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的困境与嬗变

2014-03-21 07:00周家春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人文

周家春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到注重语言技能,从关注语法形式到注重语用,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转变。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当前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此期间,计算机辅助教学、选课制、学分制、分级教学、网络课程等因素不断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因。纵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折射的是一种困惑和进取之心,体现的是突破困境的渴求和努力。

一、高等教育语境中的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何以存在?如若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的出现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密不可分,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它的存在与发展还与广义上的国家语言政策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是对该国境内某种或者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一个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都是为其本国某种利益目标服务的。比如,在我国历史上,俄语一度曾享有类似于目前英语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

《课程要求》是教育部指导大学英语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政策依据。《课程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必修的基础课程”,实际上这体现的是国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诉求。从根本上来说,大学英语是要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这是该门课程的使命所在。因此,只有紧紧围绕服务高校人才培养这根主线,大学英语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课程要求》确立了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一切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讨论都需要依据这个宏观背景来展开。

二、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课程与学科归属的尴尬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程。大学里的每一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十几门的专业课。由于大学英语并不能划归任何一个学科,自然也就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基础课。因此,《课程要求》所说的基础课程,应该理解成教育对象成长、成才、成人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性教育,否则基础课程的提法就不妥。不过,既然是这种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那么何不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这可能就是那些意图取消大学英语课程者的逻辑思路。我们认为,在职业技能导向盛行的大学教育氛围当中,这种思路似乎也无可厚非;无论在人们心目中大学英语作为何种基础,由于没有学科地位,尽管它享有必修课的地位,但依然难以掩饰被边缘化的尴尬,这与同为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尴尬或许只有大学英语教师能够体会得到。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高校人文教育的复归,国内一些学者开始积极呼吁,希望形成科学和人文教育并举、均衡发展的高等教育环境。一些高校开始在这方面也有所尝试,如在复旦大学,本科阶段课程由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组成;而北大也有类似的“元培计划”,这都是试图改变传统本科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的积极探索。在这种潮流中,大学人文课程(通识课程)的概念被提了出来,这让没有学科归属感的大学英语感到一些兴奋:大学英语是不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呢?期间,业内就大学英语如何融入人文教育课程并发挥作用展开了大量研究,如谢敏、高敏、陶全胜等人的研究。[1-3]研究者一致认为,英语课程具有将人文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结合的优势,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但是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仍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专业与非专业之分的困惑

中国外语教育体系中,就英语而言,自始至今都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这种区分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区分所造成的困扰日渐显露。英语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曾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说到底就是语言加专业的格局,但是这并未能从根本上推动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建设问题的解决,却使得英语专业的工具化倾向有加剧的趋势。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都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期间,传统的英美文学专业感到空前的生存压力;此外,法学、商学和新闻学专业对外语的器重也有加大的趋势。外语本科专业究竟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可以说这至今还是令外语专业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专业与非专业的二分法也使得大学英语面临着巨大的困扰。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日趋严重,这令和任何专业都没有实质性联系的大学英语处境日渐尴尬,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大学英语的教学课时数在减少。当然,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大学英语都在多方寻求突破,这种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的再度兴起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专门用途英语在高校课程中一直未成气候。直到2011年5月,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ESP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趋势。目前,ESP课程在各高校课程群中多为选修课程,而由于师资的问题,开课率低,因而这种课程设置难免有充斥门面的嫌疑。当然也有的院校的一些院系开始培养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师,但是这样的教师在用外语进行授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些尝试似乎是在化解专业和非专业之分的尴尬中取了一条中间道路。但是这条路能走多远,有赖于师资和教材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难

现实中的大学英语还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那就如何处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难选择。细读《课程要求》,不难发现它所提出的要求突出的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通过技能训练,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技能训练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理应遵循一样的规律。但是,现实当中,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难享有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的技能训练资源和条件。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殚精竭虑,这似乎最终成为将大学英语工具性价值凌驾于其人文价值之上的理由之一。不过,单纯的技能训练,在中国外语学习环境下,最大的尴尬就是技能难有用武之地,学生坦言,实用价值的技能远不如考级考证来得实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也会有些教师注重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学中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结合教学内容,教书育人并重,但终将因与考试无关而无奈收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值得深思。

大学英语的学习显然已经不再以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为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理念上差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层次的差异,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甚至还要在有限的课时中教授语法知识,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此外,高校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阶段,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甚至让一些人预言“大学英语教师可能下岗”,还有人预测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将会被CDLL(计算机主导的语言学习)替代。[4]有着上述预言和担心的人,可以说是忽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对英语课程人文教育功能的期望值为零。

三、大学英语的嬗变之路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体现的是突破困境的勇气和努力,而大学英语面临的困境并非是其自身一方面造成的。大学英语要改变自身处境,首先需凸显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尤其是人文教育的功能,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同样也是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地位使然。因此,要想在高等学校的课程群中确保立足之地,大学英语必须实现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向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并重的教育转变。

实际上,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应有之功能,只是在专业化和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下被淹没了而已。语言有工具性的一面,以言行事就是语言工具性的最好证明。“教学”行为也有工具性,既可“制器”,也可以“育人”,所不同的是价值取向。就好像同一块砖可以有不同的工具价值,可以用来砌墙,也可以用来当作武器。语言也一样,有着多种功能价值,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因此,如果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忽略了语言文字携带的信息,忽略了语言的教育功能,那么语言也就失去了灵魂。赋予“教学”内容以灵魂,这是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难以做到的。如果教语言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那只能是为学而学,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和训练;而大学英语教育提倡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为“学”而学,即为“学识、学养和学能”而学。

此外,我国的外语教育,一直以来过多地强调了国外文化的输入,其实,在这个有着超媒体的时代,很多文化信息无需通过外语学习就能轻松获得,而我们的外语教师还在兢兢业业地扮演着异域文化使者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对外传递中国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的大学生,而他们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的时候,往往显得孤陋寡闻,语言上也力不从心。大学英语课程只有在变革中才有可能焕发出应有的生机,营造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大学英语的教材里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些中国元素的材料呢?现在的大学生基本告别了语文的学习,而大学英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空缺。此外,大学里总还有其他的人文课程,大学英语应该实现与这些课程的互补和互动。大学英语课程要从根本上实现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确实提高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中真正确保其基础和必修课程的地位,并实现其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1] 谢敏.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4-155.

[2] 高敏.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必要性与实施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5):58-59.

[3] 陶全胜.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104.

[4] 巫元琼,黄皓.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观[J].外语电化教学,2008(1):38-41.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人文绍兴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