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专题会场创新设计 创新人才 媒体传播

2014-04-11 11:45蒋向利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知识产权设计

◎ 本刊记者 蒋向利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 张景安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李志民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晓忻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胡恒芳

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刘延淮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何海燕

三诺集团董事长、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刘志雄

中关村软件园云科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吴井军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任 王立社

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第二分会场主题为“创新设计、创新人才、媒体传播”,由科技部人才中心和深圳工业设计协会承办。来自政府、企业、高校、媒体、社会组织的代表围绕如何进行创新设计、如何培育创新人才、如何开展媒体传播等话题展开探讨。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胡恒芳,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淮,国家科技部原秘书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何海燕,三诺集团董事长、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刘志雄,中关村软件园云科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吴井军,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任王立社等9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

媒体在协同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秘书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 张景安

媒体在我国实施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纵观世界各国的媒体都是为本国的尊严和利益服务的。在我国,新闻媒体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大局服务,为经济科技发展服务。它不但能够为经济界科技界提供信息、传播新信息,传播先进理念,传播国家政策法规,传播市场游戏规则。而且能够为经济科技发展提供趋向预测,营造社会氛围,在经济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媒介作用。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也是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心。作为信息载体,新闻传媒有关经济科技以及企业发展的报道,是我国经济科技及相关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和传递内部信息的重要工具。媒体在经济科技发展中所创造的舆论环境、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无法仅仅用经济数字衡量的。

通过3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在经济及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国外大多对我们发展现状不了解,有的印象还是红高粱电影里看到的和我们困难时期的一去不会复返的描述。国外有的主流媒体对我们中国甚至处于偏见和歪曲事实阶段。我国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却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不匹配。我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但是一到国际舆论上,对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描述就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大出入。

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这几年发展的非常快,尤其深圳,其发明专利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而深圳的华为公司在发明专利上更是在世界上排在最前面,创新指数名列前茅。但是相当一些外国媒体一直认为中国的产品都是山寨货。实际上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早期学习引进阶段用的基本过期专利,符合国际规则。上世纪90年代我们注重创新,就制定专利战略。尊重知识产权等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

我国从2000年开始,尤其是2006创新大会以后,从向西方国家学习的阶段转入了全面创新阶段,现在更是由中国制造到向中国创造提升、由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提升、由中国数量向中国质量提升。我们不仅注重质量注重物质文明,更注重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

目前我国现已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发明专利已经在世界上排在第三位。我们已是全世界创新发展最快的地方,大量企业瞄准世界前沿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这样的创新速度,外国还说是山寨。这与我国媒体在对外舆论宣传报道的存在的缺失不无关系,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我国媒体要培育人才和团队,选准宣传的视角,找准报道的方法,加大宣传的力度,实事求是地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情况宣传报道出去,让全球媒体和全世界人民都了解中国的创新发展状况,让中国的创新文化创新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也把世界各地的有效信息反馈回来,为国内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推进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步伐,取得更大辉煌。

此外,媒体对国家科技经济政策及指示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清楚,如不是首先吃透精神就可能对外界形成误导,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国内舆论有一阵就有一些模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里提到的“以企业为主体”并不是将产学研中其他协同创新元素如高校、科研院所等边缘化,而是高校研究机构任务更重要。由企业牵头,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各界资源,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因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市场贴合的更为紧密,知道市场中最需要什么。所以,媒体在这方面的宣传报道上也应加大力度,给予外界正确的导向。宣传正能量。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李志民

大学的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大学的科研仅仅起步于30年前,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大学没有科研任务。社会上对大学要不要做科研进行了一场思想大讨论,结论是高等学校既是教学中心,也是科研中心。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高校直接从事科研的人约有86万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校设有171家,国家工程院中心在高校设有142家。若按全口径统计,高校的科研经费在2013年占全国科研投入超过7%,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55.7%,主要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部门的竞争性经费申请获得。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重视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过30多年的积累,截至目前,我国高校拥有的有效专利16万件。高等学校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32年来,高校为国家培养博士生55.4万人,培养硕士485万人。

高校多年来在学科设置、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努力依然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有多种形式,并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希望通过高校、通过科研,让科技成果首先要转化到课堂上去,高校教授的研究成果要第一时间写进教材,教给学生,普及知识。

