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成,方家峰,王 彤
(1.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阜阳 236037)
教育·历史研究
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自学思想述评
吴洪成1,方家峰2,王 彤1
(1.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阜阳 236037)
教育家杨贤江认为自学对失学青年和在校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他关于自学的意义和价值、自学成功的条件、自学方法和途径等精辟的论述,不仅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今天正面临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国家跨越式发展重任的中国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杨贤江;学校教育;自学;学习方法;学习型社会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针对旧中国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适龄青年大量失学,以及很多在校学生习惯于被动灌输式教学的现实情况,杨贤江特别重视广大青年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杨贤江本人就是一个自学成功的光辉典范,加上长期密切注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他对自学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成为中国现代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和珍贵的组成部分。
杨贤江认为,青年要成为一个圆满发达的“完人”,认真的学习、研究是不能缺少的。“求学是为了你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并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师长,更不是为了分数。因为你是社会中间的人,你就要对于社会尽职,凡在你周围所发生的问题,你都要会得应付;你若不学,你怎会有这些技能呢?就是你要发达身体,你要养成习惯,你要写好的字、说好的话,你还得随时学习。所以,求学实是为要满足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乃是必要品,不是装饰品。”青年首先应该珍惜在学校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为“学校的教育,是有人故意的安排,可以把知识技能有系统的学习;而书本的学习,又是学习上最经济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不容随便”。[1]402
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更多青年面临随时可能的失学或毕业后无法升学。对这些青年,杨贤江鼓励他们走刻苦自学之路。求学的范围不是限于学校,更不是限于书本。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都可得到增长知识技能,养成习惯的益处。“只要我们能自学,能活学,则在这个宇宙间,到处都是求学的地方。”[1]64
影响个体成长与发展并实现社会化转变的最直接的专门机构就是学校,因此,学校也就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机构。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教学辅导构成教学活动相依互动的两个方面,学生的自学活动自然也是学校教育中格外突出和重要的问题。但在学校教育中,一般而言,只重视教师如何传授,而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用注入式最多”,而“不见学生自动”。有鉴于此,杨贤江主张,教学组织应该“使学生心力上的习惯,可以成为将来在各方面活动的有效势力,学校里的教授,不但使学生得到教材的知识,还要使他们可以发展理想和目的,并造成正确的自学习惯”。[2]113教师不仅要懂得“教法”,教学生学习,还要懂得“学法”,教学生会独立自主地学习。
实际上,在杨贤江看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非被动的“训练”)都带有“自学”的因素或精神。“学习是自力的价值化”,而“自力是区别学习和教授的唯一的观念。所谓教授,是从教育方面规定的陶冶现象,必须有教育力。然从学者方面看,这个陶冶现象可由自己的力成为可能。”[3]866即相对于教师的教,任何学生的学习都应该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使自己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被教”的过程。学习行为虽然是以人的本性或本能的倾向为基础的,但它是由(自己)内心发动的,不是由外界受动的作用,“就是为自力的,不是传授的”;是(主动)选择的,对于新境遇能选择有效的反应,“不是盲目的尝试,也不止于机械的练习”;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加以保持的行为,“新习得的反应,须由某种形式,永远保留,为将来反应的根据”;是(具有)改造作用的,“新经验不仅保留算了,还要把它的结果影响到心身的一部或全部而加以某种的改造。将来再逢相类的境遇时,便可做有效的反应”。[3]867-868他谆谆告诫在校学生,教师的作用只在指示一个门径、一点方法,而探索内容、应用方法,完全要靠自己。学生平时于受教之外须自学,才算善学;毕业后也要在已学的基础上再继续自学,才不致落伍。所以自学在系统的知识技能学习及训练中所占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自学对于学问,是一种彻始彻终的工夫,离开了自学,就无学问可说。
