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习鉴之于大学英语学习

2014-03-29 09:49张欣叶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张欣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中英文化习鉴之于大学英语学习

张欣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本文基于之前的中国文化研究,经过总结数年来的中英文化比较教学实践与思考,立足于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的文化文明比较与欣赏,通过对相关课程内容的列举与阐释详细分析了中英文明文化学习与借鉴对于语言学习者思维的拓展与启发,对于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提升与熏陶,并阐释了跨文化交际学习在学生今后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以及未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大学英语;中英文化文明;比较

1.引言

伴随着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应用语言学在不断吸收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英美的大学,如剑桥、牛津、东安格利亚、伯明翰、昆士兰、哈佛、耶鲁、加州、亚利桑那大学等,应用语言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借助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丰硕。并且,随着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入,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也为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国外的语言学专家如:Sapir,Halliday,Hymes,Wholf,McDough,Robinson等都著书立说阐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并将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相关论点运用于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研究中。而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更是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和支持。国外研究者如Firth,Sinclair,Halliday,Benson,等的应用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国内学者如桂诗春、杨慧中、卫乃兴、梁茂成等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极大推动了我国语料库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刘润清、胡文仲、乐黛云等所做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我国语言学比较研究尤其是中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佼佼者,然而,国内的文化比较研究或者是理论性极强的文化历史渊源探究比较,或者是物化的风俗传统遗产的介绍,而对于中英文化传统溯源及其语言附意对于今天的中英语言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与课堂教学材料却为数不多,并且有限的内容选材比较的角度各不相同,内容纷繁宽泛,对于课堂教学与研究的直接借鉴作用不明显,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与完善。

2.中英文化学习与借鉴

王守仁教授(2013)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英语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人文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指出,学习外语是为了让本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和文化传统”,“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和宽容,尊重各自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多样性”(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3-4)……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在“中国文化之于大学英语学习的作用”(2010)一文中,笔者提到:语言作为人们赖以进行交际的工具,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既要了解目的语文化以学习该语言,同时也要通过该语言去介绍母语文化,以达到交际的平衡和目的。并且表示:笔者在设计一种新的中外文化对比课型,期望把英语学习放在中英美文化的欣赏与陶冶中去,通过英语这一介质引领学生徜徉在人类灿烂文明的长河中,通过立体地感性地接触这三国各自灿烂的文化,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和讨论古今中外的灿烂人类文明,在美的享受与陶冶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达到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与对话的目的。

文化的范围很宽泛,关于文化的定义,百度是这样阐释的: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又分为小文化(little culture or culturewith a little C)与大文化(big culture or culturewith a big C),大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的(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到现在的电脑)、制度的(指人类创造的组织机构及社会各个组织的制度——如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及纯意识、精神层面的东西(如唐诗、社会主义思想、道教思想等等);小文化则仅指纯意识层面的精神文化。

3.大学课堂中的文化学习

通过前期的设计与研究,笔者最终将这一课型定位于中英文化学习与鉴赏,笔者通过对大文化与小文化这两个范畴内容的排列与取舍,最终将这个集中比较中国和英国两国文化的课型,浓缩成几个大的板块:中英大学教育、建筑、文化遗迹、饮食、节日、文学作品、电影、音乐比较,其中教育、建筑与文化遗迹是触及到文化内涵与传统的话题,课堂上通过中国与英国的教育制度、教育传统、建筑风格、建筑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数量与形态的真实比较与了解,使学生通过结合自身的体验、知识思考与讨论两种文化的不同与传统文化意识差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知识经验去思考隐含在制度、建筑、历史遗迹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根源,并进行对比与分析,看到我们对于文化历史遗迹应该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强化文化保护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达到文化比较与欣赏的目的。而其余的板块主要以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效果唤醒学生的印象与记忆,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与挖掘,或参与课堂讨论,或单独进行演示与描述,从而更多地了解文化的另一个层面 —— 直观与感性的一面,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象的认识相结合,起到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带领学生挖掘更多的文化课题,从而为每个学生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铺设道路,将文化与语言学习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引领学生通过文化的比较与欣赏自主地学习语言,从而能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异域文化同时比较介绍自己的母语文化。

在大学课堂上,通过中英文化比较学习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悠久而璀璨的文明文化,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爱国家、爱人类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发生在周围和世界的各类事件,并在将来的人生与职业舞台上扮演重要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角色。例如建筑这个主题,笔者将英国的教堂与城堡与中国的寺庙与大宅一并呈现给学生,通过图片与讲解比较中英两国的建筑风格差异、人文观念不同以及地理气候差异,同时播放有关我国建筑学者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介绍纪录片,之后要求学生比较自己的家乡建筑及今天家乡的建筑变化尤其是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对中英两国的建筑文化差异、建筑历史与保护进行比较,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对于人类建筑文化遗产的理解并呼吁对其进行合理合情的保护,从而更理性地欣赏与学习人类文化文明的精髓。而对于中英饮食文化的比较,除了进行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的对比之外,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如茶与咖啡文化、酒文化的前世今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展示、分析,既深刻了解了本民族的相关文化与历史,又理解与学习了英国的对应文化及历史,更加深入地分析了文化从表层表现到深层历史的传承关系,欣赏与学习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智慧结晶。对于节日的展示介绍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预先资料阅读与准备、课堂交流与观看视频、自愿介绍与展示等,经过亲身参与直观地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节日庆典的丰富多彩,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文化与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练习用英语讲述节日背后的传奇故事,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语言文化的体验与习得。

这样,通过课堂立体展示与讲解,小组讨论、举例(尤其是身边的典型事例)、课后查找各自感兴趣的资料、小组准备课堂演示等形式,在学生中形成了较强的文化对比与欣赏学习意识,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思路,使得学生既学习站在目地语文化的立场上理解语言,同时又尝试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文化,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在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理性地思考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发展,为促进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同时理性地思考与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文明遗产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4.结束语

Hall(1976)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特定人群的信仰、习俗、价值观、行为、制度和交流模式的总和,而所有这些都由这个人群分享、学习并代代相传。而正是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代代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而Holliday(2013)研究了种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缺乏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而产生的种种误解和交际失误,从而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英文化比较教学既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多地挖掘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传承,同时在比较中加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更深刻地理解与思考本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历史内涵,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使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更加轻松,也更加有效。同时,在认真研究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并植根于本民族文化,重现和挖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通过英语这一语言介质向英语国家和人民介绍我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文明,同时加深对于英国文化等世界文明与文化的认识,共同欣赏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推动社会的进步。王守仁教授在“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中还指出,我们要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以更好地应对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挑战。对于大学英语的文化建设意义,必须有充分认识。

Hall,E.(1976).Beyond Culture[M].Anchor Books.

Holliday,A.(2013).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Negotiating a GrammarofCulture[M].London:Routledge.

何宇茵(2009).在跨文化交际中凸显中国文化[J].大学英语(学术版)(2)。

胡文仲 (2002).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守仁(2013).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6)。

张欣叶(2004).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

张欣叶 (2010).中国文化之于大学英语学习的作用 [J].大学英语(学术版)(2)。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riC5J5yhXKjlYmyDu6Jhq53eL77I10gSgYqcILZlrZQdQP0otkBzBFlAw80eazyAJXP_NdU-1w-TBQRX893G9K

2014-9-1

猜你喜欢
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交际羊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