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比较及经验借鉴*

2014-04-09 05:31刘青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住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刘青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部,浙江 湖州 313000)

一、西方和香港地区学生社区管理概述

目前,北欧、美国和香港的大学生社区教育最有代表性。总体来看,北欧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将人文教育、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其潜力,增强其自信心,传播其在工作、社团生活中的正能量。剑桥和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实行的都是住宿学院制。住宿学院为非教学单位,是供教师和学生居住生活的场所。住宿学院类似一个小型的学生社区,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如学院院长、院士、教导长、学监、生活顾问等。[1](P10)另外,住宿学院也都设有体育活动室、图书馆、餐厅等服务设施。包括院长在内的住宿学院的所有管理人员一般都要住在学院内,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教导长和学监负责住宿资源调配,维持教学和生活秩序,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住宿学院院士一般每个学院配备一名,或住在学院内,或者学院内有办公室。这样的管理模式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学生的归属感强,有利于推进学生自治。[2](P2-3)

美国注重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就拿美国加州社区学院来说,它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分联邦、州、学区和学院本级四个层次。联邦的主要职责是为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提供资助,而其他三个层次则是直接参与管理和协调的主体,发挥主要作用。通过设立州——社区——学院州长董事会及董事长办公室、咨询委员会、社区学院基金会、就业服务等形式,实现规范化管理。[3](P109)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日常管理教育,设有专门的学生服务机构——学生事务办公室。由该办公室负责学籍、困难帮扶、心理健康、考试、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疑问和困惑解答。在对学生思想引导和生活服务上,设立欢迎中心、转学中心、咨询中心、职业服务中心、残疾学生中心、黑人学生计划、各类援助拓展和奖学金等项目。[4](P82-85)

香港高校以学生事务管理为载体,依托书院制管理,开展学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过去“单纯提供学生住宿”到“宿舍是学生全人发展重要阵地”的转变,体现了香港高校学生宿舍事务管理在观念上的变化,强化了学生宿舍作为高校教育阵地和平台的作用,[5](P210)实现了对学生教育、管理、生活指导和服务管理重点的转变,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全方位学习和全方面发展。大学生通过参加宿舍学生管理队伍,可以为其他住宿学生提供服务,进而参与学校的管理,关心宿舍事务,开展宿舍活动,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自己辨析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国大陆学生社区管理概述

2000年以后,国内各地大学城迅速发展、规模逐步壮大,高校的学生社区日益增多,人们的社区意识也逐渐增强。社区化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吸引了更多学生在学校居住。学生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不但能提高其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还能增强其完成学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就是“小社会”的内涵,比之以往更加丰富。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学生社区开展了以“五进”公寓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工作。许多高校还在生活区设立了学生社区党总支(社区党工委)、公寓管理委员会、后勤管理委员会等学校二级管理部门,以加强学生社区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

2005年4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学生社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由该组织在社区党工委、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指导下开展自治工作。上海师范大学于2001年尝试在生活区成立首个“宿舍楼自主管理委员会”,并鼓励学生成立体管会、教管会、宿管会、伙管会、BBS引导队等自主管理委员会,实行自管会制。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淮海工学院等学校推行书院制,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促进广泛交流与学习等非课程形式的教育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住宿学院制”理念,以及香港部分高校的书院制理念。

三、中西方学生社区管理工作对比

中西方高校学生生活区虽然都不承担教学任务,但却都具有一流人才培养的隐性教育功能,因而一直受到世界各地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无论是学生社区还是住宿学院,都有一些共同点:(1)具有一定规模,划定相对区域,建筑各有特色;(2)生活所需的各类设施设备齐全,便于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3)具有完整的组织机构,以保障住宿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4)开展丰富而有益的各类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学生社区和住宿学院在具体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如下:

(一)管理理念和目的

在国外,高校学生住宿形式为走读和住校相结合,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讲,学生社区的管理形式是住宿学院制,或者仅仅是指学生公寓的管理。其住宿学院形式和学生社区模式并不一样。本质上,国外的学生住宿管理与学生社区管理不存在包含关系,只是类似于学生社区模式,且发展历史也十分悠久。西方高校的工作理念是“学生为本”“服务至上”,以服务学生为工作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工作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工作重点,尤其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终身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拿耶鲁大学来说,其住宿学院的管理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对耶鲁的归属感,同时加强智力、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耶鲁校方也自豪地认为“住宿学院制”让耶鲁学生既感受到了大学校的气魄,也感受到了小学院的亲密。[6](P19-21)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理念,正从对物的单一管理向对人的全面培养转变。工作重心也由“物”转向“人”,即从传统单一的负责家具、水电、房产等设施设备的维修向社区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转变。在学生社区管理上,将学生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建设与学校育人目标有机融合,达到“三服务、三育人”的“三全”育人目的,实现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育人的一体化。

