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衡教授运用经方治病验案举隅

2014-03-31 01:19苏联军李杳瑶刘建和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猪苓方用经方

苏联军,李杳瑶,刘建和*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周衡教授运用经方治病验案举隅

苏联军1,李杳瑶1,刘建和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周衡;《金匮要略》;经方;验案

周衡教授致力于《金匮要略》研究50余年,湖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湖南省名中医,我国知名仲景学说研究专家,中国中医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首任委员、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挖掘、整理主校《金匮要略》首注本《金匮方论衍义》,并多次担任《金匮要略》全国教材编委及《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副主编,坚持将理论研究运用到临床实践。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屡获佳效,笔者曾短期跟随周老师门诊抄方学习,现将周老师运用经方治病验案举隅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验案举隅

1.1 癃闭——当归贝母苦参丸

杨某某,男,52岁,2010年9月29日初诊。患者小腹痛,久坐阴部有胀感,小便浑,素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大便可,舌象正常,脉缓。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萆薢分清饮加减。当归10 g,川贝母3 g,浙贝母10 g,苦参15 g,益智仁10 g,乌药10 g,萆薢10 g,石菖蒲6 g,黄柏5 g,茯苓12 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2010年10月9日二诊:小腹痛大减,小便稍浑。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猪苓汤加减。当归10 g,川贝母3 g,苦参15 g,阿胶(烊化)10 g,猪苓12 g,茯苓10 g,泽泻10 g,滑石(布包)15 g,熟地黄15 g,黄柏5g。7剂。2010年11月13日三诊:小腹已无不适,怕冷,小便次数多且急,但尿量不多,尿色不黄,口干,舌胖嫩。方用春泽汤加减。白术10 g,泽泻12 g,猪苓12 g,茯苓15 g,桂枝10 g,党参12 g,鹿角霜10 g,益智仁10 g,乌药10 g。每日1剂,7剂而愈。

按:初诊,周老师认为胀多属热、痛多属寒,本案为下焦湿热而舌脉并无湿热之象,乃是寒湿郁而生热所致。患者小便浑有白浊,而无涩痛,且有前列腺炎病史,此乃肾虚下元不固,封藏失司,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1]载:“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肾水者,而开窍在阴,阴为溲便之道,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周老师认为前列腺增生乃痰瘀所致,故综合而论,本病以下焦虚寒,湿浊不化为本,痰热瘀结为标。患者病情较缓,宜标本同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化浊、温肾利湿为法,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萆薢分清饮。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2],云“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本方原是治疗妊娠血虚热郁的小便不利,相当于 “子淋”。周老师用此方多治疗男性前列腺增生属湿热瘀结型的小便不利,其中当归养血、活血,贝母解郁化痰、宣上开下,苦参清热利湿,故可治小便“淋沥”。因汉代贝母不分浙贝母与川贝母,故处方二药同用,加黄柏清热燥湿坚阴,茯苓以加强利小便。此下焦湿热乃因肾虚为本,故用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去浊。二诊,患者小腹痛大减,续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周老师言:“久利伤肾,清热燥湿伤阴”,故用猪苓汤育阴利水,加用熟地黄滋阴补肾,佐以少量黄柏清热燥湿。三诊,患者症状已愈,但小便次数多,量少色清,口干,怕冷,此乃肾元虚冷,膀胱气化不利,方用春泽汤合缩泉丸温肾化气、固精缩尿,再加鹿角霜以温补肾阳治本。本案体现了标本兼顾的辨治思想。

1.2 腹痛——当归芍药散

杨某某,女,41岁,2010年10月20日初诊。下腹不适,触诊呈现广泛压痛,月经先期,7日干净,白带呈豆腐渣样,月经来潮时乳房胀痛,房事后劳累,舌净,脉缓弱。方用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当归10 g,白芍15 g,川芎10 g,白术10 g,茯苓 12 g,泽泻 15 g,制附片(先煎)5 g,薏苡仁30 g,败酱草15 g,杜仲15 g,补骨脂10 g,延胡索10 g。7剂。2010年11月3日二诊:上方后腹痛减轻,房事后劳累感消失。仍以原方加减。当归10 g,白芍12 g,赤芍12 g,川芎10 g,白术 10 g,茯苓8 g,泽泻15 g,制附片(先煎)6 g,薏苡仁30 g,败酱草20 g。7剂。2010年11月10日三诊:腹痛已瘥,月经正常,予小柴胡汤合四物汤调理。当归10 g,川芎8 g,白芍12 g,熟地黄10 g,砂仁10 g,柴胡12 g,黄芩4 g,人参12 g,炙甘草5 g,法半夏6 g,生姜3片,红枣(擘)10 g,红藤10 g。7剂。

