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数字出版:突破高校学报发展瓶颈的有效“武器”

2014-04-10 06:50杨怀玫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优先武器学报

杨怀玫 陈 静

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出版资源,用数字化方式展现科研成果的一种立体的、多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2011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达到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1%,占当年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1.46万亿的10%左右。在这种出版背景下,一些嗅觉敏感的高校学报已自觉地向数字出版靠拢,将传统出版物用数字化手段 (如通过技术服务平台、自办网站等)再现出版物内容,让更多的读者通过不同途径阅读和使用学术资源,享受经济、快捷、方便的阅读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学报中,其组稿、审稿、编校、发行等重要环节仍处于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没有完全利用数字化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纸质出版存在的实质性困难和问题[1]。高校学报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办刊特色,充分利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突破制约学报出版良性发展的瓶颈,解决在学报传统出版中遇到的各种实质问题,确保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平稳、有序地进行,促进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

一、优先数字出版概述

优先数字出版模式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它具有出版时间快,方式灵活,发行范围广等特点。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实现高校学报稿件即时数字出版,加快出版速度,切实提高高校学报文献出版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优先数字出版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出版新模式: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优先数字出版可尽快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及时确认首发权,尽早实现学术价值;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只需按篇下载便可有选择性地、经济地汲取并加以利用前沿科研信息,及时将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高校学报编辑部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发表速度、传播速度还是从发行范围来讲,优先数字出版都胜传统出版一筹,可谓出版模式的革命。它帮助期刊吸引高端读者、稳定优秀作者群,提升高校学报出版能力和水平,进而使其成为同类学报中的“长青树”和“佼佼者”。

二、高校学报良性发展的瓶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信息提供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高校学报虽“贵”为学术期刊,但是没能与时俱进,没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一)传播速度慢

高校学报不仅可为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而且为学术成果的转化带来机遇,其刊登内容的价值是无形的财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学术资源。目前,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求的知识和信息。俗语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千里马尚需发现它的伯乐,况且是具有科研学术价值的却待字闺中的高校学报?殊不知,学报出版后却因邮寄速度、编辑部人手不足等客观原因,致使刊物到达读者、作者手中时形成一定时滞,或者任刊物尘封在编辑部的资料室甚至某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垃圾”,实在是一种学术资源浪费。

(二)载体单一

高校学报因经费不足、印刷技术、载体单一等问题所限制,现多采用黑白、平面印刷方式。这种单一的印刷方式遵循快速、经济的原则,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且读者可“永久”拥有期刊。但是,现今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有一定变化,更习惯于接受光、声、色齐全的信息。高校学报受限于单一载体,使得很多人敬而远之。此外,自科类或艺术类的论文更需要多样化的载体,如通过图、文、声、像等方式,立体、生动地表现论文内容,其效果必定比纸质阅读的“无声、静止”的方式要好得多。

(三)受众范围小

学报纸质期刊出版后大部分样刊以赠阅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为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小部分则送交相关管理部门或赠与科研单位。许多需要技术和科研支持的经济实体、企业等,却与学报无缘“相见”及无缘“得助”,以致我国科研、生产供需脱离、不接轨的局面,无法真正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达到三者互相促进的效果。

(四)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在行内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国高校学报多是一个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部门。高校学报每年由各主办单位 (多为本校)下拨一定的办刊经费,但这笔经费并不多。有限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报的发展,造成主办单位因经费紧张叫屈、编辑人员因待遇不高而叫苦连天的局面。在外行人眼中,与通俗期刊相比,学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不值钱……高校学报虽然满载学术价值,但却因传播范围狭窄、发行速度缓慢、载体和出版形式单一等原因“默默无闻”而无人问津,其赢利问题根本无从谈起。出于上述多种原因,高校学报虽创造了不少社会效益,但却无法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成为高校的一个只会花钱的“经济包袱”。

三、优先数字出版:突破高校学报发展瓶颈的有效“武器”

如果说数字出版是助力高校学报发展的“东风”,那么优先数字出版则是突破高校学报发展瓶颈的“武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以其传播速度快、发行范围广、表现方式多样化、吸引力强等特点,一并解决了高校学报传统出版中遇到的各种实质问题。