重视自学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优良传统,《学记》中已指出“善学”的重要性。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总结出六条读书方法:循序善进,熟读精想,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毛泽东同志吸收书院的积极因素办湖南自修大学,培养了革命人才。他提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至理名言。毛泽东同志重视自学的思想对教育界影响很大。1944年5月27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就指出:“在我们一切学校,尤其是干部学校中,又应该竭力提倡和指导学生的自学,使学生能够取得自学的方法,养成习惯,也是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密切联系的因素。”老解放区教学在使学生取得自学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建国以来的教学,进一步丰富了这方面的经验。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不重视自学作用发挥的真才是没有的。许多革命先辈,科学家都是自学成材的。优秀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是掌握自学方法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知识的总量成倍增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就有更重要的意义。有人统计,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只有10%是在学校获得的,其余90%都是靠自学得来的。学生离校后,如果不继续学习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校里,不仅要武装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
由此可知,杨贤江的上述文字言论具有思想前驱新潮的地位,完全与现代教学理念合拍,而且在自学的本质及心理机制的理解与阐发方面更带有深刻的见地,可以为当代学习理论及实践提供有益资源,也正由于此而使其主张直至当今仍富有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学习,尤其是自学,本身是一个艰苦与好奇、意志与收获并存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事实证明,很多希望通过自学方式提升自我知识、能力及道德修养的人之所以未能如愿,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自身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
(一)端正求学目的
在杨贤江看来,要想自学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自学者对于学习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其实就是求学目的的问题。
文化知识的学习属于社会实践范畴,目的性是其首要特征。学习目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最集中的反映,它直接关乎学习动力的发挥及能量作为的大小。只有那些充分认识到学习重要性,具有崇高学习目的的人,才有勇气克服学习中一切困难,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以苦为乐,使得学习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杨贤江号召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的。他从人类进步和国家强盛的高度出发,立足于青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出求学目的应该围绕以下三点:首先,求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谋进步、谋幸福。“我们为什么求学,应该说是为人群生活谋进步。假使不然的话,我们竟可以‘逸居’,何必‘有教’?”[1]28其次,求学应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只有真心努力、肯替社会国家服务的青年学生,才会加倍发愤为学,才会切实的证验心得,才会更多次的感觉浅学,要求猛进;至于那些没有救国思想的学生,不是玩弄岁月,便是为文凭而勉强用功,或是为书本而盲目苦读——结果成就了一尊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书呆子。”因此,“求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求学”这两句话始终值得记诵奉行的。[1]30第三,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在学做人,在学做一个更有效能的人”。[1]261这种人的素质规格不能拿一方面人生或某一方面人做的事业作为目标取向,乃在养成做人的基本条件,“好叫我们做个有用的人”,也就是要通过学习增强实干的本领,能为社会和他人作出更多的实际贡献。
那么,这种“有用的人”其质量要求或项目要素包括哪些内容呢?杨贤江作了这样的设计:“第一要有坚强的身体,能够忍得住辛苦,担得起责任;第二要有灵敏的头脑,能够应付随发的事项,解决疑难的问题;第三要有消闲的能力,能够利用空余的时间,丰富社交的趣味;第四要有文化的修养,能够浚发高尚的思想,增进想象的能力;第五要有劳动的习惯,能用自力取得一部分的生活资料;第六要有社会的人格,能有力谋人群幸福,铲除公众祸害的志愿。以这些指要因子加以规划并付诸求学行动的青年,才能向人生正路上走,只要他努力,将来就可做个有用的人。”[1]261
(二)协调求学与工作的关系
杨贤江反对有些人因不能升学放弃甚至憎恨读书:“求学的方面甚多,读书的方式也甚多,何必定以升学才算求学,研究数、理、化、文、哲学才算读书呢?我见到有不少青年,误以为求学只是读书,读了书不便做事,做了事就不能读书。所以特地解释几句,以便改正过去错误的观念,并确定今后正当的态度。”[1]509
自学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习与职业工作之间的关系。自学者往往还同时必须从事繁杂的职业工作,很多人以此为由而放弃学习。杨贤江不但反对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对立起来,主张两者并行不悖,而且认为工作和实践也是学习的渠道,同样可以获得文化知识。
