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章飞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1975年,短暂却不寻常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开启了中国改革之春的短暂序幕,正如邓小平曾说,“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1]255。而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且是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故研究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阐明其全面整顿的历史特色,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现实启示。
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四人帮”处处为整顿设置障碍。如何减少整顿的阻力与障碍,考验着邓小平等一线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与胆识。推进全面整顿,要有冲破禁区的胆识,更要有明确的思想指导。
1.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凝聚民心。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比较突出地强调了发展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强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两步走”的宏伟蓝图:“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四届人大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对当时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规划也不够明确,但是在经历了“文革”的九年社会严重动乱之后,再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把全国广大人民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当然,这个报告为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调整工作做了一个舆论准备,同时也为邓小平的一系列调整工作提供了依据。据当年的报告起草者之一的吴冷西后来回忆说:“小平同志主持这个报告,一是为这次人代会定了个基调。第二,也是为他1975年一系列的调整工作做了一个舆论准备。从3月份开始,一系列的调整工作,就是依据这个报告来的。从这两点看,小平同志主持起草这个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带战略性的、很重要的一步棋。”[2]105-106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邓小平全面整顿与凝聚民心的大局,1975年的全面整顿始终没有偏离这个大局。
2.灵活变通的“三项指示为纲”。邓小平将毛泽东的“三项指示”上升到纲的高度,1975年邓小平在《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前一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有三条重要指示:第一,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团结;第三,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不能丢掉任何一条。这是我们这一时期工作的纲。”[3]12当然,邓小平强调的重点还是第三条——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国内也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3]12“三项指示为纲”,是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整顿的理论依据。虽然邓小平一直强调“不怕打倒”“敢字当头”的思想,但邓小平深知要进行整顿,必须首先要得到毛泽东的支持,要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前提是必须要赞同并支持“文化大革命”;提出“三项指示为纲”,其用意在说明整顿是有毛泽东三项指示为依据的,因而不怕“四人帮”的攻击和捣乱。因此,邓小平将“学习理论,反修防修”放在首位,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这是整顿获得毛泽东支持的政治前提。把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发展提到纲的位置,为整顿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虽然,邓小平不去触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的整顿过程中许多做法已经与其产生了矛盾。当然,要进行并巩固整顿的取得成效,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灵活变通,而且有时还需要迂回抵制。邓小平将灵活变通的“三项指示为纲”作为其整顿的指导思想,反映了邓小平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
从全面整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指导思想之间的激烈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就是相互矛盾的。在整顿的实践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邓小平等一线领导人的胆识与智慧。
在经历了9年的社会严重混乱之后,邓小平的整顿尤其注重改善党的领导,坚决反对派性,注意起用老干部和选拔一批中青年干部。
1.整顿领导班子的软、懒、散,坚决反对派性。1975年邓小平在《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3]35他强调,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他认为,领导班子是作战指挥部,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而且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因此,“要使领导班子一不软,二不懒,三不散,说了话大家都能听,都能指挥得动,都能领导起来。”[3]9同时,必须坚决同派性作斗争,领导反对派性的态度必须坚决,“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不能慢吞吞的,总是等待。”[3]9而且,邓小平认为真正闹派性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坚持以教育为主,打击为辅,即是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来解决派性问题,必要的斗争是需要的。但是,对于派性严重、屡教不改的以及严重违法乱纪的必须给予处分。通过反对派性,可以增强党性,能够改善党的领导。
2.起用老干部,并注重选拔中青年干部。通过整顿领导班子的软、懒、散,反对派性,以加强整顿过程中党的领导。那么,最终靠谁来领导呢?这是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比较信任老同志老干部。对于被结束审查的老干部,邓小平注意尽快使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因为老干部,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与领导经验,虽然一些人曾经被打倒过,也存在一些顾虑,但经过邓小平的说服教育与激励,他们消除了顾虑,真正做到“敢字当头”,体现出了“不怕第二次被打倒”的精神。如1975让张爱萍重新出任国防科委主任,虽然在“文革”开始后,他受到了各种残酷的批斗,但被释放后,仍保持着耿介的个性,不趋势,临危受命之后,能以国家事业为重,不计前嫌。邓小平除了起用老干部,而且还强调把有经验、肯干的、有头脑的、党性强的中青年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挑选领导干部,不管老中青,都要看他是不是肯干,是不是能带头吃大苦耐大劳。这是第一条。当然还要有头脑。老中青,现在要着重注意中。这里所说的中,就是现在四十岁多一点的干部。这些人至少有一二十年的工作经验,有些还有上十年的领导工作经验。发现一个好苗子,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每个台阶可以快一点,比如搞个年把子再上来。”[3]36
通过整顿领导班子的软、懒、散,坚决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起用老干部,并注重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文革”期间,邓小平的复出以及四届人大前后进一步担任党政军的要职,在人民群众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人民群众也期待着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的社会局面。邓小平在1975年全面整顿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密切关注群众生活。
1.紧紧依靠群众。邓小平在整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是有力量的,而且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认为,“我们要相信群众,拿中央文件跟群众直接见面,使中央精神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婆姨娃娃都知道,把广大群众同派性作斗争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3]9-10在整顿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教育群众,启发群众的觉悟,“只要把问题讲清楚,群众觉悟了,看清了那些坚持闹派性的人的真面目,就不会跟他们走了。”[3]14也就是主张采用教育的方式而不是残酷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群众中的派性问题,以达到团结群众的目的。在整顿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三月份的动员要很深入,包括对职工家属、铁路沿线农民,都要做到家喻户晓。”[3]7在反对派性的问题,邓小平就主张号召人民群众、动员群众起来共同反对。
2.密切关心群众生活。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动乱,铁路运输极为不畅,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也出现了粮荒,只能通过向其他省份调借粮食来渡过粮荒。“为了保证粮食供应,除国家核减征购计划数、减少粮食库存、动用战备粮外,浙江还向东北、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调借玉米、地瓜干渡过粮荒。”[4]113如此严重的粮荒,解放以来在浙江的历史上实属罕见,深深刺痛了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因此,在整顿的过程中,邓小平密切关心群众。他在1975年的《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的讲话中就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而且认为要通过做踏踏实实的许多工作来解决,并要求干部关心群众的生活、切切实实采取一些措施。并从大家议论最多的生活困难入手,如解决科技人员的房子问题、夫妻分居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工资收入问题、煤气炉子等问题。当然,邓小平深知在这样的时代,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也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动乱应该停止,应该让我们的人民大众过上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的日子了。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5]392
对于当时的国内形势,邓小平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问题成堆”,也就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整顿。整顿从什么地方切入,以及整顿应采取什么样的基本思路,这些问题都考验着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勇气。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有过“军队要整顿”的指示(可以为自己的整顿提供依据,减少整顿的阻力)以及其与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渊源,果断的开始以整顿军队作为扭转全国局势的切入点。“他提出的问题,不仅对整顿军队具有指导意义,实际上也指出了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6]74注重总结整顿过程中的经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推广,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如在铁路整顿过程中,依照徐州整顿的做法,发动群众,去解决陇海、津浦、京广北段运输不畅通的问题。并将铁路整顿的经验从群众、派性、领导班子、政策与规章制度方面概括为五点,“但对工交战线乃至其他领域的整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6]98
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极具历史特色,全面整顿明确且灵活的思想指导,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整顿原则。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虽现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与1975年的全面整顿有着各自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但都包含了历史的“倒逼”机制。诚然,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政治智慧与历史经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解说词[J].共产党员,1997(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商景才.当代中国的浙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张化.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