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集》校勘札记

2014-04-07 19:16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扬雄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210097)

宋人晁说之著述宏富,惜经靖康之兵难,亡佚甚多。其孙晁子健多方访求,于绍兴二年(1132)年辑为十二卷,名《晁氏景迂集》,即绍兴本。其后晁子健又继续搜罗,于乾道三年(1167年)重编为二十卷,名《景迂生集》,即乾道本。十二卷本多不传,今只上海图书馆有藏,二十卷本则多清抄本。清季曹溶好收宋元人文集,其《静惕堂书目》载晁集有三:“《晁氏客语》《晁氏儒言》、晁说之《嵩山景迂集》。”[1]《晁氏客语》《晁氏儒言》为单行本,《嵩山景迂集》原书叶心高十九公分,宽十三公分,卷一有藏书印“檇李曹氏倦圃藏书”、“曹溶之印”“洁躬”“勿之”“虞山曾氏鉴藏”[2]。其中前三印俱指曹溶。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续编》时曾影印《嵩山景迂集》,更名为《嵩山文集》。张元济跋云:“《四库》本著录亦二十卷,编次悉同。惟馆臣泥于时忌,遇原书诋斥金人词句,无不窜改,甚至颠倒次序,变易意义,其不易更动者,则故作阙文,或加以删削,有多至数百字者。……又卷十三《大言》、《知本》二首,卷二十后附杂文九首,均为库本所无,与馆臣讹阙相同之言,殊不尽合,疑所见亦非足本。虽是本讹文脱字,库本间可订补,然馆臣既所有臆改,故宁从阙疑,未敢据以是正焉。”[2]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时,亦收有晁氏《景迂生集》。而《四库全书荟要》本(以下简称荟要本)亦同《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本)一样,依前两淮盐政李质颖所上之马裕家藏钞本缮录,但荟要本抄写较早,校勘更精,每卷后附有校勘记,其价值更高于四库本。二书均无《晁氏世谱节录》《晁子健跋》《景迂遗表》等附录,为四库馆臣从底本中所删。

笔者近来校勘晁说之《景迂生集》,发现《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以下简称丛刊本)讹误之处34 条,今作胪陈,荟要本误而丛刊本正者则不录,不能正是非者亦不录。

(1)天下骚然,不胜其声(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声,荟要本作“弊”,丛刊本作“声”,四库本作“敝”。此句晁氏论述汉武帝“兵穷绝域”导致之弊端,因此依文义当是天下“不胜其弊”,丛刊本因“弊”与“声”形近而讹,当以荟要本为是。

(2)大以眥豪于乡里者(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大,荟要本、四库本作“夫”,丛刊本作“大”。此处用“夫”作语气词,表示“眥豪于乡里者”的情况。“夫……者”为古汉语习用之句式,作‘大’则不辞。“大”与“夫”形近而讹,当以荟要本为是。

(3)不震不动,不戁不悚(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悚,荟要本、四库本作“竦”,荟要本校勘记云:“‘不戁不竦’,原本作‘不戁不悚’,据《诗经》改。”[3]27今检《诗经·商颂·长发》原文为“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4]509。丛刊本作“悚”,当是因“竦”通“悚”且二字形近而改,如《韩非子·初见秦》:“弃甲兵弩,战竦而却。”[5]今本《诗经》无作“悚”者,故以荟要本为是。

(4)崔嘏来归我,邢州王釗来我归,名州安王来归(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荟要本此句作“崔嘏来归我,邢州王釗来归我,名州安王来归我”[3]17,四库本作“崔嘏来归我,邢州王釗来归我,名州安玉来归我”[6]17,“玉”与“王”形近而讹。依此上文前两句“崔嘏来归我”之文例,“邢州王釗来我归”,应作“邢州王釗来归我”,丛刊本原文误倒。又“名州安王来归”依此文例,也当作“名州安王来归我”。丛刊本缺一“我”字,误。

