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及其设置艺术

2014-04-11 18:15顾叶斌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互动式课文文本

顾叶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对话活动要有序、热烈、高效地开展,离不开“问题”的牵引与支撑。传统教学中以“碎问”来牵引与支撑“碎答”,课堂显得松散而琐碎。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如何变?钱梦龙先生说:“要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的认识,避免串讲法肢解课文之弊。”这里所说的“线”,就是教师针对文本的特点提出的一个或一组中心问题,这样的问题,余映潮先生将其称之为“主问题”,即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围绕它展开的,“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的种种弊端,遏制教师过多的解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该怎样来设置主问题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得先来说说“主问题”的价值判定,即如何来评价一个“主问题”设计的优劣。

衡量一个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的核心标准,应该是看其能不能推动师生在课堂上围绕阅读的文本进行有序、热烈、高效的互动式活动。一堂语文课,从头到尾要是没有什么互动式的活动,整堂课采用灌输的方式,满堂讲,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肯定是不合适的;一堂语文课,从头到尾活动虽很热烈,但热烈的活动要是脱离了阅读的文本,这种活动就只能沦为无效的活动。“文本”和“活动”缺一不可,而且课堂中互动活动不能散,不能乱,得有序、热烈、高效地进行。

基于此,设计主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的牵引力。一个好的主问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文本上来,“逼”他们阅读文本,“逼”他们研究文本。特级教师宁红彬在教学《竞选州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给课文加上副标题吗?这一问的高妙之处在于能有效地牵动全体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必须读课文,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才能拟、添、改。像宁老师这样的提问设计有足够的“牵引力”。一个好的主问题,往往能将学生牵引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的语文知识上去。

设计主问题时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它的支撑力。一个主问题能否支撑起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进行互动式的活动,跟这个主问题有没有“嚼头”,是不是开放式的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具体的设计策略上,可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方面来寻找突破口,设计“嚼头”。同时要使这种“嚼头”在预设时有留白之处,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项链》一文,我们可以利用一组对立的概念来设计主问题——你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此问的“嚼头”就在于有争议,有些学生认为这是悲剧,因为这篇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小说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的艰辛后又出人意料地遭受一次精神的打击,使虚荣心遭到双重惩罚,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些学生则认为这是喜剧,因为丢失项链使玛蒂尔德受到十年辛苦,也成了改变她命运的新起点,从此她远离虚幻的追求,有了全新的人生态度,成了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这个主问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不管学生的观点是什么,只要他能在小说文本的阅读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即可。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在主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运用以下两种艺术:

1.缩写艺术

人教版高中教材有篇文言文《庄暴见孟子》,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的主问题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缩写艺术。在备课中,牢牢抓住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先将原文缩写为: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也,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必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然后设计三个问题:①解释重点词语;②口译这段浅易文言文;③与课文对读,比较两则文字说理效果有何不同。

这三个“一线串珠式”的连环问,步步为营,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主问题组”。第一问解决了文言文教学中的字词问题。避免了传统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费时、耗力、低效的一字一句串讲字词现象。第二问由字到句到篇,在最短时间内整体感知了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前面两问都是为第三问作铺垫的,第三问是核心问,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问借助缩写艺术,为学生的感悟创设了一种情境,提供了一组比较的对象,能让学生在缩文与原文的对读中,发现不同,并沿着这些不同,读一读,品一品,进行讨论交流,在围绕文本的互动式活动中,领悟孟子高明的说理艺术:先投其所好,迎合齐王心理;其次,布设钓饵,诱使齐王上钩;接着单刀直入,权衡利害得失;最后,水到渠成,揭示论说中心。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悟到的东西的掌握程度,绝非教师灌输结论可以比拟的。学生自己悟到的东西往往能内化为精髓,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他就能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文言文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缩写艺术来设计主问题,现代文教学设计时同样也可以运用缩写艺术。例如《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朱自清用了218个字描绘了月下的荷塘,我们把它缩写成这样一段文字:“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然后,通过互动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原文的表达效果。

2.改写艺术

人教版高中教材有篇孙犁写的小说《荷花淀》。通常情况下小说的教学会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传统的方式是抓住小说中的一些语句进行分析,属于局部式、肢解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时运用改写艺术,将原文中夫妻话别的那个部分改写为另外一种样式,从而将局部式、肢解式变为体悟式: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死鬼,饿坏了吧!天天忙得这么晚。”说着系上围裙走向厨房。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什么悄悄话要告诉我?”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撒娇道:“不嘛!待两天再走也不迟。”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说,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是游击组长,不带头怎么行呢?”

“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我可伺候不了!”

“等打完鬼子,我回来谢你。”

“到那时只怕你在部队当上了大官,早忘了我们娘俩了!”

“想哪里去了。在家你也可以识字、生产……”

“好、好、好,亲爱的,你就放心地去打鬼子吧!”

利用这段改写,我们可以设计三问:①改写后的水生嫂同原作中的水生嫂形象有何异同?②假如要把水生嫂塑造成泼辣、直爽型的人物,夫妻话别这一段应该怎么改写?③以上改写符合作者的创意图和主旨吗?小说描写人物的对话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第一问是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悟人物的性格。教师设计好的改写为学生的体悟式阅读提供了情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氛围中自我体会,自我感悟。然后通过课堂讨论与课堂交流,让他们的思维和智慧互相碰撞,互相启迪。第二问是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让学生模仿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第三问是核心问,让学生把阅读的感触、实践的感悟理论化,系统化,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现代文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改写艺术来设计主问题,诗词教学设计时同样也可以运用改写艺术。例如韩军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将原词下片中“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改成了“强虏”,然后设计主问:改成“强虏”好不好,为什么?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可以运用改写艺术,将其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然后设计主问题:“改了之后效果好不好,为什么?”当然如有需要,也可改一段文字,甚至是整篇文章,让学生在改文与原文的比较中感悟经典的魅力。

缩写与改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二度处理的重要手段,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创设比较点,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表达效果。这两种艺术在设计主问题时如能成功运用,必能推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有序、热烈、高效地开展。

参考资料: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

2.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互动式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