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动态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

2014-03-29 09:49袁颖王绍舫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译语译者译文

袁颖 王绍舫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认知动态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

袁颖 王绍舫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维索尔伦动态顺应论是构建认知动态顺应论的基础。认知动态顺应论是译者为了获得译语读者的认同,有意在语言结构、词汇、文化和预设信息等层面做出变通和顺应,力求达到原语与译语等效的尝试性理论。以此理论为根据,结合公示语实例分析,从语言结构、风格、表达方法顺应、文化顺应和预设信息顺应三个层面重点探讨公示语英译。

认知动态;顺应论;公示语英译

1.认知动态顺应论

认知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描述。个体在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知伴随着经验的积累表现出由低向高的动态发展特点,所以认知具有动态性。顺应(adaptation)概念取自生物进化理论,被引入语用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并且将其作为语言学理论写入专著《语用学新解》中。他指出,语用学是“联系语言现象在各种活动形式中的使用,从认知、社会和文化入手对语言现象的综合性观照(Verschueren 2000:55-69)。”语言具有突变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等特性。语言的突变性和协商性服务于顺应性,顺应性在语言使用中处于中心地位,指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需要有针对性选择语言项目的行为过程。语言选择是发话人和受话人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选择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不同的选择在意识程度上存在差异,构成一个从完全无意识到完全有意识的级差。这种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记忆、选择、编码、储存、提取、重构和输出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就是认知处于动态变化(dynamics of adaptability)的过程,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的实际运动方式。在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语言的使用和选择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认知动态顺应性有助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对话题的共同兴趣。认知动态顺应性可以形象地用下图结构展示:

2.公示语翻译的认知动态顺应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出现的指令性或导引性文字用语,如告示语、宣传标语、旅游景点介绍及指示牌、会议横幅上使用的文字、电子屏幕等。现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公示语都以英汉双语形式示人,但是这些公示语的英文形式却不尽人意,中式英语现象比比皆是。美国专家琼·平卡姆女士在其著作《中式英语之鉴》中指出,中式英语就是一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 (王庆国2012:71)。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畸形、混合的语言现象是跨文化认知失误的结果。

根据认知动态顺应论,译者把源语文本向目标语文本翻译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读者、对话题的兴趣、认知心理状态等,在多种翻译方法中进行筛选,做出适当的选择,找到适合的表述方式向目标读者传达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促进双方交际成功。笔者拟以下面几个译例说明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认知动态顺应论的指导作用。

2.1 对译文中语言结构、风格和表达方法的顺应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公示语译文词汇的选择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语言和人的大脑意识两个层面。语言层面因素包括语音、词汇、短语、句子结构、超句子结构;大脑意识表现在目标读者的观念、传统、语言态度、语言意识。因此公示语译文应该对公示语的语境、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和选择。

生活在某一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一般是不太容易认同异域文化图示的展现。人们总觉得本民族的文化图示、文化意象是最合理、最自然、最符合天地造化的本来面目。这种潜意识的文化认同感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共识,因为过分熟悉,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中国人有一则标语“咱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很多译者并不知道到日子的“红红火火(red fire)”在西方人心目中会是怎样一幅难捱的景象。在英语中,red fire给人的直觉绝对不是“兴旺”、更不是“幸福”,而是“酷热”和“煎熬”。所以,充满“red fire”的“life”只会让他们感到难受和痛苦。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译呢?请看张传彪的译文:

例1:咱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译文:We are living a life of abundance and prosperity./Our life is bubbling with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 Our happy life is like the sunrise(张传彪2012:148).

在三个译文中,Our happy life is like the sunrise最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因为该句最接近汉语原文展现的意象。实际上它恰恰是三个译句中 “中国味”最浓的一个,远不及We are living a life of abundance and prosperity来得地道。

尤金·奈达说:“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因为它的目的是达到表象上与结构上的真实”(安新奎2001:58)。所以说公示语翻译要求一个译者绝对不能对文本做机械复制,而是要运用转换、意译等变通顺应方式进行重写。请看一家房地产商的宣传用语“进军沈阳,大展宏图”,译文是Marching into Shenyang,Creating a Grand Prospect。中文是造声势,英文是装门面,目的是诱导市民购买房屋,如果真有吸引老外买房的意图,不妨亦可借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运用顺应策略将此广告套译为“EAST 0RWEST,THE HOMEWE BUILD ISBEST”,更具感召功能,实现更佳的外宣效果。

2.2 对译语文化的顺应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总模式。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道路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邓炎昌1989:159)。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表明,一条优秀的公示语对于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可能是滑稽可笑,甚至是荒谬至极的。单纯追求文字上的完全对应,译文不仅不能达到原文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例2:禁止随地大小便。

