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对话语标记语的分析比较

2014-03-28 10:3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连贯关联性关联

李 静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9)

一、引言

“Discourse marker”(简称DM)在《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中被译为“语篇标记词”,国外学者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有Haliiday&Hasan(1976)的“句子连接语” 、Luke(1987)的“话语小品词”、Erman(1987)的“语用表达” 以及Redeker(1991)的“话语操作语”等。国内多数学者将其称作“话语标记语”。何自然、冉永平(1999)认为之所以称作“话语标记语”,而非“话语标记词”,是因为从结构上它们不仅限于单词,还包括短语或结构组合,它们体现的不只是形式上的特点与功能,应该被视为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其作用不是局部的,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

由于话语分析的复杂性和对话语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话语标记语的分析和分类出现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各种分析方法侧重点不同,体现了对话语标记语解读的不同视角。

二、理论背景

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较有影响力的有三种途径,一种是Bruce Fraser的语用学,他关注的是话语标记语如何标示信息之间的关系;一种是Deborah Schiffrin把话语分析、社会互动理论和语用学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另外就是Diane Blakemore的关联理论研究模式。

本文试图在Blakemore的关联理论和Schiffrin的社会互动或话语连贯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对话语标记语的阐释模式,去解释更为广泛的语言现象。Schriffrin(2007:24-28)解释了她的话语连贯模式(也称作话语模式),该模式有五个层面:意念结构(exchange structure),表示语义和命题内容;行为结构(action)和交谈结构(exchange),这两种结构主要是从语用角度去阐释;参与框架(participation framework),主要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身份与角色有关;信息状态 (information state),这里涉及对知识和元知识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强调了认知能力。连贯是通过话语毗邻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的,她引述Halliday(1978:134)的结论:对语言的描述不是对一组结构的逐一的连续明确,概念的,人际的,然后语篇的。系统不是首先产生对现实的表征,然后把它编码成言语行为,最终解码成语篇。在Halliday的理论基础上,她认为连贯依靠说话人成功地整合不同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将信息置于一个解释性框架之下,这个框架也包括了情景。Schriffrin的研究是对话语标记语的大胆尝试,结合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话语标记语,同时她的分析理论也受到了批评,比如何自然(2006:152)认为,Schriffrin只注意到了话语标记语对局部性连贯(local coherence)的作用,即她讨论的仅仅是话语标记语对临近(adjacency pairs)的连接作用,没有涉及话语标记语对前后语篇的连接关系,即说话人如何利用标记语从宏观上或整体上表示话语的意义连贯。当然,他也认为她的连贯理论可以延伸到整体语篇。

Sperb&Wilson(2001:158)对关联理论描述如下: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Blakemore(1987:141)认为“话语连接语”是用来指示话语片段的相关性如何依赖另一话语片段,也就是通过它们表达的推理连接对关联加以限制。关联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也被很多研究者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顾金成(2010)认为,关联理论对社会因素考虑不足,指出Blakemore虽然认为社会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并不冲突,但是认为它们是在做不同的事,并且她也排除将社会因素如礼貌、面子等放在语用学下一起讨论。他还指出关联理论主要是听话人为中心寻找关联,忽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何自然(2006:195)认为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在解释话语标记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差异就是,前者认为联系语通过衔接关系表示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其意义是表征的。而后者却认为,标记语是程序意义编码,而不是形成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关系,它将听话人引入处理该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之中,并根据该语境得出话语结论。

两种分析理论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在分析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时,可以说,没有一种绝对完美的理论,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符号,对它的阐释和理解常常涉及很多语言之外的东西。所以,下面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之处,以及在标记语的理解过程如何发挥作用,以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两种分析理论。