科技成果转化还包括生产专利的实施。我国有许多高等学校创办企业,有些经营得不错,这有助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要很好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几个障碍要解决。高校教授要转变观念,要知道科研成果是要满足人们认知的愿望,帮助人们解决生产实际遇到的问题,为知识、生产、经济服务,还要认识到,科技成果也有时效性,该转化的时候就应该尽快转化;政府要完善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层面的管理,各种政策协调配套,不要把无形资产当成有形资产管理、把资金当成资本管理;政府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科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企业中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在高校层面,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不同的机构,有的学校叫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有的叫知识产权办公室、有的叫院地企业合作办公室、有的叫技术转移中心,等等,形式多样,取得的成效也不小,但与预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创新与社会管理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晓忻

我国中小维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缺信息、缺信用。如何解决好这“两缺”是长期困扰多家的难题。

事实上每家中小企业其实都有信用,只是信用的高低不能有效查询。利用大数据可以对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经营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让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成长发展情况通过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来,让不可查询的信用变得可计算、可度量。

通过大数据建立企业信用、改变中国质押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方式,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抵质押不足的现状。大数据信用融资改变了明清以来通过抵质押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方式,从结构上丰富了我国金融体系。以金电联行为例,七年的金融实践已累计为中小企业授信超过40亿人民币,并且在大数据支撑下没有发生任何不良情况。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因为金融机构不肯支持优质的中小企业,而是贷后监管的难题所致。相比传统监控手段,大数据的监管手段完全由计算机通过数学模型的算法实现,不但能保证结果的真实性,避免人为判断对结果的干扰,而且计算机能力保金融监控工作的高速度、多现性和实时性,大大提升了金融监管的效率,省去了大量人工带来的高昂费用,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的预测能力能够使金融风险被提前发现和被提前抑制,从而大大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大数据的金融风险管理,通过实时对企业还款能力甚至还款意愿进行追踪、监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大数据不仅对大型金融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金融风险管理,而且对于小贷机构、P2P、保理等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也能够带来非常有效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技术提出的“客观信用”体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大数据信用的建设除了能够带来金融体系的巨大创新,还能充分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使各级政府能够建立客观的信用体系,实现精确的社会治理。如金电联行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企业优选、企业体检以及区域认知等服务,帮助政府从整体到布局、由内而外地增强对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的认知度,使政府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宏观发展情况有一个全新的定量认识,为经济发展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金电联行作为大数据金融的领军企业,一直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发展,与多家机构和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如与清华大学联合构建高校实训基地、在上海金融研究所建设科研基地等。

传播产学研创新 助推第一生产力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胡恒芳

大众传播与产学研合作是一种互动、互促的社会发展现象。产学研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资源流动聚集的历史现象,从技术层面到资源层面,再向制度层面和生态层面的创新递进。在市场化大旗的引导下,深圳之所以由一片没有科技资源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各类技术成果和人才资金聚集的洼地,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知名的科技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离不开产学研合作的功劳。

以产学研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实践,成就了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也成就了深圳这座城市。产业能力、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现在一提及深圳,就会说到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这些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结果。

深圳这个城市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确定的其他经济特区不一样,与珠三角、长三角周边临近的城市也不一样,与国际上相类似城市也不完全一样。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成长路径,城市化、国家化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是与高科技得到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的。正是以产学研创新为核心的特质,让深圳的产业由“三来一补”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由低水平的加工业向高精尖的战略新兴产业转型,由“世界工厂”的低环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环转型,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形态优化、产业后劲强大领头羊。

媒体对产学研创新的报道传播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深圳报业集团一直重视产学研报道,在创新传播方面形成了两大特色。一是由自发性转为自觉性,不把科技报道当作工作任务,而是上升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每每在深圳自主创新的关键时刻,深圳报业集团总会有关于这方面创新的专题和重点报道,如早期的《深圳特区报》非常关注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发展,以及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如何落地到深圳,开启了产学研创新在深圳发展的一个宣传的前奏。随后,深圳报业集团又关注高新技术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以及第一届高交会的举办,拉开了宣传产学研创新发展的序幕。再后来,深圳报业集团进一步关注深圳市委市政府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主导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深圳媒体对产学研创新的宣传报道开始渐入佳境。近年来深圳特区报对于深圳科技现象的报道,促进了产业界、资本界、政府等各方面的关注,丰富和推动了产学研创新。如2014年,深圳特区报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质量成就未来”的专栏,对产学研创新发展形成进一步推动作用。

知识产权助力企业技术创新

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刘延淮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开始直面经济全球化挑战。此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国际市场锐减,竞争更加惨烈。在经济危机中倒闭的中国企业,大多缺乏创新精神。

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是国内企业抵抗危机的有利武器,拥有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能够让我国企业在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衰退中站稳脚跟,甚至逆势崛起。