(5)为人臣者,不知其人伦之大教也(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荟要本作“为人臣者,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春秋》者,人伦之大教也。”[3]21四库本作“为人臣者,不知其义,则不知其人伦之大教也”[6]21,四库本不辞。此句上云:“有国者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此句“为人臣者”下亦应接“不知《春秋》”,且荟要本语句更通,丛刊本不辞,因不明文义而误,当据补。

(6)何必亡之多乎(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亡,荟要本作“士”,四库本作“或曰方今正坐官冗弊之矣,何必士之多乎”[6]25,四库本衍一“坐”字。上句云:“或曰方今正官冗弊之矣”,正因“官冗”,故“士”不必多,文义了然,而依丛刊本则语句前后不相贯。后又有“非谓要官名流之多也”,正证“何必士之多乎”,丛刊本因“士”与“亡”形近而误,故以荟要本为是。

(7)欲达、好名二者累之也(卷一《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按:达,荟要本、四库本作“速”。据前文:“何谓无欲速,无好名高。”《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7]137故此处当为“欲速”,丛刊本因“速”与“达”形近而讹。

(8)片马只轮,定不返矣(卷二《靖康元年应诏封事》)

按:片,荟要本作“匹”,四库本、丛刊本同,据《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8],其它古书亦多作“匹马只轮”者,不举。“匹”与“片”音义皆近,疑丛刊本当因此而讹,当以荟要本为是。

(9)中山之地则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卷三《重地》)

按:荟要本作“中山之地则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3]58,四库本、丛刊本同,《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云:“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9]2127且丛刊本只有七州军,脱一“定”字,宋真宗章圣元孝皇帝赵恒,陵名永定,底本因避讳而缺省,丛刊本承袭之,故以荟要本为是。

(10)肇彼四海(卷三《出狩议》)

按:荟要本、四库本“肇”下有“域”。依《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4]507丛刊本脱一“域”字,故以荟要本为是。

(11)任权翼、苻越之忠谋(卷三《出狩议》)

按:苻越,荟要本作“苻融”,四库本、丛刊本同,《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先遣苻融、慕容暐、张蚝、苻方等至颍口。”[10]2082又据《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亦作“苻融”[10]2933。南朝齐和帝名萧宝融,后有避其讳者而未改,如《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选录此文即作“苻越之忠谋”[11],疑四库本、丛刊本因袭《历代名臣奏议》而致误。

(12)曰肃,时雨若,木以类相从也(卷十一《洪范小传》)

按:荟要本、四库本此下有“曰乂,时旸若,金以类相从也”。荟要本校勘记云:“‘曰乂,时旸若,金以类相从也’原本脱此十字,据经文增”[3]228。此句上云“曰旸,金也”,此下又有“火以类从也”“水以类从也”“土以类从也”,独缺“金以类相从也”,故丛刊本脱“曰乂,时暘若,金以类相从也”,误。

(13)仁者人此者也(卷十二《中庸传》)

按:仁者人此者也,荟要本作“仁者仁此者也”,四库本、丛刊本同。荟要本校勘记云:“原本下‘仁’字讹‘人’,据《礼记·祭义》改。”[3]262《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六》引晁氏此句作:“曽子论孝曰‘仁者仁此者也。’”[12]丛刊本因二字音、形近而讹,故以荟要本为是。

(14)鱼跃在渊(卷十二《中庸传》)

按:在,荟要本、四库本作“于”。《诗经·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4]380,丛刊本因“于”“在”形近而讹,故当以荟要本为是。

(15)《易》无达吉(卷十三《儒言》)

按:吉,荟要本、四库本作“占”。据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吉,《春秋》无达辞。”[13]丛刊本因“吉”“占”形近而讹,故当以荟要本为是。

(16)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统,闭约而不解(卷十三《儒言》)

按:不,荟要本作“无”,四库本、丛刊本同。《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不解。”[14]且依前两句文例,“无类”“无统”“无解”属一例,丛刊本“无”讹“不”,当以荟要本为是。