按:初诊时患者因广泛腹部压痛就诊,周老师认为此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所说的“疒丂痛”,周老师把这种疼痛形象的比作朽木,朽木的特点是腐烂,烂得范围广泛且没有明确界限,整个腹部按哪里哪里痛,但不剧烈,与包块固定在某一位置,边界清楚不同。这是下焦血水交阻所致,肝木乘脾,脾虚湿郁,血水不调所致,方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血水交阻之小腹痛,当归、白术用量轻,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用量重,旨在行血利水,辅以和血健脾。又患者带下色白,房事后劳累,属肾阳虚,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载:“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其原是治疗肠痈属寒者,周老师将其用于脐以下妇科炎症引起的腹痛,与当归芍药散合用以加强止痛的作用。薏苡仁健脾利水排脓,败酱草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佐以附子振奋阳气、温行寒气、散寒止痛,附子药量虽轻,但作用不逊,因久瘀之病,非温不能通也。如尤怡[3]4所述:“附子假其辛热,以行其郁滞之气尔。”因有房事后劳累故加用杜仲、补骨脂补肾助阳,延胡索加强止痛之力。二诊:患者腹痛减,房事后劳累消失,故去杜仲、补骨脂、延胡索,专用两方,使药力专于行血利水。三诊:病已瘥,当归芍药散乃治血水交阻之标症,标症已除,当以治本,防病复发。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处以疏肝之小柴胡汤;女子以血为本,故投以四物汤。因熟地黄滋腻碍脾,故佐以砂仁健脾,红藤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以清余邪。

1.3 不寐——黄连阿胶汤

洪某某,女,71岁,2012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因心烦失眠头晕就诊。10余年来经常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气短,气从胸上冲咽部,以致视物眩晕、眼前黑蒙,甚至晕倒,发作时意识清楚,服用救心丸可缓解,但查心电图(-)。平时喜饮冷物,若食人参则不适,伴口臭,大便可而小便不畅,手足心热,烦躁失眠,舌尖麻,苔黄腻,脉弦细稍数。方用黄连阿胶汤合猪苓汤。黄连5 g,黄芩10 g,白芍12 g,阿胶(烊化)10 g,鸡子黄(冲服)半个,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30 g,滑石(布包)15 g。7剂。上方煎取汁,待药汁冷热适中时冲入鸡子黄半个,每剂1个,分2次冲服。2012年9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缓解,睡眠佳,头已不晕,小便不多,舌面白涎,守原方加石菖蒲、川贝母10剂而愈。

按:初诊,周老师从主症烦躁失眠入手治疗,患者手足心热,喜饮冷物之征为内热;脉弦细稍数为阴虚有热;心悸、气短、胸咽部上冲感、舌尖麻涩为虚火上炎;口臭、苔黄腻、小便不畅,为湿热内蕴。辨证为心肾不交、阴虚湿热,方用黄连阿胶汤合猪苓汤加减。 两方均出自《伤寒论》[4],云:“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此两方均治疗失眠,但前者清心滋肾作用强,后者治疗阴虚水热互结,使热从小便而去,两方合用,相得益彰。二诊,患者舌面有白涎,乃是痰涎湿浊之象,加用石菖蒲、川贝母以去之。本案特别之处在于方中使用了鸡子黄,鸡子黄本是黄连阿胶汤中的一味药,但在临床使用本方时往往弃之不用,从药物组成来看,鸡子黄占全方药物比重的五分之一,且为血肉有情之品,所以其在该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方用而不效可能是因为使用时未能按照经方要求正确使用所致。

1.4 感冒——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邓某某,女,68岁,2013年4月17日初诊。患者感冒发汗后,一身掣痛,伴有阵阵发热,时有微汗,汗后怕冷,头晕,经常呵欠,舌质淡红,脉细缓。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加减。桂枝10 g,赤芍15 g,人参10 g,生姜5片,炙甘草6 g,制附子(先煎)6 g,当归10 g,红枣(擘)12个。7剂。2013年4月27日二诊:身掣痛及烘热均近愈,仍怕冷,呵欠,但精神向佳,舌光无苔,脉细缓。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生姜5片,红枣(擘)15个,人参12 g,制附子(先煎)8 g,当归10 g,熟地黄10 g,茯苓20 g,白术12 g。10剂。

按:《伤寒论》载:“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伤寒汗后身疼痛,乃是余邪未清、营血受损、血络不通所致,应发汗解表祛邪;而患者怕冷、经常呵欠,提示阳气虚弱,故以桂枝新加汤补益气血、发汗解肌,加附子以温阳,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扶正以散未尽之邪。二诊:患者身痛及发热好转,提示营卫已和,仍怕冷、呵欠,乃阳气虚弱,舌光无苔,乃阴血亏虚,故前方基础上加熟地黄补血滋阴,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气血阴阳并补,以扶正防复。