三、 两种途径比较

(一)语境概念

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传递交际意图并希望听话人能够意识到,听话人在推测说话人的意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努力。也可以说,听话人的推理是说话人意图的一种表征。听话人在推理的过程中总是通过考虑关联因素(或语境效果)对之前的假设进行限制,试图把说话人的话语构建成连贯的话语去理解。而话语理解往往要结合前后的话语。如果听话人不能依据某些假设或信念解释话语,他就不能判断话语是否是关联的,语境在这个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关联理论中,语境被描述成由特定说话人或听话人表达的一系列命题。它与这组命题有关,某句话也许有关联,语用理论的任务就是描述一句话如何有助于决定某组话语的意义,它的关联性就是据此来评估。Blakemore(1987:141)认为“话语连接语”是用来指示话语片段的相关性如何依赖另一话语单位,也就是说它们表达的推理连接对关联加以限制。在她看来,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不是连贯关系的标记,而是缩小寻找语境效果的范围,找到最佳关联,理解话语意义。 连贯显然的标记是一些连贯手段。这些语言手段作为话语结构标记语在话语层面提供明显的信息标识。通过这些语言手段,才产生了特定的意义解释,并缩小了在没有这些语言手段限制之前的话语可能意义的范围。Schriffrin(2007:326)认为话语标记语的指别功能为话语提供语境坐标,把一句话引入局部语境进行解释。可以看出,二者的研究,话语标记语对语境的限制作用都得到了肯定,作为话语理解的背景也得到共同认可,离开语境,话语理解就无法进行。不同之处在于,关联理论观照下标记语所能限制的语境概念更加丰富,包括语言、环境、文化以及人的认识等,而连贯更注重标记语建构的语言环境。

例如: Brockway(1981:76) 认为anyway的使用似乎暗示它引导的话语与其他组话语包括前述话语命题之间不具关联性。在这里,Broadway认为anyway的功能是限制关联的类型,这种类型能够获取句子、说话人以及听话人的信念。

A:I’m going to vote for Fred Dagg in the next election.

B:Anyway, he’ll do the most for the farmers.

Broadway (1981:58)认为当这两句话按顺序说出,不管是同样还是不同的说话人,效果都是表明说话人对下轮选举中选Fred Dagg有一定的反对意见,但是这对于Fred Dagg将为农民尽全力服务这一事实,这一暗示信息又是无关的,不重要的。在这一直觉基础上,Broadway继续解释anyway的用法。引发的关联指引下,anyway对于AB两句所能得出的所有假设进行限制。如Blakemore(1987:142)的例子:Last weekend we went to Winchester with Simon and Jane. They’ve got a Ford now. Anyway,when we got there we found that the Cathedral was closed. 这里的anyway表明它引导的命题在一种语境下是有关联性的,该语境不包括前面的话语。

(二)认知与信息状态

语言交际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话语标记语可以提供语句间的连接关系,认知推理产生制约作用。Blakemore对标记语引导的前后话语间的关系推理同样借助于百科知识和逻辑推理。她强调的是对包括语言结构以及以外的语境的认知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虽然没有强调,但在理解过程中,这认知总是需要结合文化背景、社会知识以及其他常识。Schriffrin的信息结构是应用认知能力理解话语意义,虽然在她的研究中没有强调这一点,但可以看出连贯理论支撑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同样离不开认知。从理论上讲,二者都意识到认知推理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而不同之处在于强调重点不同。比如:Schriffrin(2007:202)认为,so传递的是一种结果关系,它在三个话语层面发挥作用,概念、信息和行为。在话语层次上,三种因果关系:以事实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存在于意念单位之间,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存在于说话人以某些信息为依据的推理之中,以行为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存在于说话人提供动因。这里,有的信息是明显的事实或明显的行为,可以毫不费力得出结论,如:You look dirty. So you need a bath. 这里不管是事实还是知识,都很清楚,根据正常的逻辑,得出需要洗澡的结论并不困难。再看下面对话,如:A:I have spent 145¥today. B:So you haven’t used up all money.这里so所引导的结果不仅需要从结果关系上考虑,还需要对语境的认知。如果单从结果关系上讲:B也可以说you have 55¥left.通过对语境的认知,可以得出类似B对A花了这些钱的不满或是惊讶等结论。可以说Schriffrin虽然没有特别强调认知在理解话语中的作用,但实际语言理解过程,并不能离开认知视角。

(三)概念意义与语义表征

连贯理论认为标记语作为连接命题的一种语言手段,所起的是话语连贯作用,有助于话语理解;关联理论认为标记语是对命题意义关系的限制,旨在找到最佳关联。Blakemore认为标记语的蕴含意义可能是概念意义,也可能是程序意义。概念标记语通过编码形成话语传递的命题内容或部分内容的概念而影响复杂话语的明示内容,这种概念标记语所起作用是命题间的概念联系,应该说是具有概念意义,其语义特征也得到了体现;程序标记语,既能够影响话语明示内容,也能影响隐性内容,但连接的不是命题关系,它们的认知角色就是强化话语推理的类型,促使听话人获得最佳关联解释。Schriffrin(2007:26)指出概念结构与行为结构和交流结构不同因为它包含语义内容的命题,由于语篇中语义关系,连接纽带在解释句子与前句信息关系时而存在。

可以看出,Blakemore和Schriffrin都承认话语标记语具有连接命题意义的功能,具有概念意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标记语分为概念和程序两类,其在话语中的功能可见,程序标记语并不连接命题内容,因此没有概念意义。笔者认为,前者的说法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

A:Where’s that?

