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探索

2014-03-25 08:00周成裕萧瑛
关键词:井队应用化学专业课

周成裕,萧瑛

生产实习是石油类大学教学过程中培养石油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石油类本科生,并使之能尽快适应石油勘探开发现场工作,实现石油单位人才使用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对接[1,2]。对于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它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将所学的油田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油田应用化学生产实习的质量是关系到油田化学类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大问题,是油田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生产实习的必要性

围绕提高油田现场实际操作能力这一核心问题,石油高校充分认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石油高校实践课程中的生产实习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油田现场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助于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结合本专业学习的化学基础课和油田化学专业课,将所学的油田化学理论知识与油田化学实际生产相联系,通过生产实习巩固和加强所学的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和油田化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油田化学相关课程的内容。通过接触油田化学品的实际生产和工艺过程,加深对本专业各方向应用领域的了解,增加对油田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油田生产意识和解决油田化学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油田化学工程观念和专业思想[3-5]。实习过程中,在专业课老师和实习单位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通过对井队钻井液工艺、钻井液性能测试以及钻井液配方调整等的参观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油田应用化学专业钻井液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好油田应用化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油气田化学专业在石油一线的生产单位有一个基本印象,了解石油一线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建立更为清晰的专业意识。

二、生产实习的现状和问题

大多数石油专业院校一直采用专业集中统一生产实习模式,即在第三学年末或第四学年初由几名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到石油单位生产现场进行的生产实习,时间一般都是2~4周。学生按照带队老师拟订的实习大纲、实习计划以及实习生产指导书进行参观、学习。但是,由于实习时间很短,实习场地也只有部分让学生进入,加上安全责任问题,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深入了解油田钻采生产过程和工艺的全部内容,同时由于集中实习,选择的面就很窄,钻井生产、采油生产以及集输等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这个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和了解,从而在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6-8]。和大多数石油类专业院校一样,我院的油田化学专业,在生产实习上也一直沿用以前传统的方式,实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井队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现在的井队也注重生产效益、生产安全和技术保密,钻探公司担心大学生进现场井队实习后干扰钻井队正常的生产和井队技术资料的外泄,还有学生进井队后的人身安全问题,加上近年来,随着学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本就只有40、50人的井队一下子接待80多个学生,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接待能力,不管是住宿还是伙食都无法满足实习需求。所以钻探公司对大学生进单位生产实习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加上各种限制条件很多,生产实习也容易变成了参观实习。

(二)实习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还有几门专业课没有学习,学生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巩固,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更为不足,到井队后很难给井队帮上忙,反而会给井队带来不便。纵然有些钻探公司因为和学校有产学研合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到某几个井队参与实际生产,但是知识运用的匮乏,让参与实习生产变成了做体力活,仅仅起到了外聘工人师傅的作用,有些井队由于生产任务繁重,甚至无法安排学生参与,仅仅将学生安排在会议室,看生产纪录片,或者把学生安排在食堂,帮助食堂后勤洗菜、擦地。

(三)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时间缩水

近年来,国家的物价一直在涨,但是实习经费却很多年没有发生变化了,这使得实习经费显得特别紧张,能支付给单位的生产实习费用实在是过低。单位的技术员得到的讲课费用也和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讲解的技术员的热情自然也不是很高,往往就是为了应付领导的安排,短短介绍一下就让学生自己安排了。以我院油田应用化学专业为例,目前加上毕业设计人均经费仅为250元,实习两周的实习费用每个学生不能超过110元,去掉必要的保险费用、路费就已经几乎没有了,住宿费、实习费和少部分讲课费不得不由学生自己来承担。

(四)学校社会声誉提高,但教育资源紧缺

随着我校各方面不断的提升,学校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导致了学校一直在扩招,油田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人数也从原来的20~30人增加到现在的近80人,这不仅导致了学院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条件的相对紧缺,还导致了油田钻井队无法承受大量学生在同一时间实习。同时,专业课老师的相对缺乏,造成每个教师指导的实习学生要比以往多了很多,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要准备很多理论教学的准备工作,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到油田进行实践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实习中难以很好地指导学生。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一、二周的,而这个学期的十月份就将迎来学校的专场招聘会,学生都开始为就业着手准备,几乎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加上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一部分学生最后就没有从事油田化学这个专业,甚至根本就不进石油单位,所以这部分同学往往觉得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对于他们其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而积极性不高。

三、生产实习的改革措施

(一)实习基地的建立

1.确立多渠道实习基地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油田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确定一批石油单位作为我们的生产实习基地,可以撇弃一定要在井队实习的传统观点,可以安排一些油田化学品生产单位、钻采研究院、采油采气厂等实习地点。

2.建立校内模拟井场

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可能会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个可以通过建设校内模拟井场来补充。我校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在校内建立了与标准钻井队一样的一个模拟井场,同时在模拟井场旁边还建立了一些管道模拟装置,不仅油田化学专业学生可以实习,采油工程、钻井工程以及油气储运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实习。

(二)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实习模式

如今很多高校采用了和研究生一样的培养模式,就是采用本科导师制。一个老师有针对性的带几个同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加以引导,使得学生更快的融入到大学校园中。正是由于导师制的实行,给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那就是导师制下的分散实习模式。结合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提出导师负责制的分散实习模式:即利用导师的社会资源,让学生选择性地确定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学生根据实习大纲制定具体实际的实习计划,从而完成生产实习任务。

(三)轮换式实习模式

以往实习时间都是在第七学期初,因为除生产实习还有理论课,所以时间上根本没有灵活性。如果跳出这个框框,将实习时间放在假期,合理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轮换实习,一方学生可以增加实习时间,另一方面也不会超过石油单位的接收能力。我们学院油田化学专业学生的实习,采用几天在校内实习,几天到井队实习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轮换式的实习模式,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讨论是可以达到暑假轮换式实习的。

四、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油田应用化学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石油人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面对生产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应加强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力度,从而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满足我校在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的石油类人才教育的需要。

[1]苏馈足,陈慧.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1).

[2]姚嘉凌,闵永军.高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4).

[4]喻仕瑞,王海荣,高珊珊.提高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广州化工,2009(6).

[5]胡戍方.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

[6]梁青,方强,张继荣.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6).

[7]王松,等.大学生校外实习模式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8(3).

[8]景丽洁.改革生产实习教学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 2004(2).

猜你喜欢
井队应用化学专业课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立65周年纪念专刊
争分夺秒提速度保生产
破解施工任务密集难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支委数字化履职考评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化学实验改革的研究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以衡水学院为例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