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尔小说海难叙事的宗教隐喻

2014-03-21 05:33阙诗涛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难特尔奇幻

阙诗涛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马特尔小说海难叙事的宗教隐喻

阙诗涛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被形容为一部能让读者相信上帝的海难小说。作者扬·马特尔在书中借主人公Pi之口构筑了虚实互现的两个版本的海难叙事:一个是人们所青睐的Pi与虎同舟,劫后余生的旅程;另一个则是被人唾弃的充满了血腥与杀戮的故事。前者带有浓厚的奇幻色彩,后者则更贴近现实。通过两种叙事的对照,作者传达出一个信息:宗教信仰正如人们偏爱有虎的故事那样,是人们在面对残酷现实时通过想象在情感方面得到的升华。

海难叙事;想象;信仰;宗教隐喻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籍作家扬·马特尔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一经面世就获得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并一举获得2002年度象征英国小说界最高荣誉的曼布克奖。而当导演李安将小说拍摄成电影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股 “少年派”的热潮,为该小说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少年Pi的奇幻漂流》能获得如此的成功,和该书所蕴含的宗教色彩息息相关。作者在小说的序中,借一位印度老人之口点明了这是一个 “能让你相信上帝”[1]Ⅹ的故事。小说出版后,无论是在小说的简评,还是在改编后电影的推广中,人们都会被告知这是一个会让你相信上帝存在的故事。在评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许多学者都将关注的中心聚焦于小说的宗教主题。不过,在大多数已有的评论中,作者们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人们阅读少年Pi的故事后之所以会相信上帝,很大程度上是被Pi在茫茫大海上与虎同舟,并最终脱离苦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敢,坚韧和虔诚所打动。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被广为赞颂的与虎为伴的奇幻故事只是Pi提供的海难叙事之一。在日本调查人员的追问下,Pi还叙述了另一个充斥着杀戮与堕落的更为贴近现实的黑暗故事,供他们选择。而当调查人员最终相信有老虎的叙事时,Pi指出了本书所含的一个重要隐喻:选择信仰上帝也是同样的道理。本文对照两个版本的海难叙事,为了更好地证明:马特尔并不是通过对Pi劫后余生这一神迹的简单塑造来使读者相信上帝的存在,其真正目的在于告诫世人信仰上帝应是人们在面对残酷现实和人性阴暗面时的一种超越理性的美好寄望。

一、叙事的虚实

毋庸置疑,《少年Pi的奇幻漂流》故事情节的重点是Pi长达227天的横跨太平洋的传奇之旅。为了描述这个生还奇迹,作者用了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加以详细记录。在这一部分里,故事的叙述者是小说的主人公Pi。他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苍茫的大海上,和一只凶猛的孟加拉虎为伴,战胜饥渴与孤独,从海难中成功幸存下来。这个故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太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元素。Pi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的情况下,能存活如此长的时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和他 “同舟共济”的还有一只对他虎视眈眈的猛兽。此外,在Pi的叙述中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奇幻元素。譬如,Pi在海难发生很久之后竟能在大洋中遇见一位和他一样双目失明的幸存者,Pi在漂流过程中曾短暂停留在一个生长着 “食肉树”的岛屿,却安然无恙地离开。这些叙述虽然增强了这一版本故事的奇幻性,但也降低了它的可信度。而Pi作为整个事件唯一的见证人,在叙事时却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以至于当日本调查员对此版本故事提出质疑时,Pi可以从容地以 “这只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见过它们”[1]294作为理由予以反驳。