B:It’s right off of 49thand Main.

A:oh. Oh yeh.

B:And then we moved here.

根据Schriffrin的分析:and既具有意念功能,又具有互动功能,所以它既是意念标记,也是互动标记。当然,这里的and对话语的继续的确起到延续的作用,为话语中互动中的空档提供语言手段。 然而,根据Schriffrin(2007:25)对于意念结构(ideational structure)所下的定义:这个结构中的话语是语义的,是命题或是概念。这里and并不具备语义或是命题概念,它只是起到了延续话语或是话语空档的填补作用。如果去掉,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意义。

四、关联与连贯

(一)语境转换

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话语的理解依赖于语境。而常出现的情况是交际过程中不止一种语境,比如谈话过程中,话题的跳跃、插入以及转移,在没有进入到下一语境时,会感到很突兀,无法理解话语意义。这也出现了所谓的“不连贯”和“不关联”。

姜望琪(2003:141)认为从关联性内部看,有“一般关联性”和“具体关联性”之分,一句话与话题之间的关联性与大话题的关联性归入“一般关联性”,小话题的关联性可以归入“具体关联性”。一句话与话题的关联性可称为“话语连贯性”。他(2003:145)还指出,一个会话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具体小话题,也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具体小话题,一个人就不同具体话题所说的话语之间可以没有连贯性,但既然这些话是同一个在同一时间说,它们又一定会具有某种同一性,哪怕是比较间接的,比较疏远的。作为正常交际的话语,必定存在一定的逻辑和语义关系,即使表面上并不连贯。例如:

A:Mum will come this Sunday.

B:Ok.

A:But I can’t help you with your painting.

B:Although you would like to.

这里的A首先提到母亲要来,这是一个语境;又表明没有时间帮B画画了,B说尽管你想帮忙,这里转换为画画语境,although应该放在这一语境下理解,说明A平时愿意在画画方面给B提供帮助。

因此,语境转换的概念可以解释正常交际下的表面不连贯以及表面不关联现象。

(二)语义

尽管有些标记语由于句法特征不能引导句子如“oh”,其他可以引导句子因为它们具有语义特征,以therefore为例,根据Blakemore的分析:therefore标示它引导的命题作为证据的结论,假设在证明中是显性的。在此,她的论证还是要借助句法与语义来分析和支撑:

如: Context:An expensive-looking painting was on the wall in Mary’s room. John came in.

John:Therefore, you’ve got no money left.

虽然有这个语境,但这里的therefore仍然很难立刻被理解,原因是缺少前一话语,同时也不符合语法结构。在therefore之前,有很多种假设语境,所以很难判断是哪一种语境下得出Mary没钱了的结论。如果这样说:You bought such expensive painting; therefore, you’ve got no money left. 这样,就消除了多种假设语境。这也说明,在语境不是互知的情况下,连贯的话语对话语理解就是必要条件。当然,连贯不一定就能取得最佳关联。Wilson(1998:60)认为:一段话语可能跟某个交际个体有关,有最佳关联,但是,它却可能被认为缺乏连贯性,没有最佳关联性而被认为具有连贯性。从以上可以看出,Blakemore的研究有时也必须借助对前后话语的语义关系来分析,当语境不明确,话语间的语义关系就起到了构建语境的作用。

同时,Blakemore对重述标记语的分析也强调了语义的概念。她试图区分重述标记语(reformulation)与话语标记语之间的区别,她认为重述标记语如in other words和 that is to say表达类似施事状语的功能,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有自己的真值条件与关联性,但是,这也被大多数学者归为话语标记语,因为话语标记语的分类观点不一,这里统称为标记语。

A:She said she no longer requires your services.

B:In other words, she said I’m fired.

C:That’s not true. She didn’t say that.

