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验案举隅

2014-03-31 01:19张金卫刘保和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任脉病位大拇指

张金卫,李 奇,刘保和*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验案举隅

张金卫1,李 奇2,刘保和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中医经典记载了腹诊,并指出“按之痛”为其阳性指征。刘保和根据《难经》理论,确定了与其相应的腹诊部位及治法方药。

刘保和;腹诊方法;《难经》;临床经验

刘保和,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提出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是“‘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采用斡旋气机、升降阴阳的方法治疗各类中晚期癌症。中医经典早已记载了腹诊,但没有明确指出腹诊的方法、部位、治疗法则及方药。刘保和教授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摸索出了中医腹诊的方法、精确部位、治疗法则及方药。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其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腹诊经验与《难经》腹诊理论

腹诊,是指患者仰卧,双腿屈膝,两手平放躯干两侧,身体放松,平静呼吸,医者用大拇指用力按压腹部某一特定部位。若在按压的过程中,患者疼痛或疼痛难忍则为阳性指征。

刘保和教授认为,中医辨证应首先辨明疾病的原发病位,尤其要辨出原发于哪一脏。对此腹诊有特殊的优势。如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肝,治疗时应当调肝;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心,治疗时应当活血调心;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脾,治疗时应当运脾化湿;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肺,治疗时应当肃肺;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出现阳性指征则说明病位在肾,治疗时应当补肾。

中医经典记载了腹诊方法,并指出“按之痛”为其阳性指征。如《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滑之,故快然而不痛。”《伤寒论》云:“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在《难经》中,腹诊与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同等重要,都是诊断疾病的手段,如《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假令得心脉……假令得脾脉……假令得肺脉……假令得肾脉……”的诊法,明确脉诊五脏病的方法。刘保和教授的腹诊方法,就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具体深化。

2 临床验案

2.1 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处腹诊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50岁,1989年夏季初诊。每隔10~ 20 min便要大叫一声,已有4年。脉弦,舌红苔薄白。腹诊:大拇指按压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予以四逆散:柴胡10 g,白芍10 g,枳实10 g,甘草6 g。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 d后二诊:病愈,嘱继服上方7剂。2个月后随访,病痊愈,未复发。

按:脐左0.5寸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肝,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调肝。肝气病以主方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病以主方逍遥散或解郁消愁汤治疗[1]53-54。此患者,叫声洪亮、脉弦,属于肝气病,选方四逆散。

2.2 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处腹诊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72岁,2006年3月3日初诊。夜间睡眠时,常因心中憋闷烦乱而醒,醒后坐起连续嗳气后而觉舒,已五年。白天也经常嗳气,脉沉涩,舌红,多裂纹,少苔。腹诊:大拇指按压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予以化瘀灵:旋复花10 g,当归10 g,郁金10 g,茜草10 g,泽兰10 g,桃仁10 g,柏子仁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月10日二诊:夜里睡眠已不憋醒,白天嗳气也近痊愈。继服上方10剂。3月20日三诊:病愈。嘱再服上方7剂。随诊,病未复发。

按:脐上1寸任脉的水分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心,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活血调心。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化瘀灵与膈下逐瘀汤治疗[1]。此案脉沉涩,夜晚休息时病重,予以化瘀灵。

2.3 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处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41岁,1998年1月18日初诊。过敏性鼻炎已6年,频繁打喷嚏、流清涕,伴面痒,两目内眦红、痒。夜卧则鼻孔交替堵塞。食冷则腹胀,甚则泄泻。脉寸沉,关浮弦,尺沉紧,舌淡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腻。腹诊:大拇指按压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予以当归芍药散加味14剂: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白术10 g,茯苓10 g,泽泻 10 g,荆芥 10 g,防风10 g,藿香10 g,厚朴10 g,黄连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月1日二诊:服药7剂后,已不打喷嚏、流清涕。夜卧鼻孔仍交替堵塞,面痒及目内眦红、痒已减。上方加苍耳子10 g,辛夷10 g。14剂。2月15日三诊:病愈。为巩固疗效,上方配成蜜丸,每丸10 g,早晚各1丸,连服两月。随访,未再复发。

按:脐中任脉的神阙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脾,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运脾化湿。脾虚而食冷则腹胀,脾虚不运,酿生痰浊,痰浊上犯,则鼻塞、流涕,故成脾虚湿滞证。脾虚湿滞是当归芍药散的一核心病机[2],所以治疗时应当运脾化湿,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

2.4 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处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男,10岁,2001年11月6日初诊。感冒愈后自觉气从脐腹部上冲至咽,先觉咽痒,继而咳嗽,每次连咳七至八声,同时伴四肢抖动,已10月余。脉浮滑数,舌边尖红,苔白腻。腹诊:大拇指按压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予以奔豚汤(桑白皮代甘李根白皮):当归6 g,川芎6 g,白芍6 g,桑白皮6 g,黄芩6 g,葛根6 g,半夏6 g,炙甘草4 g,生姜3片。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1月8日二诊:基本痊愈。继服上方5剂。三诊:痊愈。随访,未复发。

按:脐右0.5寸足少阴肾经的右肓俞穴处,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肺,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应当肃肺。气上冲,脉浮滑数,乃肺肃降不及、肝升发太过。奔豚汤肃肺气,佐金平木取效。

2.5 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处阳性指征医案

某患者,女,46岁,1990年12月17日初诊。心悸,气短,胸痛及后背。时觉脐腹部有热气上冲于胸脘,发作时觉心中空虚,此时若在进食则不能再进。畏寒,下肢尤甚。BP:154 mmHg/100 mmHg。脉右大于左,左关浮弦,左寸尺弦细,舌淡苔白。腹诊:大拇指按压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处时,患者疼痛难忍。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30 g,山茱萸10 g,山药20 g,茯苓10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怀牛膝10 g,酸枣仁10 g,远志10 g,五味子10 g,柏子仁10 g,龙齿30 g(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990年12月24日二诊:热气上冲已除,诸症减。生气时左胸部呈放射性痛,痛如针刺,并觉胸部有异物充塞感。BP:140 mmHg/ 90 mmHg。上方加丹参15 g,檀香3 g,瓜蒌15 g,薤白10 g。7剂。1990年12月31日三诊:以上诸症,除心悸、气短外,均已治愈。BP:140 mmHg/ 85 mmHg。上方配成蜜丸,服3个月。1991年3月1日四诊:痊愈,嘱停药。

按:脐下1.5寸任脉的气海穴,腹诊阳性指征说明病位在肾,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治疗时应当补肾。六味地黄丸乃补肾精之品,本自“水火兼补,不寒不燥”[1]289-291,此案胸背痛、热气上冲、畏寒、脉弦细,乃肾精亏虚,故予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愈。

[1]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李佳曦,贾淑琳,瞿 融,等.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病方证证治规律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99-103.

(本文编辑 徐爱良)

Test Case of LIU Baohe’s Expenence in Using Nanjing’s Abdomen Examination Theory

ZHANG Jinwei1,LI Qi2,LIU Baohe2*
(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2.Hebei Univers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Hebei 050011,China)

Abdomen examination had been recorded by TCM Classic Theories in which "pressing it aching"was positive indications.Professor Liu Baohe has confirmed the corresponding abdomen examination position and pointed out prescriptions in treating diseases according to Nan Jing.

Liu Baohe;abdomen examination;Nan Jing;clinical experience

R241.26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7.009.036.03

2014-01-20

张金卫,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

*刘保和,男,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E-mail:zhangjinweihys@qq.com。

猜你喜欢
任脉病位大拇指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大拇指的作用
我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