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4-03-25 14:01闫利霞李艳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闫利霞 李艳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的第一层次,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特别是对于像我们高博学院这样的软件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要求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更要求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全院学生在修完课程以后要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要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计算机考证,有利于计算机教育明确定位、办出特色,有利于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该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做了相应的论述,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以证代考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7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从应试人才逐步转变为应用型技能人才。于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课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一线多年积累的经验,分析和探讨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将考证和教学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以被动转换为主动,通过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程度,并且大幅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入学分数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制力较弱的特点。除此之外,根据学校特点,生源也有所差别,一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一部分来自于中职,来自于高中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中职的学生普遍要高。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常规的教学理念,进行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上一概而论,难免会出现部分同学已经对知识掌握了,觉得很容易,没有挑战性;另一部分同学又觉得很难懂,不想学。久而久之势必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态度。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学生对课程重要性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是很重视,觉得就是简单的开机、关机、打字等操作,所以就导致部分学生不来课堂上课,还有部分同学即使来到课堂,也是报着混混的心理,觉得只要到课堂,教师点名时在场,有平时分就可以了。这样,势必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降低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给正常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理论,把书上的理论知识讲完了,才讲操作。如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听这么长时间的理论课,可能还能坚持,如果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那些单调空乏的理论知识,估计会吓到一大半的学生,只怕还没有讲到操作时,好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就已经被浇灭一大半了。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门课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会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3 教学方法不得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理论放在普通教室讲解,实践时才放到机房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采取填鸭式的讲解,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教师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也没有机会及时练习,等到机房实践课时,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听到的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生疏,甚至有的已经忘记了,这样在学生操作实践的课堂上,学生就会有好多问题要问,都需要教师及时解决,教师面对这么多学生,往往是力不从心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挫伤,严重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3.1 推行分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

由于学生生源地不同,再加之个人的家庭条件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使得新生入学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很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难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打破大锅饭的教学模式,推行了分层教学的方法。首先按照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第一次分层,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别排课,这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对课程的掌握水平要稍高点,上课的时候可以在完成基本知识学习之外,安排一些例外的应用性强的专业知识,扩大他们学习的视野,使他们课上可以很充实的学习;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分层,上课之前先对他们进行摸底考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按照专业再将学生成绩进行分层,对于成绩好的班级,老师可以扩展知识点,对于成绩确实不是很好的班级,老师就要从基础开始讲起,使他们循序渐进的进入到课程当中。这样就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要求,除了基本教材之外,教研室要根据专业不同和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编写教材。目前根据不同专业编写不同教材还在计划中。通过这种分层教学和选择不同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2 缩减理论课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先安排理论,再安排操作,这些理论知识涵盖的计算机知识面比较广,一般来说都是安排理论课时和操作课时基本相同,这样就导致学生学完了理论,没有太多时间对学过的知识点及时地进行操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学生的操作练习时间,对课时进行了重新分配,总课时64,理论安排22课时,操作安排42课时,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将会更好的讲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实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备课,将知识点分解为一系列的任务,任务的确定性和既定目标必须明确,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逐个的完成。这样,以化整为零的教学思路,把知识分解开来,学生完成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比较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是将空乏单调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当中,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讲到Word表格的时候,我会预先做好一张简历的表格,简历当中涵盖表格的知识点,上课时先在多媒体上展示表格,然后简单的讲下要完成这个简历用到的知识点和大致的框架,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大家讨论怎么样来做出这个简历,讨论过后就是考验他们的时候了,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张自己的求职简历。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简历,等到学生基本完成以后,再由教师讲解其中的知识点。这样,把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案例当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一改学生被学习的状态,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想学习。

3.4 试行“以证代考”考核模式

考试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试方式基本都采取单纯的笔试或机试,试题质量不是很高,期末考试成绩很高的学生不一定能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笔试很高的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不一定高。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取消期末考试,教学与考证相结合,以证代考,以考促学。经过实践检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4 结语

通过本院教学改革实践,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考核方式上试行“以证代考”的新考核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大幅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丰富讲授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既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培养其实用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吴香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 考证促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3):21-22.

[2] 冯静哲.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跨世纪,2008(8):138.

[3] 黄耀.浅谈考证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3):199-200.

[4] 肖辉容.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2012(16):75-76.

[5] 袁利芬,李曼.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西轻工业,2011(9):204-205.

[6] 华英.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1):132-133.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