相提并论,说:“回也其庶民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此外,他还喜欢以商品作比喻,不但把子贡比作珍贵的宗庙礼器“瑚琏”,还以商品自喻,曰“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这表明孔子对经商并没有否定的态度。而柏拉图虽然肯定了商业的必要,但对之依旧持鄙视的态度,他认为这是一种不体面的职业,主张用法律限制商人的利润,可见柏拉图对商业持极大的排斥态度。

2.3 孔子和柏拉图对财富活动的伦理规范不同,孔子主张用周礼加以约束,柏拉图主张用至善的理念加以引导

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严重失范之中,追名逐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孔子认为,这与周以来人们对“礼”的道德觉悟程度的降低不无关系。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后孔子发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认为整治社会失范的有效手段即通过恢复周礼以实现社会秩序的重组。至于礼对财富活动的约束,孔子将其具体化为“以义制利”的经济伦理思想,此后这种义利观一脉相承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和发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最高的理念就是至善,它是万物行为的准则,因而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宗旨。因此,在财富追求过程中,我们应自觉遵循至善理念的引导,使之合乎美德,因为德以生利,经济活动获得了伦理的支撑后,才能具有求利的长远性与持久性。也就是说,在柏拉图那里,至善的理念是一切追求财富活动的行为总则与理性引导。

综上所述,因为孔子和柏拉图生活的年代大致接近,并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因而他们在财富思想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比如他们都强调追求财富活动的伦理内涵,这种思想的切合表明人类在财富观的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孔子和柏拉图毕竟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他们的财富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的背后实际上暗含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内涵以及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在对待经济问题时的不同态度。无论是共同性还是差异性,只要不同文化之间能够做到彼此沟通与对话,就能获得文化的大发展、大理解。

[1]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23.

[2]漆光瑛,蔡中兴.外国经济学说史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11.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95.

[4]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

[5]漆光瑛,蔡中兴.外国经济学说史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猜你喜欢
柏拉图论语财富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柏拉图之灵魂观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论语·为政第二》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半部《论语》治天下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