(17)夏乘殷(卷十四《历元》)

按:夏乘殷,荟要本作“时夏乘殷”[3]266,四库本、丛刊本同。据《隋书·卷十七志第十二·律历中》:“时夏乘殷,斟酌前代历,变壬子元用甲寅。”[15]由文章内容可知,晁氏此篇《历元》正据《隋书》而言,故丛刊本脱一“时”字,当以荟要本为是。

(18)高伯达和郭林宗赠徐子孺(卷十四《和陶引辩》)

按:徐子孺,荟要本作“徐孺子”[3]273,四库本、丛刊本同。据《后汉书·徐穉传》:“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16]遍检古书,无“徐子孺”之人,丛刊本显不知史实将“子孺”误倒,当以荟要本为是。

(19)《鼎》六五、九四号为有应(卷十五《易规》)

按:四,荟要本作“二”,四库本、丛刊本同。荟要本校勘记云:“‘九二号为有应’,原本‘二’讹为‘四’,据《易·鼎卦》改。”[3]228《周易译注·鼎卦第五十》云:“此言九二上应六五”[17]293,又“此谓六五柔中处尊,既居阳位又获九二刚爻之应”。据易学常识,《鼎》卦九二上应六五,而九四是上承六五,丛刊本误将“九二”作“九四”,当以荟要本为是。

(20)所谓盍簪者(卷十五《易规》)

按:荟要本作“所谓朋盍簪”,丛刊本、四库本同。今检《周易译注·豫卦第十六》:“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17]295及荟要本校勘记:“豫之九四所谓‘朋盍簪’原本缺‘朋’字,据《易经》补”,[3]228可知“谓”下当有一“朋”字,荟要本为是。

(21)六合之类论而不议(卷十五《答钱申伯书》)

按:荟要本作“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2]297,四库本作:“六合之外存而勿论,六合之内论而勿议。”[6]290语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8]“不论”与“不议”对举,丛刊本又因“内”“类”音近而不知其义而讹,故当以荟要本为是。

(22)而派之为三,曰性德、修德(卷十七《止观妙境辩正序》)

按:荟要本作“而派之为三,曰性德、不二德”,[3]332四库本作“而派之为三,曰性德、修德、化他”[6]326。依荟要本校勘记:“卷十七第四页后六行‘不二德’原本缺此三字,据下文补”,[3]364下文云:“不曰性修不二乎”故“修德”当为“不二德”。又《全宋文》其下校勘记云:“‘化他’原缺,据四库本补。”[19]67据文义,确是,故荟要本脱“化他”二字。综上,全文当作“而派之为三,曰性德、不二德、化他”。

(23)幸二僧死于日本(卷十七《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

按:“幸”,荟要本作“不幸”,四库本、《全宋文》作“而”。《全宋文》其下校勘记云:“‘而’,原作‘幸’,据四库本改。”[19]68依上文文义,何以有庆幸二僧死于日本之理?丛刊本因不明文义而依四库本妄改,大谬,故“而”当作“不幸”,丛刊本脱一“不”字,四库本、《全宋文》“幸”讹为“而”,当以荟要本为是。

(24)其辈行中声名人篇章之美又如何哉(卷十七《纪赠法智诗序》)

按:荟要本作“其辈行中人声名篇章之美又如何哉”[3]334,意为“同辈中人名声与文章之美又怎么样”。四库本、丛刊本同,丛刊本互倒“人”与“声名”无依据,当依荟要本为是。

(25)宋衷、范望辈散《太玄》、《赞》与《测》于八十一首(卷十八《题古周易后》)

按:荟要本作“宋衷、范望辈散《太玄》、《赞》与《测》于八十一首之下”[3]348,四库本、丛刊本同。荟要本校勘记云:“原本脱‘之下’二字,据《经义考》所引本篇增”,[3]364《经义考》云:“宋衷、范望辈散《太玄》《赞》与《测》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20]677-221丛刊本误。