(一)避免出版滞后,解决“一稿多投”

据统计,2009年度我国高校学报出版时滞最长可达757天,按学科统计的刊均最长时滞为1年零1.5个月,而现在国际上许多著名期刊的出版时滞几乎已经被消灭了[1]。同样,国内大部分高校学报都存在因出版时滞过长而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成果转化不及时等现象。高校学报的作者以本校教职工居多,基于我国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作者多要面临论文发表的问题。为有足够的条件去申评职称和满足课题结题的需要,这些作者因急于发表论文,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把稿件同时投往多家刊物。

优先数字出版,其“优先”是因为编辑部决定录用并定稿的论文,一般在2个工作日内经审读后都可以先于纸质出版期刊而在网上出版。中国知网推出的优先数字出版大大提高了出版时效,改变了纸质期刊整期出版的旧模式,它由编辑部在中国知网提供的平台上,自主编辑通过审稿的论文,经主编审定后随时进行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可以按篇出版,也可整期出版,该模式解决了当前学报普通面临的较为严重的时效性问题,同时,高校学报出版滞后带来的“并发症”——一稿多投问题也随之相应得到解决。

(二)提高影响力,稳定作者群

许多高校学报教师的优质论文因本校学报出版周期长,为争取学术成果的时效性和首创性,他们的优质稿纷纷“外流”到国内外出版周期相应较短的期刊,造成该校优秀稿件流失现象日趋严重。优先数字出版是将通过同行专家审阅的稿件经过编辑加工定稿,后与作者签署授权协议,即可直接将论文以数字出版的形式优先发表,使作者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即时得到认可[2]。高校学报通过审稿的论文经编校等一系列出版程序后,借助技术服务平台即可在网上优先出版,作者的首发权马上就能得到认可,作者对刊物的信心也大为增加,作者投稿的“回头率”得到提高,刊物的影响力也随之大大提高,从而形成稳定作者群的良好效应。

(三)加强竞争力,加大吸引力

高校学报应使广大科研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及时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加强我国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在国际的竞争能力[3]。高校学报的读者,基本属于高端读者群,学报通过优先数字出版,出版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出版方式更加灵活,加大了刊物吸引力,并加强行内竞争力。

(四)实现“两个效益”双赢

学报的经济效益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要从社会效益中获取。学报在提高影响力,加大吸引力,促进社会效益的同时必定也会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优先数字出版使高校学报刊登的论文不再限于文字,图表、图形、图象等媒体都可以用来撰写文章,大大增强了论文的表现能力和可理解性[4]。它不仅可降低部分印刷出版的成本,还可获取许多赢利的机会,如广告赢利、有偿下载、手机阅读、为科研单位或生产方提供科研信息,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

四、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的条件保障

(一)尽快转变陈旧观念

在实践中,一些学报依仗着高校这把大伞,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只图一时的安逸,没有意识到生存的危机。网络时代,如果高校学报不跟着数字出版走,就会被数字出版牵着走。跟着走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够自己掌握速度和方向,而被牵着走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与时代脱节的状态。正如下海一样,有些高校学报畏缩不前,视优先数字出版如洪水猛兽,认为其能力不及无法驾驭数字出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各高校学报的网络技术相差不多,可以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差异更大的只是对数字出版的认识。

优先数字出版这个市场,对各个高校学报而言,可谓人人平等。勇于抢占优先数字出版先机的学报,自然成为占领出版市场份额最多,最有出版市场影响力的人。现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转型的年代,数字出版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既然不容回避,我们不妨做数字出版的弄潮儿,抢先占领优先数字出版的先机。反过来说,如果迟迟不登上优先数字出版这列快车,仅仅是观望而停滞不前的学报终究会被淘汰。从另一个角度说,优先数字出版既会使一些高校学报焕发新生,也会使一些高校学报与许多读者、作者失之交臂,并最终被市场淘汰。