目前我们的企业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差,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靠仿制、贴牌、拷贝等低成本生产获得最初的发展,中国几乎成为世界加工厂;二是研发能力差,多数领域研发能力比较弱,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有很多是外国的;三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当知识产权经济大潮到来之际,由于不了解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不少中小企业纷纷遭遇侵权诉讼,吃尽苦头。

全球竞争的焦点是抢占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制高点。谁站在了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知识产权服务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李克强总理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谈到,知识产权是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打造更好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法治、市场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千千万万创新者以创造成果造福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实施好知识产权服务,要注重四个要点。第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造。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打击侵权行为,将恶意侵权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软件正版化。第二,促进专利、版权、商标、植物新品种等的创造和运用,向社会免费或低成本提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活跃市场交易,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三,建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第四,运用财政资金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服务,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重点支持。

相对国外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知识产权制度,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信息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服务机构少,企业对专利信息有效利用的途径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引导。《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专利信息的传播、利用与服务发展等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构建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开发适合我国检索方式与习惯的通用检索系统,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信息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我国的很多企业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每年都向国外缴纳巨额的专利费。怎样减少这个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很好地利用专利信息。目前世界上90%的新技术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上找到,有效的利用信息可以节省60%的研究时间和40%研究风险。我国现在知识产权信息方面的检索技术还非常落后,目前官方提供的知识产权信息许多都没有进行深度加工,漏检率很高。很多国内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准确的专业化检索,不得不使用国际连锁检索系统,为此我国企业每年耗资几十亿人民币。因此我们要建设重点行业专题专利数据库,努力打造面向企业的基于产业链整合和业态创新的一站式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尝试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基金、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孵化基地等,提升对企业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构筑军民融合新型战略体系推进军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何海燕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所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强兵相统一。

近年来我国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了军产学研合作,全面深入地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像总参、总政以及和高校、企业都开展了一些深入的合作。在金融和产业建设中,国家分4批批准了24个国家级基地,开启了军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之路。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涉及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产学研的发展路子,就需要构筑新型的战略体系。

从构筑军民融合新型战略体系的具体步骤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理念层、实践战略层和支撑保障层。目标理念层主要强调以强军为先导,以富国为基础;实践战略层主要是从军民融合发展的前端、中端、后端进行具体分析和项目建设;支撑保障层主要从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信息共享服务上进行布局和实施。

构筑军民融合新型战略体系,推进军民融合和军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大力推进资产的证券化,对军工企业上市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动军工企业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要统筹军产学研各方在创新需求、创新资源、创新活力三大要素,将其统一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建立产学研合作对话机制,继续做好核心能力建设和重大专项支持来推动军民科技资源的共享,实现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要提升创新能力,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总体体系中,通过不断降低行业壁垒、统一军民用品生产制造标准,促进国防专利成果转换,实现军产学研深度合作。

二是要构建服务平台来拓展军民技术转移功能,大部分的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是需要通过二次开发才能够最终应用的,而服务平台就可以为二次开发提供军民开展合作的渠道,克服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一些障碍。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开放的姿态加大拓展海外市场业务,实现国内国外市场的公同发展。

三是要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军民融合来加强军产学研各界各领域的人才互动,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的人才培训体系。民族的振兴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才能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工作,更好地造福百姓,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和军产学研合作的相应法规体系建设,从规划层、政策层和制度层等方面不断完善产权类制度、科研类制度、市场竞争类制度和标准制度。

知识网络时代下的工业设计创新

三诺集团董事长、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刘志雄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互联网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步入知识网络时代。知识网络时代以“创新设计”为特征之一。“创新设计”将引领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绿色、智能、个性化、可分享的可持续发展文明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原创作品的工业设计创新,则是一个国家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手段和核心竞争力。中国需要将提升创新设计能力作为促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

知识网络时代的工业设计创新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主体的改变:以往的创新设计是从“给人们设计”,到“为人们设计”,到“和人们设计”,而知识网络时代的工业设计创新则转变为“由人们设计”,鼓励草根创新、大众创新。二是设计理念的改变:知识网络时代的工业设计创新以人为本,注重用户应用体验,从设计产品向设计生态系统转变,使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有了新途经。三是设计方式的改变:知识网络时代的工业设计创新突破了行业界限、设计方法界限、思维界限,走设计与技术、软件与硬件、传统与互联网三者有机结合的智能设计之路。

