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意向性理论中的语言意义

2014-04-06 08:06何梦宇
关键词:意向性胡塞尔塞尔

何梦宇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1)

意向性不仅是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在多个学科领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极大关注。如以徐盛桓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从意向性视角出发,开展了“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心智哲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围绕意识的发展——从原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识——构建起分析语言的理论模型。”[1]而意向性是心理意识现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认知科学的工作开展中,许多学者讨论了认知科学与意识、意向性问题。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认为,在原则上说,即使计算机也能显示出意向性。[2]以此推论,认知科学有必要与意向性结合起来。国内研究如徐盛桓教授的《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从意向性与对象性活动,意向性中的意向态度和认识功能来分析话语的解释。李怀奎李跃平的《意向性理论观照下的间接言语行为分析——语用推理理论系列研究之三》。以上研究把意向性运用到语言分析中。本文将从哲学层面详细探讨语言哲学中的意向性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几点启示。

一、意向性理论的哲学背景和内容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意向性问题已经被提出来,如“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及其他》论著中论述了他的心智理论。他分析了感觉和理智心理认识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和理智的心理认识活动都必须通过指向一个对象和目标来实现。他的这种关于感知的思想成为意向性的源头。哲学家托马斯·阿圭那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引入“意向的”一词来描述心理意识现象的特征。他认为“意向的”这个词除了有意愿和冲动的意思,同时又有心智把握对象的意思,心智的意欲活动是一种对象化活动。阿圭那将意向地存在的心智的内在对象划分为五种表现形式:感性对象、映象或图像、理解形式、理智意向。其中“理智意向”触及了意向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即“关于性”或“指向性”。因为理智意向不仅要与它的对象相一致,还要指向它自己的对象。

但意向性问题被引入现代心智哲学的领域,是奥地利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提出来并加以论述的。1874年,布伦塔诺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提出心理意向性。这成为现代哲学探讨心理意向性问题的基础。他在书中根据题材区分生理学发展出的心理学和哲学,如生理学的题材是身体,哲学的题材包括灵魂等。布伦塔诺从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层面出发,指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两者间的区别是心理现象展示了经院哲学所说的意向性。与阿圭那相比,布伦塔诺的观点更具创新性。在他看来意向性不是封闭的,意向与内容相关联,而阿圭那从来没有明确说明与对象相关联的意向特征。这里引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的两个方面“意向的内存在”和“与内容相关联”。“没有某种被听到的东西,也就没有听;没有某种被相信的东西,也就没有相信;没有某种被希望的东西,也就没有希望;没有某种被渴求的东西,也就没有渴求;没有某种我们感到高兴的东西,也就没有高兴;如此等等。”[3]意向性的内存在是实际存在于现象之中,把对象包含在自身之内的一种意向性的存在。我们可以说,意向性指物理现象以意向的方式或作为对象内存在地存在于心理现象之中。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这个论题之后,关于意向性的讨论沿着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两条道路进行。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现象学是以意向性问题开始的。他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的学说。而他们最重要的区别是,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从心理学的研究转向哲学研究,意向性不再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区别特征。比如感觉是心理现象,但它缺乏意向性内容,不是心理活动。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现象学通论》中可以意识到他的意向性理论的重大意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有四个特征。第一,意向性的对象化。所有的意识都是意向性的关于对象的意识。所有的意识都内存在于意识之中。所以没有事物性超越的思维。第二,意向的统一。意向性赋予意识活动,意识对象一种综合的功能,使得它们全部集中。第三,意向的关联。同一对象的每一个方面,仿佛都涉及构成该对象的有关的方面。[4]第四,意向的构成。意识行为的本质由质性和质料这两个成分构成。这里需要根据胡塞尔的意向分析的方法来揭示。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者萨特,梅洛-庞蒂等。20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以语用学为方向展开对心理意向性的关注和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以“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为核心,出发点在于批判布伦塔诺和胡塞尔在内的心理主义。维特根斯坦坚持意向性问题必须要在应用层面上,通过语言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说明。奥斯汀一反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哲学理论,他提出说话就是做事的言语行为理论和五种语用力量。五种语用力量:判定式(verdictives)、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表态式(behabitives)、阐述式(expositives),[5]其中承诺式是说话者表达意向的形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塞尔从心智哲学角度系统论述了意向性理论。