优先数字出版,并不是完全以数字出版取代纸质期刊出版,它只是助力、促进高校学报良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就如手机报、网络新闻的诞生,它们也曾对传统报纸产生过一定的冲击,但传统报纸凭借读者的阅读习惯、新闻、广告等优势,至今仍屹立于发行高度。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蔑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主观主义的口号,但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优先数字出版的不容回避性,我们才会直面优先数字出版所遭遇的困难。因此,高校学报应转变陈旧观念,借这一优先数字出版的契机,尽可能创造条件登上优先数字出版这列快车,促进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

(二)做好人力资源保障

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无论从审稿、编辑、发行,还是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均比纸质期刊出版要高得多[4]。在近年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版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求既掌握出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优先数字出版,首先要求编辑人员对出版流程非常熟悉,其次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现有的数字化要有所了解,最后要了解互联网的传播方式[5]。

优先数字出版,首先表现为一种“出版”,即要保证基本的出版质量标准,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的传播。优先数字出版是出版的一种模式,如果只是仅仅关注优先数字出版的“数字化”,而弱化“编辑”,注定不能在优先数字出版的路上走好、走远。正如海豚出版社俞晓群社长所说,“出版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在数字出版的大背景下更应该重视编辑工作。”[6]因此,在人力资源保障上,高校学报要对现有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加大对其网络版权知识的培训。此外,还要通过引入高科技人才以弥补现在出版专业人才现代技术的不足,实现新旧人才互补不足之处,共同进步。

此外,优先数字出版需要网络技术和网络版权知识的支撑,以保证高校学报的工作人员必须在竞争中保护自身权益、避免损失,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甚至损失。

(三)严格遵守程序规范

中国知网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中国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开启了中国高校学报数字出版的新纪元。不少高校学报在使用优先数字出版且已尝到其带来的“甜头”后,大有大干一场之势;还有的高校学报跃跃欲试,希望能借此“快车”提高刊物影响力与竞争力。在搭乘中国知网给我们带来的数字出版“快车”之余,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出版规则,依法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内容与印刷出版物要一致,严格规范优先数字出版程序;支持和执行数字出版相关标准,坚持规范执行数字出版授权制度[3]。此外,还要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严把论文内容、质量和编排规范关,不能急于求成、滥竽充数。

(四)做好后台技术保障

优先数字出版要求编辑从海量文献中发现内容、从专业文献中获取知识,需要专业的文献检索、知识挖掘、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技术[1]。优先数字出版还必须要以优良、稳定的采编发平台为保障,包括建立审稿专家库、作者库、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编辑办公系统等。优先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印刷刊物出版,必须快速、及时地审稿、编校,如仍使用以往的送审、印刷厂排版等方式,则恐怕无法配合优先数字出版的节奏。然而,许多高校学报由于稿源不足、作者群不稳定、审稿专家缺乏等原因,暂时无法满足优先数字出版的先决条件,可不必仓促上马,否则会虎头蛇尾。要保障其发展的条件,以确保其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优先数字出版,才能上得青云。

结 语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学报无论借助哪一种出版模式,其本质仍是学术的传播和交流,最需重视的仍是稿件内容的加工。目前,国内高校学报市场仍然呈现以印刷出版物为主、数字出版并存的现状,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已见端倪。优先数字出版如出版行业的“快车”,高校学报应改变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抢占优先数字出版先机,充分利用这一出版模式,解决各种实质问题,加强竞争能力和扩大影响力,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的学术品牌,早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年第11期,p21-22.

[2]单政、赵瑞芹.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简析[J].今传媒,2012年第5期,p93-94.

[3]张文飞、唐沛.三大出版数字产品赢利模式的构建 [EB/OL].http://www.xwcbj.gd.gov.cn/news/html/wxzl/szcb/article/1363657407390.html.2013-03-15

[4]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可解决传统期刊难题 [EB/OL].http://media.sohu.com/20101020/n276087212.shtml.2010-10-14

[5]佚名.数字出版产业急需复合型编辑人才 [EB/OL].http://www.01hr.com/tuijian/1201/13387.html.2012-08-02

[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字出版人才受青睐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2-07/30/c_123491290.htmus.2012-07-30

猜你喜欢
优先武器学报
致敬学报40年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