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中,珠三角的一些从事制造业的企业遭受重创。这些企业自己没有原创设计,也没有品牌,因此纷纷倒闭。相反,那些具有原创研发能力、有品牌的企业却可以灵活应对。知识网络时代下,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在逐渐放弃加工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设计产业,继续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如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均设立了国家元首工业顾问、全国性工业设计委员会、工业设计国家奖和政府工业设计等专职部门,不断提升其创新设计能力,推进产业经济创新发展。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工业设计,政府每年投资10亿人民币来扶持工业设计发展,扶持政策是举世空前的。三星社长李健熙甚至说:“谁是21世纪最后的胜利者?设计是惟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日本统计数据表明,每增加1000亿日元销售额,工业设计作用占据51%,而技术改造作用仅占12%,这造就了索尼、丰田、松下等全球品牌。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调查,在工业设计方面每投入1美元,其销售收入就可获得2500美元的回报。工业设计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关键,因此我国一定要注重强化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创新驱动,搭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孵化和储备人才以及设计资源,以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把设计、技术、制造、市场四个方面进行融合,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产业链条,推动中国工业设计持续创新发展。

产教高度融合 校企协同创新

中关村软件园云科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吴井军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我国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在一段时期内日益突出。离开职业教育,要迎接这些挑战是难以想象的。自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共培养了80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这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是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内龙头软件园,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展示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为了发挥中关村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以及IT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经验年与技术能力,服务企业与高校,中关村软件园于2014年正式成立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中心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下,积极推进筹备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整合300家高新企业和300家应用型院校,发挥中关村软件园企业集群优势、人才聚集优势、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高端优势、IT技术前沿专业设置等优势,帮助转型中的高校做好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创新工作,协助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人才共育机制,通过搭建校企协同创新与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与企业全面对接,为IT等行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中关村软件园云科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搭建的校企协同创新和人才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校企充分的协同,其实质是通过产教高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包括师资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就业资源共享等。师资资源共享主要是指企业实践型师资、院校研究型师资和国际高端师资进行有机互动;课程资源共享主要是发挥中关村软件园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前沿专业优势资源;教学资源共享指的是中关村软件园集合园区众多IT企业资源,建设有领先的IT实习实训基地,可供各院校师生使用;就业资源共享是指中心可以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校与企业实现校企专业共建、技能培养嵌入学校教学。

随着中关村软件园校企协同平台的构建,将实现IT类产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创新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全面提高IT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改善人才供给现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引进国外智力 推进产学研人才国际化发展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任 王立社

引进国外智力是我们国际经济建设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派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管理人员赴国外培训和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座,提升我国高校外事干部的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搭建中外高校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整体工作。

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组织人才驻海外培训方面组建有六支队伍,一是党员干部和公务员,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三是企业精英管理人员,四是高技能人员,五是社会实用性人员,六是社会服务管理人员。

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主要开展的项目有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项目、双边人才培养项目、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项目等。

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是由财政部支持、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组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负责具体承办的全额资助项目,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及参团校领导的肯定与认可。该项目培训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地区“211工程”建设的地方高校和实行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校的校领导。自2003年项目启动以来,以三年为一阶段、每年派出5个培训团组的进度,已连续实施了10年,组织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地区“211工程”建设的地方高校和实行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校的校领导,已累计培训200多所高校的领导1000余人。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及《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要求,秉承“抓重点、抓管理、抓成果”的原则,基金会2012年在外专局的领导下,加强完善了基地在管理模式,项目运作以及成果收集方面的工作。

金融、保险、证券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外国专家局开展国际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的项目,旨在加快金融企业经营观念转变和经营机制转换,促进业务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高和经营效率提升,增强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点人才培养工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根据《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精神要求,通过组织国内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出国培训、境内国际化培训、中长期海外培训、国际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辟国际高层次合作渠道,努力推动金融、保险、证券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通过组织境外短期和中长期培训、举办国际会议或论坛、引进国(境)外高端紧缺专家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等专业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了全方位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物流人才培育机制。

2011年6月,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组织高校领导赴瑞士进行培训。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与瑞士圣加仑马利克管理中心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通过开展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国内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其领导水平,促进了中瑞乃至中欧高层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实践能力突出、通晓国际惯例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联合英国诺顿罗氏集团开展了诺顿顶岗培训项目。此项目为面向中国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根据需求制定顶岗实习方案。参训人员被安排到英国诺顿罗氏集团进行顶岗实习,接触国际金融法律事务,熟悉金融领域国际惯例,建立了中外金融机构及人才交流合作网络。

猜你喜欢
产学研知识产权设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