译文:Please Use the Toilet!Spitting,Urinating or Defecating Outsid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例2是中国特有的公示语,语言语法和译文都正确。但是以母语为英语的外国游客在本国从未看到这种公示语,因为在他们国家随地大小便会被逮捕。这样的译文使他们 “诧异”,甚至引起他们怀疑,此处可能“肮脏不堪”、“有伤风化”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不宜停留。所以这样有伤大雅的公示语可以不译。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公器,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必然被各个民族赋予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意义,指示一种关联性,一种间际状态。所以,翻译其实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读者面对同一个文本,其认知推理和阅读期待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下面的例子是旅游景点解说词:

例3:苏州以风景秀丽的园林、古典雅致的建筑及精美的丝绸刺绣驰誉世界,素有中国“鱼米之乡”的美名。

译文:Suzhou City,the Venice of China,world-famous for its scenic gardens,classic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exquisite silk embroidery,is China’s“Land of Milk and Honey”.(陈刚2012:138)

在原文中并没有“东方的威尼斯”存在,译者通过顺应变通,加入“the Venice of China”,外国游客看到“Venice”一词,马上会联想到水城碧波荡漾、船只穿梭其间的浪漫景象。同样,“Land of Milk and Honey”在英语文化中含义是“物产丰饶”,而 “鱼米之乡”也就是这个意思,完全可以深入到读者的心灵深处。在西方读者中,Suzhou的知名度有多高是值得怀疑的。这就好比Lexington(列克星顿城)在美国几乎无人不晓,而听说过该地名的中国人却少之又少一样。上述这段文章的译者深知个中道理,大胆地以威尼斯之于今天的西方人来借体比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什么叫认知动态顺应理论?其核心便是对译语语言与译语文化的顺应!

2.3 对译文中预设信息翻译的顺应。

“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 Hickey 2001)。 预设是说话人双方所共同享有的知识背景,在交际过程中无需言明的信息。如果信息在两种文化中出现断裂,无法实现预设对接,翻译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达到语用平衡。

翻译不只是跨语言的交际,更是跨文化的交际。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基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化断裂。这可以从下面两个例子中看得非常清楚:

例4:参茶具有养血复脉,养心安神,补肺定喘,健脾止泻等多种功能。

原译文:It has the functions of nourishing blood circulation,recovering pulse,relieving uneasiness of body andmind,nourishing lungs and calming asthma,invigor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and relieving diarrhea.

这句汉语原文对于中国人肯定耳熟能详,因为充斥其中的全是描述中医疗效时常用的格式化套语。然而,英美人读译文完全不是一回事了。首先,这则英译充满了虚浮夸饰,从blood circulation,pulse到body, mind,spleen...小小一盒人参茶俨然成了包医百病的神药,这有可能吗?在讲求科学缜密的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其次,中、西医的立论基础不同,对相同的现象的阐述当然也不一样。西医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一切注重科学实证;中医则是基于阴阳五行,讲究辨证施治。传统中医的“金、木、水、火、土,寒、热、燥、气、湿”在西方人眼里无异于海外奇谈。然而,原译却不分青红皂白,硬是把东方药学的术语套话照单全收,英美读者能够接受吗?请看笔者变通后的译文:

Ginseng tea is ofmuch beneficial effect to assistwith the blood circulation and promote the wellbeing of heart, lungs and spleen.

译者如果无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之间的差异,就很可能将自己理解上的偏颇转移给译语读者。有经验的译者会把预期读者的知识结构放在重要位置上,一旦发现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如Fawcett(2001)所言对译语表述“采取平衡措施”,使之适合译语读者的认知背景和期待视野。王佐良教授有句名言:“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可谓一语道出了玄机。

公示语翻译中译语的选择是认知不断顺应语言内结构、风格、文化环境和预设信息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结语

认知动态顺应论是顺应理论的核心内容,要求语言的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结构、风格、文化和预设信息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照顾的绝不仅仅是对原公示语的忠实,也不仅仅是对译文读者的忠实。相对于翻译忠实,以文的语用效果更有效。实例分析证明认知顺应论能指导公示语翻译的实践。公示语译文的选择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认知状态,如读者的心理状态、语境、对事物的知识状态等。只要能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达到公示语翻译的预期目的,翻译策略可以灵活多变,就是“认知动态顺应”的策略。

Fawcett,P.(2001).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Hickey,L.(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Vers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安新奎(2001).翻译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

陈 刚(2012).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邓炎昌(1989).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

王庆国(2012).郑州市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

张传彪(2012).“道”与“逻各斯”的对话[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9-15

袁 颖(1959-),沈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王绍舫(1971-),沈阳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辽宁省社科联“辽宁国际化城市公示语翻译现状分析及规范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lslktziwx-39)的成果。

猜你喜欢
译语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