二、意向性的特征

徐盛桓教授曾指出语言基于心智。那么语言问题的认识依赖对心智问题的认识。塞尔使用语言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心智问题,从语言哲学过渡到心智哲学。心智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门崭新学科。在阐明语言性质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心智。而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研究心智的重大突破。我们从一下几点来谈论意向性问题。第一,塞尔指出心灵通过意向性使我们同世界相联系。尽管我们有多种意向状态,如信念、愿望、害怕等,而有些意向状态并没有实现心灵指向世界,如愿望和意图。举例来说,“我希望天晴”,而实际上天在下雨,我的愿望的意向状态没有得到满足条件。但是这这种情况下,世界向心灵的指向。不管你的意向是否得到满足,意向始终存在。第二,意向的因果性。我们的心灵与世界处于经常的因果联系之中。[6]意向性的发挥,心灵的表现,和心灵对世界的因果关系对我们研究人类的行为很重要。所以如果要解释正常人的行为,必须运用意向的因果性。第三,意向状态不是孤立的起作用。[7]我们的意向状态总有一个预设前提。例如,我在河里游泳和去超市买东西,因为我知道在水里游泳可以支撑我的身体,我的四肢不会断开,在河里不能买东西,而在超市不能游泳。在一种意向状态起作用时,还有更多的其他意向状态存在。

三、语言如何运作:意向性

意向性的问题是心灵哲学中处在枢纽地位的问题。著名目的论语义学哲学家博格丹说:“如果人类的心灵没有能力表现出意向性,那么它就不是它所是的那样。”[8]以塞尔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明确论述了意向性的定义。按照他的定义,“意向性”是表示心灵能够以各种形式指向、关于、涉及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的一般性名称。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意向性理论,然后用意向性理论来说明语言。语言是如何通过意向性理论联系的呢?对意向性与语言联系在一起何以可能的回答,这里根据塞尔的研究阐述。第一,意向性赋予语言意义。塞尔设计的在有关领域“家喻户晓”的“中文屋论证”证明计算机并不了解语言的意义。人之所以可以对世界进行认识是因为人的心理状态对它之外的对象的指向性和关于性。虽然计算机能准确又迅速的计算,但是它永远不可能拥有像人一样的真正智能,因为计算机没有意向性。第二,心灵的意向性决定语言行为。“语言行为的完成必然是相应的意向状态的表达。”[9]例如“马航MH370”这个语词代表失联飞机,为什么它能代表呢?回答是因为我们有意向地使用它来代表“失联飞机”。我们为什么会仅仅靠一个语词就能指称一种遥远的东西呢?为什么这些语词具有令人惊异的能力?因为这种语词的意向性已经依赖于我们心灵的意向性了。第三,意向性使交流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我们说话是为了传达给听话人。这里用格赖斯的某些观念来说明。格赖斯看到,当我们向人们传达时,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使他们产生理解是由于我们使他们承认我们使之产生那种理解的意向。[10]我使用语言与人交流,目的是要让对方理解我的语言的意义,也就是要使听话人理解我的意向。通过使对方知道我有一种让他了解我的意义的意图,从而使他知道我的目的,这是一种传达意向。如果我们说出“On March 8,MH370 was lost”这个话语,我说话的意义和我的传达意向分析参照塞尔分析意义意向问题的步骤如下:

我将以下列意向说出“On March 8,MH370 was lost”这个语句。

(1)我将正确说出一个具有其习惯意义的英语语句;

(2)我说出的话语应有满足条件,即在3月8号MH370航班失联这个成真条件;

(3)对方应当认识意向(2)并且他应当通过认识意向(1)又具有英语习惯的知识从而认识意向(2)。

如果对方认识了意向(1)和(2),那么我就会成功地达到意向(3)。如果听话者了解我说话的语言,认识到我有说出某句话语的意向,清楚我不仅说出了那句话,而且还明白我所说的东西,那么我就达到了成功的交流。

心智哲学是一种与大脑相关的新的哲学体系,一个新时代的标志。意向性作为心智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为其发展提供了进路。而人们的语言运用会涉及他们的意向性。意向性只有作为主体的人经验到才能存在,进而人们通过意向性与世界联系。文章中讨论的意向性的几点特征充分说明了意向性有与实在世界交流的特性,而语言使用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交流。意向性理论的探索为心智哲学研究语言提供了依据。从意向性的意向状态、因果性、意义和传达等方面思考推进了语言研究的发展。

[1] 徐盛桓.白首变法好个江天[J].当代外语研究,2013,(6):2-3.

[2]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

[3][4][5]吴彩强.从表征到行动-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进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30,36.

[6][7]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李步楼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2,105.

[8]R.Bogdan.Minding mind.Cambridge,MA:MIT Press.2000.105.

[9]J.Searle.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9.

[10]P·格赖斯.意义[J].哲学评论,1957,(7):377-388.

猜你喜欢
意向性胡塞尔塞尔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