(二)管理体制和特点

中国高校实行学校、院系两级都有学生管理部门和组织的分层管理体制。学校设立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院系成立党支部、学工办、分团委等部门。这些部门既接受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领导,又接受二级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具有教育和政治一体化的功能。学生社区的具体事务性管理和服务工作一般由学校后勤处负责,而教育管理工作则在学生工作部(处)指导下,由院系一级学生工作组织实施推进。这表明,中国高校的学生社区管理政治色彩明显,行政导向痕迹和行政化管理特点明显,强调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安全、稳定、和谐,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国外,高校对生活区学生的管理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协调机构(德国成立了大学生服务中心或称大学生事务局,美国等设立住宿学院)来实现的。国外高校学生的住宿形式为走读和住校相结合,相当一部分实行了住宿学院制。学院教师与学生一起居住,这为一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肥沃土壤,已引起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这表明,西方高校的学生社区管理具有教育行政导向弱、机构设置独立、行业规范影响大、功能高度分化等特点。

(三)管理方式和手段

西方高校与社会联系密切,其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筹集经费办学、推荐学生就业、募集科研基金、扩大学校影响力等都是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来完成的。高校要想立足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资助和支持的,如德国高校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美国,一些高校通过“借地”来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服务。[7](P63-64)与此同时,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普遍运用也是西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显著特征之一。西方高校采用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社团活动、宿舍管理、体育运动、生活服务等学生工作普遍使用了电脑、无线通讯等高新技术,并已形成了反馈及时、设施完整的信息网络,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

国内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了包括学生住宿、餐厅、超市、浴室、俱乐部、阅览室、休闲场所等在内的与生活区相关的很多服务工作。学生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互助友爱、文明健康的集体生活,让大学生学会了坦诚待人、主动接触、走近社会、自理自立,培养了遵纪守规、热爱集体、学会生活的优良行为习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社区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预演,是大学生适应社会、主动挑战社会竞争压力的演练场所和实习基地。

(四)学生参与管理程度

西方大学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一直很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培育学生组织,尊重学生权利,注重平等、双向交流。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一般都成立了指导学生开展工作的机构(类似我国高校的团委)。这个机构通过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经费等方式,指导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工作,并帮助学生创业、自主筹措活动经费。并且,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学生评议会制度。

在我国,大学生也经常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从学生社区管理来看,学校结合生活区的特点,成立了各类大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的学生组织,如宿舍管理委员会、膳食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与西方高校相比,我们还存在学生参与面不宽,参与程度不深,参与管理作用发挥不明显,参与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单一等方面的不足。我们的学生组织往往只能做些边缘化的工作,例如安全检查、卫生检查、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监控、文明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学生组织几乎很难去做一些市场监测、高端学术、人员评聘等工作。

(五)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国外高校学生住宿问题的协调解决,一般都由专门配备的学生服务官员来负责。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是国外高校聘请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在美国,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可以授予硕士、博士及以上学位,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集体发展》《后少年心理》《学生人事管理教程》《学生宿舍大厅管理》《大学集体活动》等等。[8](P27)这些课程一般都融知识性、实践操作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意义。有的高校还设立了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专门为一些大学培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顾问、男(女)生部主任、训导长等。[9](P201)另外,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专业协会①美国最主要的学生事务专业协会有三个: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全国女子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 in Education,NAWE)。,定期组织培训,开展业务交流和学习;同时,创办专业期刊,制定和出台专业的从业道德规范等制度。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国外高校生活区管理,在细节上要求整洁安全、氛围和谐、环境舒适、沟通及时有效;在功能上要求注重服务;在管理队伍建设上要求主体人员精干团结、素质优良;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公寓管理。因此,国外的宿舍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封闭式的“学生社区”。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高校聘任的学生管理人员其专业背景比较杂,且队伍流动性较强,且存在一部分的兼职人员。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队伍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大量有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目前我国的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仍只是一个工作领域,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队伍建设更加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启示

从以上阐述来看,西方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先进的指导思想、成熟的理论基础、完善的操作体系以及可行的实践环节;同时,还配备了专业的学生工作团队;制定了完善的资助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勤工助学岗位;把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工作的主阵地;挖掘出了很多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的机会,等等。他们探索出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模式,大多也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或学生社区建设。我们要敢于学习,大胆吸收和借鉴,从而推动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工作。

(一)转变工作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教育和引导相结合,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相结合。(1)树立服务意识。学生管理部门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理念。传统的学生管理,对学生进行的是严格的规范约束,学生管理部门只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只能处于从属或被动的支配地位。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管理工作“狭隘化”,不利于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2)维护学生权利。根据“依法治校”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当然也有应尽的义务。我们在推进管理的同时,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我们要在程序正当、依据明确、证据充足的前提下处理学生事件,也要保障学生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9](P201)学校和学生都必须以法律或法规为准则,不能超越法律开展教育和学习活动。(3)强化学生自治。学生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也应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处理好学生和管理者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要由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要向以学生工作处为指导,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学生管理工作向生活区拓展延伸,强调学生自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转变。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还是管理者,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二)结合高校发展,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要求我们做到三点:(1)保证大学自身的生命力。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创造性是其核心特质。在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训练学生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参与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管理和服务中,挖掘潜力,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在管理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2)坚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高校的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接纳新思想,包容新观念,鼓励新思路。大学生也要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融入到母校的发展中,通过建立各类学生自治组织,参与到学校发展方针和战略的制定和谋划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3)参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今社会,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和熏陶,在慢慢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认知度,增强了自己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本领,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关爱意识,具有了青年大学生特质的社会关怀精神。