当然,对于在校学生的求学,自学生活及途径方法而言,便演绎出了书本与应用、理论与实践以及求学的手段与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此,1926年 2月,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求学与做事》一文,论述了他的丰富而精辟的见解。“把求学限定是读书,把求学与做事绝对的划分,这都是错误的。学生是求学的,学生是读书的;但不能就说求学即读书,读书即求学。这仿佛说,人是求生的,人是吃饭的;可是我们不能说,吃饭即求生,或者求生即吃饭。[1]508他认为按传统教育理念,小孩子一上了学,就把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了,最好终日关在书房里,专做念书习字的功夫。但现在的学校教育求学范围扩大了,内容丰富了,还强调了学生的自学与社会服务,这两个方面绝不是暂时或表面作秀的,而应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或突出的项目。其实,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以往学院派所持的学习观念只知研究抽象理论,而疏远实际运用,现在社会需要“学以致用”的人才,这种人的成长不能仅凭记诵书本、死搬教条,而是要联系社会、结合生活,重视自学能力的发展及其它多样化有效学习方式的掌握及运用。
(三)其它方面的要求
自学活动除了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习惯、方法和心理素质准备。
1. 知识课程的学习与掌握要遵循有序性原则
杨贤江说:“知识课程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第一,须有相当的根柢,譬如修毕小学课程的可以自修中学课程;修毕中学课程的可以自修大学课程。第二,须有不怠的努力,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期速成。第三,须有强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怕劳苦。第四,须有确定的方向,选定书籍,制定课程,照着顺序去做,不贪多,不贪高。[1]860
2. 自学过程中要发挥或展示青年和学生积极与正向心理能力及因素的作用
首先学习要有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过程本身虽然是艰苦的,但如果学习者并不以之为苦,反以为乐,那么不但学习过程将变得充满趣味,学习效果也必然良好。杨贤江很重视培养学生乐学的态度并给予了很多具体指导。比如,他认为,养成对读书的嗜好比养成读书的习惯更重要。而且,培养正当的读书嗜好应在读书前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如“我为什么选此书?因为书名的别致吗?从前曾经见过本书作者的名字没有?……”[1]666只有这样,自学者才能既“乐”且“益”。学习总要有趣味,方才切实有效;如果对所学的功课没有趣味,纵使勉强去学,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肯用心去学,一定是所学知识内容适合你的天性,或唤起你的天性,能自觉、自愿及自动地去领会和运用。人的喜好倾向各有不同,具有可变性,学习中结合兴趣并养成兴趣,便容易获得成功。第二,学习要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候,总要专心一致,不要心猿意马,见异思迁,有始无终,不做则已,既做必有成效,这是学习最经济的方法。真的自学活动,实非短时间内所能见效,需要忍性耐心,茹苦含辛,以坚决的意志、全副的精神去作努力功夫。所以,积极方面,要有远大的眼光,永久的计划;消极方面,要“毋欲速”,“不安于小成”。才着手即希望见效,不见效即弃而不顾,这样的自学态度及学习方式,怎么能获得如期效果、达成希冀的目标呢?第三,学习要自信。杨贤江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要相信自己所选定的计划和内容终究可以成功,能够达成预期目标。当然,这种自信绝不是妄想,也不是侥幸,是要用恰当的方法,发挥或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及创造力去实际操作或行动,做切实的功夫。倘若中途遇着阻碍,便要考察阻碍所在,设法解决,或改换进行方法,以求达成目的。这样,畏难而退或功亏一篑的弊端,自然不会出现。[3]238
此外,杨贤江还提出了其他需要重视的外部条件包括“教师的诱掖指导”、“同辈的观摩刺戟”、“环境的诱起兴趣”等。[3]239而在影响自学的各种因素中,学习者的自觉性,尤为重要:“自觉为成功学问、技术的利器。”[3]236
总之,杨贤江在不同的文章中多次鼓励和殷切希望自学者与在校求学的学生,特别是当时穷苦出身的青年,用不着烦恼,也不要自卑,只要抱定宗旨,专心致至,自学方法得当,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有了正确的目的、态度和认识以后,方法和途径就成了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杨贤江的多篇论著直接谈到了自学的方法和途径,其观点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所谓学习法,是指学习各学科的最经济而又最得益的方法。”[1]661杨贤江指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是件认真的工作,不能一任自然的注意,故必须讲求方法”;“教者必须使学者知道并且养成预备功课、温习功课以及参考书报等各种佳良方法”;“如何养成读书习惯,便须讲求方法”;“应仿工业上祛除浪费的办法(即讲究效率),又应仿球艺、舞蹈、烹饪等教法,而提倡增进学习效能方法”;“现在我们应一切依照科学方法,切实而且公开,即在使学者获得一种求知工具,然后方能使学生自学,方能使自学有成”。[1]662总之,学习方法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标。由于当时学校教学忽视学习方法,造成了许多方面的弊端:(1)只知照教师所讲者依样记诵,不知如何参考,更不知如何作成大纲。(2)除教科书外,不知有何种参考书应阅。(3)对于新闻纸及定期刊物不知如何选择,又不知应如何注意。(4)离开了学校与教师,竟不能自力求学。(5)学习不懂方法,往往损害健康,滥耗精力。(6)学习不懂方法,往往随意披览,无一定之次序;报章书篇,到手即看,实学稗官,不分轻重,其流弊则浪费宝贵之光阴,难收真正之实效。[1]662
杨贤江建议学生的自学可以参照美国坎萨斯大学教授克宁汉(Harry A. Cunning Ham)的“学习法”进行学习。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杨贤江倡导和总结的学习方法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博精兼顾、尤宜“精熟”;学思并重、明晓其理;自动自力、提倡自学;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学有选择、学有创新;存在记忆、宜知复习;学习迁移、联络新旧;学有先后、循步渐进;学以致用、学贵适用;学友互助、督促观摩;学须惜时、与书为伴;养成习惯、形成规律。[4]85杨贤江的这些学习方法既有西方现代学习心理原理的应用,也有中国传统治学经验的继承和发挥,无论是对提高学校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还是对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精力经济论”——自学方法的基本理念