1.5 腰痛——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黄某某,女,61岁,2013年5月4日初诊。腰痛多年延及背部,痛处游走,呈胀痛,四肢痛,手关节痛,下肢热痛,舌苔薄腻微黄,脉濡缓。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麻黄6 g,杏仁10 g,薏苡仁20 g,甘草6 g,茯苓皮15 g,苍术8 g,白鲜皮12 g,地肤子12 g。4剂。2013年5月11日二诊:全身痛药后减大半,原方续服7剂。

按:初诊,患者以腰痛为主,且痛延及全身,呈胀痛、下肢热痛、舌苔薄腻微黄,乃湿热郁表,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论述相似,其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本条所述之病乃起自于湿邪留于肌表所致,日晡热剧,因日晡属阳,提示湿邪已化热,故知本方用于治疗湿热病证,本案为湿重于热,故佐以茯苓皮、苍术、白鲜皮、地肤子燥湿利水以祛邪。二诊,效不更方,续用麻杏薏甘汤加味,7剂而瘥。

1.6 柔痉——栝楼桂枝汤

杨某,女,50岁,2012年9月26日初诊。头痛连项,背胀,汗出,阵发冷热。方用栝楼桂枝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栝楼根15 g,葛根15 g,桂枝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生姜2片,红枣(擘)12个,羌活10 g。4剂。药后啜粥温覆取汗。后因他病就诊,诉上方4剂后瘥。

按:患者以头痛连项,且伴有汗出,为柔痉,《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将痉病分为刚痉、柔痉,无汗者为刚痉,“发热无汗……名曰刚痉”,有汗者为柔痉,“发热汗出……名曰柔痉”。本案用栝蒌桂枝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前方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后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两方都是治疗太阳中风,汗出,伴有身体强,头项强痛之柔痉。前者虽未提汗出,然“脉反沉迟者,为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故用桂枝则同……加栝楼根兼滋其内”[3]47。两方均是由桂枝汤化裁而来,前者主津液伤于里,津不荣筋而致痉,故加栝楼根,重在滋阴荣筋;后者乃邪盛于表,经气不利而致痉,故加葛根,重在透达表邪,阳明经气得升,滋润筋脉,以缓解强急,故将两方合用增加药效。嘱患者药后啜热粥,取微汗,汗出停药,无汗续服。因为不论是栝楼桂枝汤还是桂枝加葛根汤其后均注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热粥不仅可以资化源还可以助药力,使汗微出以透邪外达,不可大汗,大汗伤阴,不可无汗,无汗不能透表达邪。

2 体会

治病先后,平衡阴阳 周老师认为,治病先后非仅限于《金匮》中“卒病”与“痼疾”的先后,而是指病人证候动态变化的过程,治疗应循序渐进,最后达到阴阳平衡,疾病才真正痊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主诉随病情变化而不断变化,辨证处方用药也随之变化,所以周老师处方每诊只开5~7剂,解表剂、泻下剂每诊3~4剂而已,宁可少服,不能误服。

经方为主,经时结合 周老师处方首先考虑经方,不可则选用他法,对方药无偏执,很少用自拟方。周老师提倡方证对应,但不仅限于经方,时方也讲方证相对。每次处方由1~2个方组成,最多3~4个,对于某些病情简单或者方证极其相合的只处1方。

原方呈现,简单加减 周老师处方之后稍作加减,最多不过3~4味,不提倡一症一药及大处方。强调初学者以用原方为好,以便打下良好的中医基础,提高学习中医的信心。

煎煮仿古,服药讲究 周老师对药物的煎煮有一定的要求,比如通窍活血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必嘱患者用黄酒煎;桂枝汤切勿煮过,闻到香气即可;鸡鸣散清晨服;补益剂空腹服;治疗咳嗽的药物代茶饮少量频服;辅助睡眠药物,睡前必服一次。

(感谢周衡教授对本文的指导和修改。)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 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

[3]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高春媛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汉·张仲景.伤寒论[M].晋·王叔和撰次;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本文编辑 徐爱良)

Test Case of Professor Zhou Heng’s Experience in Using Classical Formulas for Treating Miscellaneous Disease

SU Lianjun1,LI Yaoyao1,LIU Jianhe2*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Zhou Heng;SynopsisofGolden Chamber;classicalformulasapplication; proved case

R249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7.008.032.04

2014-02-21

苏联军,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刘建和,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ljhtcm1@163.com。

猜你喜欢
猪苓方用经方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猪苓汤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女性复发性下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猪苓汤治疗肾系疾病验案3则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