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模式建构

2014-04-09 05:02刘晓康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文体应用型

李 彦,刘晓康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语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106)

目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英语专业,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几乎都开设了翻译课,作为专业技能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均衡发展,尤其要注重说、写、译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执行新《大纲》时,要注意改变过去教学中对英文写作和口笔译重视不够的情况。”[1](P16)

据统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技能中,翻译能力与雇用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83,高于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0.66 和0.42。[2]翻译能力是英语专业毕业生最大的竞争力所在,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一项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应把翻译教学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依托不同的翻译理论,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过于依赖文学文体建立起来的翻译实务策略,结合我国国情和对外宣传的实际需要,针对各类实用文体进行翻译培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3]鉴于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中,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笔者尝试改变过去的翻译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功能派文本类型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于翻译教学中,提出一种全新的以文本类型为内容划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实施方法的翻译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同文本类型为教学内容,任务型教学法为教学方法,以文本为翻译单位,以任务为翻译形式,既突出实用性,又突出实践性。

一、课程的定位

在设计和实施任何教学模式之前,我们需要对翻译课程有一个清楚的定位,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4]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曾经区分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教学翻译属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熟练运用某种语言和深入了解某种语言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巩固并提高外语应用技能;而翻译教学属于教学的一种目标,通过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使他们掌握翻译职业的理念与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翻译活动奠定基础。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到底是定位为“教学翻译”还是“翻译教学”,各方观点不一。[5-9]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就翻译课程来说,在加强翻译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在课堂内贯穿对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夯实。鉴于此,笔者倾向于把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定位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结合,既是培养外语能力的高级课程,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在这种定位下,翻译课程就应该有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培养外语能力的高级课程,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学生应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对中英文进行灵活转换。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方向,熟悉各种文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在毕业后从事该领域的文本翻译时,能迅速适应。

评价最有效教学模式的标准是,能否在特定的情况下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翻译课程教学的第二个学期期中,在学生已对课程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笔者就翻译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将笔译课程定位于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结合,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翻译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文本类型教学对翻译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以“交流为目的的翻译教学”是不能忽视对于文本类型认知的重要性的。[10](P14)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笔译课程的课程描述是:“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 能力。”[1](P16)这是对学生翻译技能的一种笼统的描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各种文体语言特点和不同文体翻译方法的强调。

然而,就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本意识导入不够,偏重理论的阐释和独立句子的翻译,割裂了翻译问题与文本类型的联系,使得学生过于注重翻译微观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文本类型的区分,进而造成学生翻译实践中文本意识的缺失。这一点造成学生学习和以后工作需求的脱节。这一现状亟须改变,因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大部分是以连贯的文本而非孤立的句子为翻译单位。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以技巧为单元划分的课程内容,转而以各种文本类型为单元划分,以完整的语篇为实践单位,将文本类型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

所谓“文本类型”是指一个特定的“话语模式”或“展示模式”,旨在履行一定的修辞和交际目的。[11](P15)德国功能派卡特琳娜·莱斯针对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她按照三种主要文本功能提出了不同的文本类型:“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情型文 本”(expressive text)和“感召型文本”(operative text)。“虽然语言兼具三种功能,但是三种功能不可能均衡地体现在每个文本之中。有的文本(或文本的某个部分)可能以表现为主,有的以表情为主,还有的则以感染读者为主”。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制定具体的翻译策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12](P37-38)

应用型文本是交际目的最明显的文本。翻译课程中,可根据学生的方向和以后的工作需求,将该方向最可能接触的应用型文本作为翻译实践的重点领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如在笔者所在院校的翻译教学中,按照文本的最主要功能,将课程内容分为商务文体、法律文体、新闻文体,政治文体、科技文体、旅游文体等不同单元。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本类型有不同的语言特征,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执行特定的语用功能。

笔译课程即将结束时笔者对所教授的全体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已涉及到的各种文本类型,从兴趣和实用的角度,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需求评估,调查结果为今后笔译教学内容中文本类型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和对学生有用的文本类型,可适当延长学时或者增加实践数量。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由于翻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总结翻译规律,提高翻译能力。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翻译实践以任务的方式分配给学生完成,通过任务的确定、设计和实施,带领学生在实战中理解、内化、总结、提高,使任务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应注重以下原则和做法:1.在内容选择上要以需求为导向;2.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言互动来学习交流;3.在学习情境中引入真实的语料;4.向学习者提供机会,不仅要关注语言,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本身;5.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促进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学习。6.把课内学 习和课 外 学 习 相 结 合。[13](P1)针 对Nunan 提 出的任务教学法的六大特点,任务型教学法在翻译课程实施过程中也要相应地注意以下几点:1.翻译课程内容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尽可能用译入语讨论,目的在于增进认识同义转释义在翻译中的作用。3.尽量选用真实的文本作为翻译素材。4.关注语言,以意义为中心翻译而非以符号为中心,重视交际翻译中细节和准确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关注翻译过程,对过程的强调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的翻译决策,以及这些翻译决策能不能最终达到翻译目的。5.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翻译任务或翻译项目,亲自操作,不断探索。通过不断总结心得,将各种翻译技巧内化为个人的翻译能力。6.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必须把课外翻译实践作为课内翻译实践的补充和延伸。

就具体操作来说,Nunan把任务内部的编排(within-task sequencing)大致分为任务前(pre-task phase)、任务中(task-proper phase)和任务后(follow-up phase)三个阶段。[13](P128)任务教学法在翻译课程中的训练步骤与上述的三阶段基本对应,但应有所拓展:在任务前阶段,了解语篇的语用和语境因素,了解翻译纲要尤其是翻译目的,通过top-down分析做出宏观决策,同时借用背景知识、语境等理解原文意义,此外还需要进行术语的统一和任务分工等;任务中阶段包括学生的翻译操练,互审校对和修改;任务后阶段包括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总结,以及布置相关的课外翻译作业等,使学生归纳翻译过程的原则和实施翻译决策的方法,认识翻译规约和规范。

课程结束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对于翻译任务实施的三个步骤,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非常合理,个别同学认为不合理。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的活动,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极少数同学表示不喜欢。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喜欢小组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原因主要有: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气氛活跃;可以拓展思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效率;通过相互讨论和借鉴,既培养了团体意识,增进了解与感情,又提高了译文质量。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有:难以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容易形成个人依赖情绪导致缺乏独立思考;会出现有人偷懒或者不配合的情况;有时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等。因此,翻译任务的布置应将个人独立翻译和小组共同翻译相结合,既要鼓励个人努力,也要促进团体合作。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实际提出的该翻译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不同文本类型尤其是应用型文本为实践单位,突出实用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任务为形式,突出实践性。二者结合,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夯实英语基本功,也让学生了解基本翻译原理,为今后面临的实际翻译工作打下基础,实现翻译课程的既是教学翻译又是翻译教学的双重定位。当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仍需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中的一些细节,也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苏奕华.英语毕业生招聘态度的定量研究与翻译课程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3]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2008,(2).

[4]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

[5]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6]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

[7]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8]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外语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9]丁新华.中国翻译教学途径探索——兼与穆雷教授商榷[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0]Colina,Sonia.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A Handbook for Teacher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11]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Register,Genre and Text Type[A].in Anna Trosborg.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3.

[12]Nord,Christian.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3]Nunan,Davi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文体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