学习必然要消耗人的精力,但不同的人花费同样的精力,效果却往往大不一样。杨贤江认为,良好的自学方法的本质在于能够使学习者花费最少的精力而学习更多的知识。
1918年3月,他在《学生杂志》发表《精力经济论》一文,专门论述了人的精力使用问题。“讲财货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者,有经济之学,经济之政策。……然吾谓岂惟财货为然,即人间精力之使用,亦当有经济之法运用其间。所以然者,少劳而多效,省时而举事也。”杨贤江认为:“精力经济之道,约举有三:一曰时间之经济;二曰体力之经济;三曰对于一事而集注精力是也。备此三要件者,其精力自无枉费之虞,常能充分蓄积,且得活用之于有益方面,实为处今日社会博取胜利之左券也。”[3]125很显然,在杨贤江的自学理论中,“精力经济论”是判断一切学习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和选择、确立自学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1923年6月,杨贤江在《学生杂志》发表《学习法概论》一文,在其“精力经济论”的基础之上论述了自学方法问题,认为讲究学习的方法,无非是要把学习的过程变得“容易些、改良些、确实些”罢了。“学习经济的意义,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限的精力以得学习上的最大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方法也可称为学习的技术,分为“外的条件”与“内的条件”两种。杨贤江高度重视学习的“内在条件”,认为任何学习方法要想真正符合“精力经济论”的原则要求,必须建立在学习者主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因此,“学习者的自觉,实为学习法的生命”。
杨贤江的上述主张有极强的现实性。学习的经济化是实验教育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科学化的努力诉求。当代的教学最优化思想,其精神本质也在于此。节减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而能稳定或增加教学产出,尤其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途径。
(三)通过书籍进行自学
在现代社会,书籍无疑是人们自学的主要媒体,也是重要渠道。杨贤江重视通过书籍进行自学,重视研究并向广大学生推广好的读书方法。仅1926年,他就以“读书法”为主题就在《学生杂志》上发表四篇文章。在主持编辑《学生杂志》期间,他曾请当时有名的学者撰稿,分别对学生学习公民、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方法指导。他要求广大青年学生读书时应该做到“三宜”:一为“宜求精熟”,就是“当阅读一书之际,其注意力需射于此,而竭心之所能,潜心研究,默通其意”;二为“宜知复习”,使学得的知识“不致随得随失,全归泡影”;三为“宜用心思”,要“读一页书意须掩卷静思,求明晓其理,……精读一页书,胜强记十页书”。[3]12-13这些主张吸取了我国古代教育遗产(如朱熹的读书法),也是杨贤江长期钻研理论著述思索的结果,更是自身刻苦自学的经验总结。
杨贤江把学生应该读的书籍分为两类,一类叫“硬性读物”,一类叫“软性读物”。前者是指那些需要读者认真思索、深入研究和耐心阅读的书报;后者是指那些不需太多的耐性和思考,可以随读随解,并往往能立刻发生快感的书报。他认为,青年可以读一些用来消遣娱乐的书报,但不可当作唯一的读物,如果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每天只喝粥汤,不可能有壮健结实的身体。
当前,以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的迅猛发展,在方便人们获取知识和增强艰深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使很多青少年养成了只爱浏览那些一目了然和有趣的文字、图片,而不喜欢系统阅读学理性强、需要思索的著述篇章的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论理习惯养成和理论逻辑思维的提高。
(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自学
杨贤江认为,独立研究学问的路径有三条:一是读书,二是观察,三是实验。而当时的学生生活,实在太嫌单调,除去读书和运动外,几乎不知研究、观察、调查为何事。
相比较而言,他特别重视自学者观察力的培养,“所谓观察力,意即用种种方法来增进眼看耳听的能力”,[3]719敏锐的观察力是自学成功者必不可少素养,因此,应推崇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精神。杨贤江认为爱观察、善疑问的孔子正是自学青年模仿的好榜样。他曾在多篇文章中倡议学习者要注意练习观察力并介绍了观察的必要性、观察对象的范围、观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时至今日,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学生与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相比,差距仍然表现在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这是导致我国难以出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因。杨贤江对观察、实验等学习途径的重视可以为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实验提供启示。
(五)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自学
图书馆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产物,又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杨贤江非常重视图书馆在学生自学中的独特价值。“但使学校里或社会上没有图书馆这种机关,则学生的自学习惯便不容易养成,读书的嗜好更不容易保持。”[1]406图书馆“在学校中足以养成自进而追求知识的习惯;在社会上造成一种足以保持读书嗜好的环境”。[1]407他曾写专文向有志于自学的广大青年学生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类别、建筑、设备设施,还特别提醒人们在阅览时应遵守的六条规则:“戒偶语”;“戒咳嗽”;“戒无故游行”;“不许割裂篇页或画片”;“不许污损书报”;“不许擅行携出”。[1]409出于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方便自学学生学习的目的,他向那些有条件的学校提出如下建议:“设立相当的图书馆,购置各科参考用书、名家著作、最近的新闻报纸和杂志”;“购置图书的经费,每年应有一个确数”;“学生会对于购置图书及办理图书馆事宜,应有参与之权”;“设置关于图书馆的课程,教练利用图书馆、参考表及目录的办法”。[1]415