Blakemore(1996:334)

她的分析认为,that’s not true是对命题内容she said I’m fired的评价,不是对施事状语in other words的评价,但是可以看出,In other words对原命题产生了概念上改变,所以它具有语义特征和生产特征。

(三)关联和连贯的互补与互通

从以上可以看出,关联和连贯在话语标记语分析中并非相互对立,互不相容,而是两种分析途径,强调重点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在某些情况下,两者还共同作用,互补性地分析标记语的作用。Andreas H.Jucker and Yael Ziv(1998:78)也支持关联理论与连贯理论的可相容性。它们并不冲突,某种程度上讲,连贯可以通过关联实现,连贯也可以实现关联,达到交际目的。Blakemore(1996:335-346)在讨论重述标记语时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这些表达能够对话语连贯起到作用,那么就可以说实现了关联。Werth’(1981:153)对话语中的前指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关联与连贯是一致的:目前对话语的解释主要依赖于关联理论。结果意味着相对前面话语的话语意义以及它们发生的语境都是合理的。这与连贯理论是一致的。

实际交际中的话语环境相对复杂,理解话语不仅要看语言,还要考虑语言之外的因素。对话语标记语的理解同样如此,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弥补了各自在分析框架上的不足之处,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常常共同发挥作用。以“oh”为例:

A:It’s two o’clock.

B:Oh,I see.

标记语“Oh”标示人的信息状态的改变。虽然“oh”是否属于话语标记语还有不同看法,但既然Schriffrin把它归为话语标记语,在她的理论框架下,连接的应该是命题关系,而从上述对话可以看出,事实上,前后关系并非命题关系。“oh”语用功能的确定不仅要看上下句,还要依赖于语境,这里的语境当然包括了前句,却又不能仅仅依赖于前句。而对语境的认知就是人对语言环境的一种认知,如交际双方社会距离、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情景。参与框架对于语境坐标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概念意义是行为结构的直接来源,而最终改变的是双方的信息状态。当意义连贯、语言效力得以实现时,这里的关联也得到体现。

语境:A和B是同事,都在办公室,准备等会儿开会。概念结构:A提醒B时间到了,该去开会了;同时B接受了提醒信息。行为结构:A希望和B一起去开会。参与框架:A和B是同事,相对平等友好。信息状态:A的话语改变了B的认知状态,即时间到了,该去开会了。关联:oh表示B领悟了A的意图,后句显示取得了最佳关联,即一起去开会。试想如果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出现变化,不再是平等的同事关系,而是领导和下属,或是语调发生改变,“oh”可能就变成具有其他语用功能如“惊讶”或“厌烦”等等,最佳关联的获取也必须考虑这些。

五、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话语标记语两种分析理论的异同之处,旨在说明两种理论相互补充,在标记语的理解过程中经常共同发挥作用。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对它的理解不仅与语言结构有关,而且与文化、语境以及认知和逻辑关系等都有关系。因此,在理解话语标记语这一辅助语言形式的作用时,语言、语境、认知以及推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Haliday,M.A.K.&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 1976.

[2]Halliday,M.A.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3]Blakemore,D.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 Oxford:Blackwell, 1981.

[4]Brockway,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In Herman Parret, Marina Sbisa and Jef verschueren(eds).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Pragma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1.57-78.

[5]Werth,P. The concept of ‘Relevance’in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In: Paul Werth(ed).Conversationanddiscours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81.129-154.

[6]Blakemore,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 Oxford:Blackwell, 1987.

[7]Erman,B.PragmaticExpressionsinEnglish:AstudyofYouKnow,YouSeeandImeaninFace-to-faceConversation.Stockholm:English Department,Stockholm University,1987.

[8]Luke,K.K.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ground in natural conversation: The case of the utterance particle Lain Cantonese’. Paper read at the 1987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Antwerp,1987.

[9]Redeker,G.. ‘Linguis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J]. Linguistics: 1991,(29):1139-72.

[10]Blakemore,D. Are apposition markers discourse markers? [J].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6.32.

[11]Andreas H.Jucker and Yael Ziv.(eds). Discourse Markers: Descriptions and Theory.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78.

[12]Wilson,D..Discourse,Coherence and Relevance: A Reply to Rachel Giora[J]. I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29):60.

[13]Sperber.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4]Schriffrin,D. Discourse Markers[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5]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6]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1.

[17]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8]顾金成.话语标记语well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文,2010,(4).

猜你喜欢
连贯关联性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奇趣搭配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智趣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