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4-04-03 15:08彭宗祥
关键词:网络媒介教育工作者教育者

吴 玫,彭宗祥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093)

微博,即微博客 (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这样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和即时分享方式,微博的力量或许正在悄然地影响和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大学生网民有1.19亿之多。与此同时,笔者也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理工大学100名在校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1月底,注册微博的学生占到97.94%。由此可以推断,1.19亿多的大学生网民几乎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此外,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到3.09亿,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微博群体几乎占到全部微博用户的三分之一,微博作为新时代的信息交流工具已在我国大学生中迅速普及。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微博在当代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原因分析

微博推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大学生已成为重要参与者,那么微博为什么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呢?

(1)由微博自身特点所决定。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便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登录微博已不再局限于电脑界面,通过手机、ipad等媒介也可以快速发表微博信息。第二,及时性。当有任何突发事件,微博往往是第一时间将消息发送出去,并实时追踪报道,堪比“现场直播”。第三,丰富性。微博虽小,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其强大的社交网和丰富的资源,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平台。第四,交互性。微博通过其“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搭建起信息发布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双方的互动交流,并且,这种通过微博进行的互动更加彰显针对性、主体性、平等性,沟通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第五,草根性。微博对用户设置的技术门槛较低,每个文化层次的群体都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有见解的看法,有深度的评论,从中体验草根的快乐。

(2)由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行为特点所决定。第一,微博迎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0后”为主的时代,他们追求独立、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与此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与挫折时,又常常表现为回避,退缩;他们反感长篇大论和枯燥的说教,习惯简便、快捷与即时的沟通方式。正是这样一个群体,需要一个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展现自我的平台,于是他们从微博中找到了这样的空间。第二,微博迎合了大学生交往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往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人要存在和发展,必须与其他人交往,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中。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交际圈主要是通过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组织形成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来说他们的交际圈比较狭隘,因此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然而微博的出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心情体会等发表观点,关注他人,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等多样化的交往渠道。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博作为网络发展的新生事物,以其强大的功能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微博的出现不仅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微博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时俱进的,然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传递消息比较滞后。微博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媒体的出现正与其与时俱进的特点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博可以及时获取、发布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可以了解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各种话题和内容,然后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使得教育更具时代感、实效性和吸引力。

(2)微博为教育主客体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了解的互动平台。在大学生活里,教育主客体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天然的屏障,学生往往不愿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多是以大班教学的形式来完成的,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多,工作较为繁重,因此与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微博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博并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大大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这也为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微博大大拓宽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开展。其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中的灌输法是主要方法之一,尽管教师们一直致力于改革灌输法并使之与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对于不愿聆听长篇大论的“90后”大学生来说还是略显枯燥乏味。而微博的出现启示我们在坚持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渠道展开全新的时尚教育、灵活教育。在方式上,微博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的缺陷,呈现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新方式;在内容上,微博可以及时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因此,微博的广泛应用,实质上也拓宽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的挑战

(1)微博信息传播的便捷化,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工作方式,使传统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者,而且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多还是以固定的教室与既定的教学内容为支撑,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的信息也是有限的。这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方式枯燥、不自由、信息量小且更新速度慢,同时也加剧了课堂缺课率,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尽管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尝试探索各种办法以提高教育效果。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微博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及时了解各种时事热点,随时随地参与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微世界,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传统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2)微博信息的海量化,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容易使受教育者引发认知偏差。微博信息虽然海量,但良莠不齐,在给我们提供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庸俗,暴力等不健康、不科学、不文明的信息,显然这些信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而在当下网络环境宽松自由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微博信息没有经过事先监控、筛选和过滤,通过“关注—转发”这个链条,那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呈放射状迅速传播,从而造成信息的泛滥和污染。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转型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面对浩如烟海的微博信息,一时难辨真假,甚至还有人盲目关注并转发这些虚假低俗信息。网上落后、腐朽的信息接触多了,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导致其思想混乱,引发认知偏差,同时还会严重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3)微博舆论主体的多元化,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加大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难度。由于微博的草根性特点,这就使得微博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舆论阵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展开的,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是经过教育者精心筛选,严格把关的,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微博这种舆论主体多样化的特点,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变的相对平等,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受到一定威胁。受教育者面对微博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尚不能辨别真伪,甚至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和逆反,转而偏信一些虚假低俗的信息。这不仅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同时也加大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难度。

三、面对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介,既不能过分夸大其功效,也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微博观,勇于正视挑战,积极主动地探索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利用微博这个新载体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勇于正视挑战,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交流平台。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然而通过微博平台,教育者不仅可以及时掌控各种信息,也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搭建微博交流平台,在微博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开通微博,关注学生,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甄选出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利用微博的关注、评论、转发功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常态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并提供相应的疏导与帮助。

(2)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利用微博建立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默认了教育者的权威,因此,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无形的畏惧感,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学生往往不敢与教师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但是当代大学生内心却十分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而微博的出现使双方地位变得相对平等,学生通过微博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了解,拉近师生关系。因此,教育者要逐渐适应这种转变,及时更新观念,在微博环境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取得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接受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中应具备的素养和修养。面对浩瀚的微博信息,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出现思想混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应加强对大学新生入学生活方面的引导。很多大学生在上了大学以后沉迷网络,不可自拔,荒废了学业。因此,新生入校后,学校应举办一些有关网络的专题讲座,或者邀请一些专业媒体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网络媒介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利用好网络这个先进工具,为自身成才服务。第二,高校要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并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客观上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面对微博的挑战以及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薄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驾驭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面对“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微博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利用微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牢牢抓住这个新机遇,运用好这一新载体,构建一个全面的微教育平台,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感、说服力和影响力。

[1]百度百科.微博 [DB/OL].(2013-03-12)[2013-04 -20]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2]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2013-04-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 _38508.htm.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J].中国青年教育,2011(11):114-116.

[5]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52-53.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教育工作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