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

2014-03-26 10:55姚丽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2期
关键词:管腔颈动脉斑块

姚丽娜

(河南电力医院内四科,河南 郑州 450000)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研究

姚丽娜

(河南电力医院内四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心、脑梗死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通过使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性心、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对颈动脉IMT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性疾病患者,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对于非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患者要厚的多,同时伴随更多的斑块数量。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所以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是十分重要的。

彩色多普勒超声2型糖尿病心;脑梗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当前2型糖尿病对于人们的致残和死亡都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大血管病变[1]引起的,而这部分患者通常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病因是糖尿病引发的脂质代谢紊乱,最终造成的大血管病变。而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引发动脉硬化,这些问题是引发心血管病的危险信号。目前医学上通过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通过数据来对高危人群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2]。本文也旨在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心、脑梗死疾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进行研究的对象是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性病变的患者,参与实验的共有75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大约在40~75岁。对参与实验的患者设置对照组,其中非糖尿病性心、脑梗死患者有70例,包括男4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这部分患者的年龄是45~78岁。目前2型糖尿病的诊断参照的标准是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诊断要求是要通过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 mmol/L;或口服75 g葡萄糖标准耐量试验,如果再服用之后的2 h或者其他任意一时间(30、60或90 min),患者的血糖≥11.1 mmol/L。而心梗死的诊断标准则是根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标准化联合专题的报告,这其中规定了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进行证实。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则是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同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来对诊断标准进行证实。

1.2 在临床中方法仪器应用PHILIPS HD-11XE高分辨率彩色超声诊断仪,其中探头频率5~12 MHz,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就是管腔内膜界面与中层外膜界面中间间隔的距离,需要进行3次测量,要取其平均值。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平卧头仰位,将探头放在颈部位置,样将颈部充分的暴露出来,头部要向一侧偏转,扫描的位置从颈动脉的根部开始检查,分别检查两侧的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部(ICA),在测量其中膜厚度,同时对管腔中的斑块进行观察,对于斑块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存在管腔狭窄。其中的IMT增厚标准:≤1.0 mm为正常,1.0~1.2 mm为增厚,突出于表面或厚度≥1.2 mm定义为斑块[3]。在临床中要根据斑块的大小来对狭窄的面积大小进行测试,而对狭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1-残余管腔面积/颈动脉管腔面积)×100%,通过计算得到的颈动脉轻、重、中度狭窄百分率如下:40%~60%、61%~80%、81%~99%[4]。

2 结 果

通过75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疾病患者的研究,其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共有62例,所占比重为82%,这其中形成斑块的有54例,容易发生病变的位置是颈动脉膨大处前后壁及颈内动脉起始后壁,而其中颈动脉膨大后壁出现斑块的情况是最多见的。其中70例患者为非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疾病,这些患者中内中膜增厚者为10例,出现斑块情况的则有7例。通过对比数据发现两组研究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ITM值见表1。

表1 两组的ITM值比较

3 讨 论

糖尿病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危害之一了,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发生原因。2型糖尿病最初的发病相对缓慢,但是病程很长,出现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高,出现问题的时间相对较早,带来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心、脑梗死则为较危险的并发症。

在医学上,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动脉退行性、增生性的全身性疾病。患者中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作重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这一问题与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因素都是有直接的联系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时候患者全身动脉都会受到病变的影响,而在病变的过程中,动脉内中膜是最早受到影响的部位。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微血管病变,这其中对明显的改变是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因为患者血糖长期较高,导致大、小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病变。小动脉出现玻璃样变,具体的表现是基底膜增厚,大量胶原物质沉着,同时伴随着管壁平滑肌增生,与胶原蛋白等物质结合形成斑块,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管腔狭窄,这样的情况以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的表现最为明显。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脑血管事件明显相关[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兆,能够预测到大血管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并发症时,对于血糖的控制是关键,同时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也要加强关注,避免心、脑梗死。

本文通过对高频彩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方法的研究发现,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可反复检查测量,已经成为当前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主要方法。这对于早期发现病情的患者意义重大。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对照组明显不同,IMT值增厚概率明显。所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能够较早的确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这对于早期发现心、脑动脉硬化也是由很高的预测价值的,可以促进患者对病情及时治疗跟踪,减少死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张艳波,李爽,张弘,等.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多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24(8):827-828.

[2] 李顺斌,郑淑莺,邱蔚,等.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29):25-26.

[3] 江芳芳,喻云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异常率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6):63-65.

[4] 李唐瑛,李伟,张旭日.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9.

[5] 邱伟,宋瑞芳,梁维娟.早发和迟发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比较[J].职业与健康,2006,22(23):2147-2148.

R587.1;R743

:B

:1671-8194(2014)32-0105-02

猜你喜欢
管腔颈动脉斑块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