图书馆是自学者的“天堂”,也是培养学校学生自学的“第二课堂”。通过图书馆的独立查阅、自主设计及探求,学生的自学意识和习惯能比较容易地养成,自学和自主创新的技巧与能力都能得到极大发展。杨贤江的有关见解及苦口教导可谓用心之深,极有价值。
当前,随着全球范围内社会和教育双双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趋势日渐明朗,学习型社会在我国也已初现端倪,并已成为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需具备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学习惯和方法、能力和培养,以便学生将来离开学校以后能够独立自主和高效地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更新。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导致我国广大师生普遍习惯和满足于“填鸭式”的教学、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很多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以后,既无愿望也无能力进行自学。这种状况与尽快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型中国社会的要求是严重背离的。杨贤江在20世纪初就高度重视我国广大青年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其时代背景和具体原因固然与今天有很大不同,但他高度重视自学的意义和价值的见解是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他对自学态度和目的的强调,他关于自学方法和途径的论述,至今看来都是完全正确和有效的。因此,我们认为杨贤江的自学理论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指导思想的重要资源。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逐渐步入小康水平,这一切都为教育兴盛与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今天学校教育资源状况与杨贤江时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与人民群众在文化知识上的巨大需求相比,相对于实现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紧迫任务而言,我们的学校教育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与人们的期望还相去甚远。因此,杨贤江的通过自学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的思想,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杨贤江的自学理论既符合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中国国情、充满中国特色,不仅在当时具有各种外来教学理论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今天也仍然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1]任钟印. 杨贤江全集 第二卷[Z].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2]任钟印. 杨贤江全集 第六卷[Z].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任钟印. 杨贤江全集 第一卷[Z].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4]申国昌. 杨贤江的学习思想[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2).
(责任编辑:朱艳红 校对:贾建钢)
On Modern Educationist YANG Xian-jiang’s Thoughts of Self-Study
WU Hong-cheng1,FANG Jia-feng2,WANG Tong1
(Educational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Modern educationist YANG Xian-jiang considered self-study as an important skill for development both to young people out of school and students in school. His brilliant dissertations about self-study’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necessary qualification for succes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nd so on not only have profound theoretical value but also have certain realistic meaning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which is facing the burden to construct learning society and promote nation’s saltant development.
YANG Xian-jiang; school education; self-study;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society
G649.22
A
1673-2030(2014)04-0111-06
2014-11-15
吴洪成(1963—),男,浙江金华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方家峰(1970—),男,湖北宜昌人,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王彤(199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