(26)世之所位而阴阳肇乎所配(卷十八《记京房易传后》)

按:荟要本作“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3]349,四库本、丛刊本同。荟要本校勘记云:“原本脱此九字,据《京房易传》及《经义考》所引本篇增。”[3]364《经义考·卷七易》云:“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20]677-69丛刊本误。

(27)有意有必,有我有固(卷十八《先圣赞》)

按:荟要本作“有意有必,有固有我”[3]354,四库本作“毋意,毋必,毋我,毋固”[6]348与文义不合。据《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7]86知此处晁氏语本《论语》,丛刊本“有固”“有我”倒,当以荟要本为是。

(28)崇其明德(卷十九《扬雄别传上》)

按:“崇”,荟要本作“宣”,四库本、丛刊本同。依扬雄《逐贫赋》:“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21]1063-124丛刊本“宣”讹为“崇”,疑因宋东宫城南有三门,中曰宣德门,后有避其讳者,如《文献通考·职官》云:“宣德郎,改为宣教郎。”[22]四库底本避“宣”为“崇”而丛刊本因袭之,当以荟要本为是。

(29)堪寒堪暑(卷十九《扬雄别传上》)

按:荟要本作“堪寒能暑”[3]368,四库本、丛刊本同。依扬雄《逐贫赋》:“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21]1063-124丛刊本“能”讹为“堪”,疑四库本、丛刊本因与“堪寒”保持文例之统一而将“能暑”改为“堪暑”,当以荟要本为是。

(30)将吮脐之不及(卷十九《扬雄别传上》)

按:“吮”,荟要本作“噬”,四库本、丛刊本同。依扬雄《太玄赋》:“岂愒宠以冒灾兮,将噬脐之不及。”[21]1063-124丛刊本因二字形近,将“噬”讹为“吮”,当以荟要本为是。

(31)名誉怨之所集(卷十九《扬雄别传上》)

按:荟要本作“名誉怨所集”[3]369,四库本、丛刊本同。依扬雄《太玄赋》:“丰盈祸所栖兮,名誉怨所集。”[21]1063-124丛刊本衍一“之”字,当以荟要本为是。

(32)指尊选以夸世兮(卷十九《扬雄别传上》)

按:“夸”,荟要本作“诱”,四库本、丛刊本同。依扬雄《太玄赋》:“指尊选以诱世兮,疾身没而名灭。”[21]1063-124丛刊本因“夸”与“诱”形近而讹,当以荟要本为是。

(33)黄金五十斤(卷十九《扬雄别传上》)

按:荟要本作“黄金十斤”[3]370,四库本、丛刊本同。据荟要本校勘记云:“‘黄金十斤’原本‘十’上衍‘五’字,据《汉书》及《前汉纪》删”。[3]390《汉书·匈奴列传第六十四下》云:“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23]丛刊本确衍一“五”字,当以荟要本为是。

(34)恬致仕归韩城,迁汝海(卷二十《宋故太孺人阮氏墓志铭》)

按:迁汝海,荟要本作“迁汝州”[3]396,四库本、丛刊本同。检《宋史》,宋有“汝州”之地名,而无“汝海”之地名,丛刊本因“州”“海”形近而讹,当以荟要本为是。

[1]林夕.煮雨山房.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第14 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2][宋]晁说之.嵩山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4.

[3][宋]晁说之.景迂生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

[6][宋]晁说之.景迂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75.

[9][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27.

[10][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明]杨士奇,黄淮,等.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3.

[12][宋]卫湜.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1.

[1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97.

[1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94.

[15][唐]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419.

[16][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746.

[1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8][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20.

[1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合肥: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0][清]朱彝尊.经义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汉]扬雄.扬子云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3.

[23][汉]班固.汉书:1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17.

猜你喜欢
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扬雄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邻父伐树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登楼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考古是“神马”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