如果说第一个版本的故事过于虚幻,那么Pi为了满足调查人员的需要而提供的第二版本的故事就现实得多。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原先与Pi同舟的四只动物化身为四个现实中的人物。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也演变成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血淋淋的互相残杀,在漂流过程中与老虎斗智斗勇时的浪漫英雄主义色彩被幸存者们面对食物短缺时生吃人肉的恐怖所替代。不可否认,这样一个血腥的故事更符合海难后实际可能发生的状况。即便这样,调查人员最终还是宁愿相信有动物的故事,并认为这个版本的故事更好。其实,作者在此是借用调查人员之口为读者扮演了一回判官的角色。毕竟,在绝大部分读者的心目中,第一个版本的故事虽然不太真实,但却更具魅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马特尔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封面上特别注有“一部小说”的字样,这不时地提醒读者该书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具有虚构的成分。我们姑且不论到底哪个版本的故事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整个海难故事都极有可能只是作者为了创作主题而设计出来的。另一方面,为了让读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马特尔费了不少心思:他在小说中介绍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位印度老人口中得知故事的主人公Pi,然后又借着成年Pi之口述说出整个故事。作者在小说结尾还特意安排了日本调查员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而自己则始终充当故事的记录者和倾听者。马特尔运用这些创作手法,目的是让读者相信故事是有出处的,并非凭空捏造,因为他深知一个真实的劫后余生的经历远比虚构的精彩故事更能打动读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Pi的两个版本叙事孰真孰假的问题上,马特尔却不愿意给出定论。他青睐第一个版本叙事的原因也仅限于它是一个更好的“故事”而已。那么,究竟为什么马特尔在处理小说主体故事时要给读者留下这种 “亦真亦假”的印象呢?

二、创作的宗旨

作者在小说的序中,向读者介绍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其间,他分享了自己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并阐述了优秀小说的评判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马特尔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叙事过程中虚实结合的原因。在马特尔看来,创作小说是一个 “有选择的改变真实”[1]VIII,并 “通过扭曲真实而揭示其本质”[1]Ⅷ的过程。他还谈到了自己在创作少年Pi的故事之前一段不成功的创作经历。在之前的写作中,虽然他搜集了会让故事具有真实感的各方面的事实,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因为 “故事缺少某种因素,即无论有关历史或食物的事实是否正确,都会让一个真正的故事具有生气的那种活力”[1]Ⅷ-Ⅸ。这里,马特尔所说的 “某种因素”指的是故事在情感上给读者带来的冲击与震撼,而这才是他在文学创作中所重视的东西。当然,马特尔也不是一味地无视事实的重要性。他坦诚自己始终 “坚守着卑微而脆弱的真实”[1]Ⅸ。但对于他来说,文学创作绝不应是对干巴巴的事实准确无误的记录,而应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通过对事实的修饰和改编来反映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

当领悟了作者的创作宗旨后重新审视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恰恰是为该书的宗教主题服务的。马特尔创作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目的是唤起读者心中信仰上帝的渴望,小说的叙事也以此作为中心。依照作者的理解,事实的真伪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事实的记录和加工能否成功地反映宗教信仰的本质。因此,作者需要构建出一个足够精彩,足以深深打动读者的故事,而他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Pi的双重叙事孰真孰假其实并不重要。倘若有动物的故事是真的,那么这注定是一个传奇。一位笃信上帝的少年与虎同舟,漂洋过海的经历足以使人们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倘若没有动物的故事是真的,那么这会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一位花季少年在历经丧亲之痛,目睹母亲被杀,手刃仇人并生食人肉之后,幻想出一个和老虎与上帝为伴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为支撑孤身漂泊,顽强生存。无怪乎评论家恺蒂感叹 “是什么样的悲哀,使这个少年必须编造出一只孟加拉虎才能忘却?”[2]而Pi在亲身体验到人性的阴暗之后仍选择亲近上帝,勇敢生活的勇气也值得人们称道。这样一来,无论哪种叙事是真实的,对于作者来说都是一个 “双赢”的结果。

三、信仰的真谛

在评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学者迈·费伯认为此书是 “关于信仰的讽喻和关于价值观念的宗教隐喻”[3]。他的观点与其他评论家关于该书宗教主题的评论有所不同。在大多数人眼中,少年Pi的传奇应被解读为个人在信仰的支撑下战胜逆境的典范。然而,这真是小说作者马特尔所指的那种 “能让你相信上帝”的力量吗?在作者心目中,信仰的真谛又是什么呢?通过对书中海难叙事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作者创作宗旨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答案。

