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染高于创作手法

2014-04-11 18:16李长青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棋王阿城棋艺

李长青

《棋王》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小说单元中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作家阿城《棋王》第四章。小说《棋王》,获1984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作家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文化寻根”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下乡列车上,从小家贫、痴迷下象棋的王一生与“我”邂逅,王一生因“棋呆”的种种经历传说,让“我”好奇。不久,王一生在“我”工作的农场里认识了棋坛世家后人倪斌,两人因下棋成为挚友。倪斌以家传宝物为承诺,为王一生争取了地区运动会棋赛的资格,但王一生拒绝参赛,却主动找到比赛获胜的几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一时吸引了众多高手欲欲跃试,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展开车轮大赛,引起轰动。比赛从上午比到傍晚,以王一生挫败其中八人与地区运动会冠军和局而告终。

小说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背景,通过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一写物质,一写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

课文所选《棋王》第四章,情节明晰,结构完整,又是整个小说的高潮,充分体现小说的主旨;王一生以一敌九,展现棋艺,集中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环境场面描写手法独到,语言具有口语化而不失典雅的特色,利于学生接受。但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对其文化性的理解则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阿城自称《棋王》为“半文化小说”,道出了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阿城小说多浸入作者所感知的中国文化,注重揭示民族文化心理和个性意识,营造文化氛围,使他的小说放在新时期乃至整个当代文学中均不失其独特性。

一、叙述笔调和表现手法体现传统创作文化

在一段时间里,不少人以为传统的叙述笔调和纯然的白描手法已不适于表现当代生活和当代心态,纷纷从西方现代文学中寻找借鉴,而阿城却在自己的创作中刻意追求地道的民族风格。质朴无华、简练的文风;散而不乱,似乎不讲究布局却决不枝蔓的结构;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的语言,完全得益于我国的传统文学。

在《棋王》的创作中,作者不追求所谓的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没有双线行文,没有奇特结构,作者采用了以时间为序,平铺直叙的传统文学形式,用纯然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叙事状物惜墨如金。却有完整的情节线索,照应情节的发展,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使作品始终保持一种与内容相一致的情感基调,以一种宁思、彻悟的心态,寓动于静,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二、作品的取材体现中国普世文化

写下棋体现精神追求,体现文化,渗透文化寻根。

象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但历史悠久,普及面也广,王侯将相在一方棋枰上演绎兴衰成败;文人雅士伴着清茶,“松下棋声鹤梦回”,“闲敲棋子落灯花”;山野村夫忙里偷闲,“窗中人静下棋声”,“煨芋炉头看下棋”。下棋、看棋,自古及今,都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

《棋王》是小说,其情节按说是很奇,但是奇而不假,正是因为取材贴近生活。王一生对下棋的看法是:“我迷象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待在棋里舒服。”这样的人不止他一个,我们身边可能就有。“后来常常是众人齐做一方,七嘴八舌与呆子对手。呆子也不忙,反倒促众人快走,因为师傅多了,常为一步棋如何走自家争吵起来。就这样,在一处呆子可以连杀上一天。”这种场景天天在中国大地上演,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我们常会看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用树枝画个棋盘,纸片写成棋子,众人放下活计,只为看棋、下棋。弈虽小道,可以喻大。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这种东西,也就是自己的精神。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王一生的爱棋、下棋正是这样的文化的真实体现,而他的母亲不允许,认为这并不能当饭吃,这也体现了中国的为人父母之道,也是文化体现之一。中国的父母多是望子成龙,希望儿女出人头地,在温饱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更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不务正业。然而母亲离世前,却用牙刷把为儿子磨了一副无字棋,把中国父母一切以子女为中心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来了,也为整个情节的发展作出铺垫。王一生一个人和几个人赛棋,进行连环大战,在胜利后,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潜台词:儿今天才明白,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是的,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是中国古今成事业者都需要有的这么一点精神。

王一生这点精神,驱使他“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我在心里就能下”,下棋是王一生的一种享受,享受拮据生活下思想的自由驰骋,体现中国社会的民风,是文化的直观反映。

三、王一生的棋道体现道家文化

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同样是阿城行文之道。

王一生技艺的得来是中国式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代表,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体现。象棋是他的追求,是他的精神:“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他有资质,“在他们学校那一年级里数理成绩总是前数名”;他爱好下棋,“每到一处,呆子必要挤地头看下棋。看上一盘,必要把输家挤开,与赢家杀一盘”;他还有追求,“后来听说呆子认为外省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长进,就托人找城里名手近战”,“呆子的棋,据说是越下越精了” 。后来师从“捡烂纸老头儿”,得了棋谱,如同张良在圯下得了兵法,不但让他的棋艺突飞猛进,更让他的棋有了根,有了思想——守柔处卑的道家思想。

王一生下棋就仅为下棋,既不“为生”,也不在乎参赛的名次,甚至也不在乎输赢,当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和了”。作者借对手老者之口,概括他的棋艺:“汇禅道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棋已是彰显文化的介质,胜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

四、结局体现中国式的“和”文化

小说的结局也是中国式的“和”,这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王一生以一敌九,车轮大战,从上午比到傍晚,挫败其中八人,当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就同意“和了”。 王一生仅为下棋,既不“为生”,也不在乎输赢。“和”从字面看是不分胜负,是打了个平手,但对于王一生来说,则是胜,但胜而不露,是中国式“和为贵”的儒家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的体现,是中国式和谐的追求。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王一生的平和、知足、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是接受了老庄哲学的影响。棋之于王一生,譬如蝴蝶之于庄周。超脱功利欲望,在对功利目标恬淡超脱的背后,必定是对某一“意念”的执着追求,说不清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区别还是结合,他所超脱的是世俗的功利欲望,所执着的则是个性化的精神“意念”。

五、场景描写体现中国式从众跟风

小说中场景描写更是侧重文化,作品平淡无华的白描明显是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练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特色。对中国式的从众心理的描写,让人觉得是出自鲁迅之手。

“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这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也是文学作品中集体场景的特色。

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尤其是在棋局对弈的过程中,紧张热闹的场面描写,表现王一生的精湛棋艺,周围人的不同的反应,形象地展现了王一生的棋艺所有的影响。

王一生的理想性不是来自现实政治信条和学校正统教育,而是来自象棋和包含在象棋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和人生观念,对文学来说,构成了“寻根”的根据。故王一生是寻根文学的理想形象。当然,正如王蒙指出的那样:“王一生的信条里确也存在着消极的东西”,即“中国知识分子渊源久远的这一套乱世的自解本领”。

阿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道家文化思想,依托“下棋”这一司空见惯的娱乐形式,将“道理”隐没于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这正是《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

王蒙《且说〈棋王〉》,《文艺报》1984年第10期。

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

——〔明〕钟惺《〈诗归〉序》

猜你喜欢
棋王阿城棋艺
必不输之法
我和爸爸拼棋艺
超级棋王
戏子多秋
剩饭
《棋王》:迷狂时代的英雄情怀
一厘米的秘密
2008年《棋艺》主要文章索引
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