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不谋身”

2014-03-29 11:14李华北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爱国君子国家

李华北

(河南省西华县公安医院,河南 西华 466600)

刘禹锡在 《阮公体三首》诗中写到:“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自贤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忧国不谋身”一句,引深出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要爱国、无私;为民、无欲;廉洁、不贪;政绩、实干;官品、立德;执政、守责。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在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忧国不谋身”的精神、品格、风度、风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晶。这种为国家崛起、振兴而献身的品质,必须要发扬光大。在古代,“忧国不谋身”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献身精神,熠熠闪光。《周易》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观念;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多矣”的理念;孟子有“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的论道;司马迁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品格;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奋进;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献身;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诸葛亮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文天祥有“以身殉道而苟生,道有光明照万古”的胸襟;毛泽东有“为了牺牲多壮志,敢教月换新天”的气魄”;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心。凡此种种,诠释的、彰显的就是一种“忧国不谋身”的风尚、风范、情操。这种“忧国不谋身”的观念,是中华士大夫超越家庭主义、地方主义、个人主义,始终把国家整体事务作为己任的文化思想根源。在这种文化思想里,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一直置于首位,凸显出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只要我们把“忧国不谋身”建立在对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大好河山、英雄人民、美好未来的基础之上,就能维护民族尊严,珍视国格,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在事关国家形象、民族尊严问题上坚守气节,真正做到在强国、霸权的压力面前,不妄自菲薄、不奴颜婢膝;在金钱、物质诱惑面前,不丧失国格、不丧失人格;在强敌、凶顽的残暴面前,不犹疑退缩、不屈服投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就能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挑重担、立新功,用实际行动书写强国富民的新篇章。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要立德尽责。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消祸于未萌”、“治乱于未乱”。显然,领导干部具有忧患意识,这是一种爱国境界,是事业感、责任感、使命感所然。人,只有忧国,才不谋身,方能爱国、为国、献身国家;不忧国者,必然是一个谋身、谋己、谋私者。“忧国不谋身,”关键要具有强烈的忧国意识,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论述。谓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治不忘乱,安不忘危”,“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苏东坡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无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所以,“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很重要。今天讲“忧国不谋身”,强化忧患意识,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在这里,我们看一看“四风”的危害,“四个危险”的存在,面临的“四种考验”,再看一看歌舞升平中那些彻底放松的笑脸,看一看官场上的“做戏”甚至“做秀”者们的坦然和满足,一个问题正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不能不大声提醒人们:盛世不知忧患,危险就会悄悄向我们逼近。党员干部有了“忧国不谋身”的思想,就会牢记“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就会胸襟开阔,不忘使命,以天下为己任;就会把握“所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严于律己,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就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干扰,把从事的事业干好,干得最好、更好。达到这一点,执政者的品德、官德、政德是决定的因素。古人云:“道德纯备,智慧甚明”。为官从政者倘若品德不高尚,才智就浊暗,也就缺乏忧患意识。作为党员干部,就缺乏忧党之心。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贪”。为官之要,在于畏民;为官之德,在于律己。在古代经典里,以德、忧一起组成的词语无处不在闪闪发光、生辉。有颂扬尽心竭力为国操劳行为的“忧国奉公”之举;有赞美那些耆德老诚者为“忧国忘家”之身;有赞颂远见卓识者为“忧思深远”之士,还有不少先哲名士,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以“忧”积德的教诲、警句、名言。显然,“忧”来自“德”。所以,常怀“忧国之志”,可育大义之德;常怀“忧民之心”,可育仁爱之德;常怀“为党分忧之情”,可育权为民用之德。

忧国不谋身,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立党为公。不谋身,就是不谋私、不为己,心想公、行为国。去私心、立公心、无私奉献,才能做到“忧国不谋身”。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国土上,无数优秀的前辈和先人为国尽忠,无私奉献,为世人颂扬、效法。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忧国不谋身”的崇高爱国主义,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是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心灵港湾。孙中山有一句名言“做人的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知道怎样爱国”。中华民族有着“忧国不谋身”的传统,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破楼兰终不还”,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郑观应的“疮病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等,无不表达了先贤志士挚爱国家河山、疆土,做出无私奉献之举。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祖国,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行就是对人民无私奉献。这种行为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把理想和信念一起点燃。在这个课题上,周总理“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就为我们“忧国不谋身”作出了光辉榜样。实践证明,拳拳之心愈赤,忧国之心愈切;款款之情越深,忧国之诚愈笃。所以,立党为公,无私奉献,这是“忧国不谋身”之本、之基、之根。“忧国不谋身”的情操,只有在领导干部的血管里流淌着无私奉献的血液,才会为人民的利益而自觉服务;只有在心田里播下无私奉献的种子,才会不辱使命,为履行使命而献身。领导干部要在“立党为公”中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在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中升华“立党为公”的品位,使“立党为公”、“无私奉献”与爱国相统一,并伴随终生,才是伟大、光辉、不朽的人生。

猜你喜欢
爱国君子国家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君子无所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有君子之道四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