Pi在叙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后,询问调查人员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当调查人员选择有老虎的那个故事后,Pi回答道:“谢谢。信仰上帝也是同样的道理”[1]317,说此话时他不禁流下了眼泪。Pi还表示故事中的老虎 “躲在一个你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1]317,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老虎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书中的调查人员,还是读者,都对有老虎的故事满腹狐疑,然而大家都更喜欢这个故事。其中的原因正如学者许建昆所指出的那样,“在上帝面前,我们宁可相信一个 ‘不实’的故事,也不希望去揭发 ‘人类相互屠杀’的惨剧”[4]。这种心态和人们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是一致的。很多时候,人们选择皈依宗教,实际上是为了逃避人世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不同宗教的教义就如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海难叙事那样,虚虚实实,亦真亦假,而信徒们对此却视而不见,虔诚地相信教义的内容。实际上,他们相信的是宗教的内核。在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现世中,任何一种关于美好的系统性著述都具有无穷的魅力。

马特尔在小说中叙述了Pi的传奇故事,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这个故事展示宗教信仰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想让读者明白宗教信仰中所包含的宝贵的想象力和超越理性的道德力量。小说的第21章和第22章篇幅虽然很短,但作者却认为这两章是小说的核心。在第21章中,作者指出宗教信仰是一种 “道德升华”,是 “对存在和最终目的的信任感”。它能让人 “强烈地感到比通过智力了解事物更加重要”。而在第22章中,作者用戏谑的口吻对比了无神论者与不可知论者临死前对待信仰的态度变化,点明了他们的人生因没有宗教信仰而存留的局限与遗憾。的确,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对此,作者在小说中借Pi之口作了巧妙的解释。按照Pi的理解,人们对世间所发生事情的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以它本来的面貌示人,而是掺杂了人们想象和理解。从这层意义上说,宗教和小说一样,“总是喜爱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事实”[5],并通过想象对事实进行加工与升华,以达到触动人们情感的目的。这恰恰是马特尔心目中信仰的真谛,因此他才会在作者序的结尾大声疾呼:“如果我们,市民们,不支持我们的艺术家,那么我们就会在不加修饰的真实的祭坛上牺牲了我们的想象力,最终我们就会没有任何信仰,我们的梦想就会变得毫无价值。”[1]Ⅻ

结语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所以赢得万千读者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在于许多人都在Pi的故事中寻找到了生活的源动力。人生旅程就如同Pi在海难之后所面对的茫茫大洋,充满未知和挑战,而信仰则是人们赖以成功到达彼岸的依靠。在很多时候,人们相信宗教教义,就如同选择相信有老虎的叙事,并不在于确定其内容的真伪,而是在于能够拥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至善体验。信仰不仅指的是世人用于汲取精神慰藉的种种宗教,还涵盖了人们通过想象的力量在情感方面获得的跃升与解脱。对于小说中两个版本的海难叙事哪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争论可能会一直延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叙事之后,读者们在情感上所获得的震撼远比单一阅读其中任何一个版本强。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独到的叙事手法,使读者领悟到情感的力量和信仰的真谛。

[1]Martel,Yann.Life of Pi:a novel[M].Orlando:Harcourt,2001.

[2]恺蒂· 虚虚实实,亦真亦假——代译序[Z].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祝平·2002年曼布克奖得主扬·马特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3(1)6-8.

[4]许建昆·天真、学习与信仰: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启示录[J].师友月刊,2013(1)103-107.

[5]罗欢· 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看宗教与科学的互动[J].作家杂志,2013(5)3-4.

The Religious Metaphor of the Shipwreck Narratives in“Life of Pi”

Que Shitao
(Strait Institute,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Life of Pi is described as a novel about shipwreck that can make the reader believe in God.In the book Yann Martel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shipwreck narrative.One,favored by the reader,is about the heroic journey of Pi who lives with a tiger at sea and survives;the other,much detested by people,is a bloody story full of killing.The former is tinged with fantasy,while the latter is closer to reality.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narratives,the author conveys a message:Just as people prefer the story with the tiger,religious belief is the emotional upgrade a person experiences with the help of imagination when facing harsh reality.

shipwreck narrative;imagination;faith;religious metaphor

颜建华)

I712.06

A

1673-9507(2014)01-0023-02

2013-12-28

阙诗涛 (1984~),男,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海难特尔奇幻
希拉里·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的民族共同体形塑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充满活力的视觉诗一一艾特尔·阿德南作品欣赏
焦虑转给其他人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奇幻塔罗岛之一
白癜风女孩尚特尔:用“缺陷”征服美国时尚界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解密S.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