(三)拓展工作重心,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美国学生工作体制实行的是条状扁平结构,有效地简化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效率,扩大了管理效益。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深入,传统的班级、年级、系和专业概念逐渐淡化,很多高校开始尝试让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混住在一起,宿舍已成为学生比较固定的学习和活动场所。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待在宿舍里的时间一般要多于课堂时间,宿舍的整体氛围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非常大;在空间上,宿舍不再仅仅是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还是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相处以及获取信息的地方。因此,学生宿舍实际上已经成为课堂的延续,应该将学生工作重心适时向学生社区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性事务和非教学性事务的分离。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仔细研究学生社区的管理和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努力打造具有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特色的学生社区。

(四)强化服务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正确判断责任方。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避免盲目。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加强服务性管理、教育和引导,减少指令性管理。要牢牢把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这个宗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学生而设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便利。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教育教学部门及后勤管理服务部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配备各类服务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施设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合理安排人员,切实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五)明确管理制度,拓宽科学化的管理渠道

学校在推进学生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在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1)管理制度要在充分考虑权威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做到赏罚分明,奖励好的、进步的行为,处罚违反规定的行为。(2)要注重制度的“柔性”作用,适当兼顾制度的引导性和弹性。要针对不同岗位,编写具体工作岗位操作规范手册,规定与岗位相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学生工作者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后也要适时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3)要采用先进的科技和网络管理技术,推行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效率。

(六)确保管理成效,提高学生工作专业化水平

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进行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研究,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1)推进高校学科改革,设立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国内高校实际需要的学生管理人才,提高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2)成立全国范围的学生工作组织协会或研究型机构,为全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搭建学习交流互助平台。(3)出台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指导手册,确保学生工作有具体的从业基本标准、评价依据和职业操守。(4)积极开展本校学生工作管理研究,从本校实际出发,摸索和研究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七)转变工作方式,多开展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工作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帮助,这是衡量一所高校学生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学生工作应该贴近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否则成效甚微。以咨询服务工作为例,西方高校十分重视咨询服务工作,通过专业化咨询和跟进指导,化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和难题。早在本世纪50年代初,日本高校就有了咨询服务机构,美国高校也有了大学生咨询机构(一般叫咨询部或学习中心)。西方高校一般都设立专门的咨询工作机构,其咨询内容涉及范围广,包含了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行为能力引导、勤工助学指导等,并已形成了相应的科学理论,有效的工作思路。我国高校学生咨询服务工作系统推进得相对较晚,力量还比较薄弱。现阶段,需要及时转变方式,让服务咨询机构进驻学生社区,贴近学生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咨询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鼓励大学生敞开心扉,敢于进行个性化的咨询,使问题和困惑及时得到解决,以免影响学业。

(八)构建和谐校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西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个人及其事务为关注点。学生活动基本在校园内,有时也会延伸到校外社区。此时,学生管理工作也扩展到了校外。在与社区、社会机构、政府等接触、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但提高了工作水平,而且也拓展了工作视野。因此,无论是西方高校还是中国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管理者和服务者,又是教育者和研究者;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综上所述,中西方教育管理体制和学生工作模式虽有不同,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两者是相同的。通过对比中外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工作、学生事务管理都是以学生宿舍或学生公寓为依托进行的,他们的管理队伍除了管理和服务人员外,还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学习和生活指导人员;同时还配备了常驻生活区的专职教授和老师作为导师。整个学生社区建设得团结友爱,温馨和谐,俨然是一个大家庭。

国外高校将学生服务、学生学习和学生发展作为学生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制定学生社区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和工作思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学生社区管理经验,在全面分析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思路、内容及方案。

[1]吴林华.地方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2]王新叶.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3]黄厚明.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美大学后勤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广金.构建以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新模式的思考——以香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为鉴[J].文教资料,2010,(4).

[6][美]Adrienne Schmitz Lloyd W,Toni Alexander.Trends and innovations in master-planned communities[M].Washington,D.C.:Urban Land Institute,l998.

[7][美]McCarver,Patricia Margaret.What a learning community learns:A cooperative inquiry [M].New York:From PQDD database,2005.

[8]华荷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9]赵永芹,华荷锋.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比较及借鉴[J].文教资料,2008,(11).

猜你喜欢
住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P大的住宿学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