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通气,晚撤机-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机械通气问题

2014-04-13 02:41陆宇翔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2期
关键词:呼吸肌呼吸机颅脑

陆宇翔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云南文山 663000)

早通气,晚撤机-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机械通气问题

陆宇翔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云南文山 663000)

目的探讨早通气,晚撤机-重型颅脑损伤存在的机械通气问题。方法本次选取80例早通气、晚撤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治疗(对照组,n=40)与针对撤机问题针对性治疗(观察组,n=4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撤机时间为(7.9±2.3)d,明显少于对照组(17.5±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早期重视营养支持,加强呼吸道管理,重视呼吸肌锻炼,可使撤机的成功率提高,使患者痛苦减轻,保障康复效果,对改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早通气;晚撤机;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问题

机械通气为有效辅助呼吸或人工替代手段,在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和呼吸停止的患者抢救中意义重大。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常有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伴发,需采用呼吸机治疗,但机械通气>1周,易增加撤机难度[1]。为使撤机成功率提高,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针对早通气、晚撤机存在的机械通气问题制定有效对策,现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42例,女38例,年龄21-70岁,平均(40.2±2.7)岁。硬膜下血肿40例,脑内血肿21例,脑干损伤19例,部分合并多种损伤。均需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在入院时呈昏迷状态,GCS3-8分。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选取病例应用常规方案,观察组针对早通气、晚撤机问题行综合干预。具体表现在:(1)病情观察护理:严密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学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胸廓活动度等指标;同时在通气前及通气后10min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患者代谢及呼吸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及模型,确保机械通气合适有效。(2)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管理,协助翻身拍背,2h/次,定时吸痰。选择合适吸痰管,正确掌握吸痰方法,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完善气道湿化,各项操作均重视无菌性,以防交叉感染,加强口腔护理,2 次/d,以使细菌数减少,避免细菌下行,诱导感染发生。(3)营养支持:重视营养支持的开展,为确保撤机成功的条件。患者病发重型颅脑损伤后,有程度不等的营养不良伴发,故需对营养状况全面评估,行足够的营养支持。采用肠内结合肠外的方式行营养补充,肠内营养取瑞素、能全力应用,肠外营养取脂肪乳、氨基酸同时输入,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4)呼吸肌锻炼: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能等待患者病情发展到呼吸、循环功能都衰竭时才应用呼吸机干预,要尽早用呼吸机;这类患者通常合并呼吸系统方面的严重问题(肺部感染、肺挫伤、神经原性肺水肿等等),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1.3 指标观察

(1)撤机失败:自主呼吸,无法有效维持24h,患者有呼吸窘迫,心率>120次/min,呼吸>30-35 次/min,脉博血氧饱和度<90%,动脉血气分析、出汗、躁动提示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2)撤机成功:机械通气停机后,有呼吸窘迫出现,患者呼吸、心率正常,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无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撤机时间为(7.9±2.3)d,明显少于对照组(17.5±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常有程度不等的脑组织缺氧,而脑低灌注压、低氧血症是对脑损伤预防造成影响的订发原因,使血氧浓度提高,维持脑的灌注压,保证脑的供氧,是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关键。即往重型颅脑扣伤,常与呼吸衰竭合并发生,需行机械通气,有学者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有呼吸衰竭出现时,在早期行机械通气,以改善预后[2-3]。

表1 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

研究显示,治疗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aCO2、SaO2较正常值低,与相关报道一致。早期机械通气可使重型颅脑损伤SaO2、低氧血症明显改善,对PaCO2精确调节,促使患者预后的改善,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致死亡率降低,早期机械通气通过使潮气量增加,使脑脊液pH值升高,诱导脑血管收缩,达到颅内压降低的目的[4-5]。因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受伤部位反应性升高明显,通气过度,脑血流下降,易引发脑缺血,因机械通气过程中,对水电解质、PaO2等指标密切监测,依据血气结果对呼吸机各参数调整,以防脑血管较长时间收缩引发脑缺氧。分析呼吸机依赖定义,为患者在长时间机械通气后,对被动辅助呼吸已习惯,相对依赖呼吸机,呼吸机脱离后,呼吸无法自行调节,对脱机过程造成干扰,并延长撤机时间[6]。机械通气应用过长时间,除影响患者恢复,还使住院时间延长,大量医疗资源浪费,对撤机时间进行合理掌握,是顺利、安全脱机的关键。通常在上午撤机,患者睡眠良好,脱机前,需将气管内的分泌物尽量吸尽,取低半卧位,高流量吸氧[7-8]。重视营养支持,使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因高碳水化合物会使二氧化碳产生增加,使呼吸负荷加重。患者重型颅脑损伤后,因长时间机械通气,易诱导呼吸肌功能不全,有呼吸机依赖产生。加强呼吸肌锻炼,可使呼吸肌耐力和肌力增加,运动能力提高,并对呼吸肌疲劳加以预防,发挥增加体力、改善功能作用。故加强呼吸肌锻炼,意义重大。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再加上充分的营养支持以及必要呼吸肌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效果,缩短撤机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进而确保患者生命健康。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撤机时间为(7.9±2.3)d,明显少于对照组(17.5±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验证了以上结论。

综上,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早期严密观察病情,重视营养支持,加强呼吸道管理,重视呼吸肌锻炼,可使撤机的成功率提高,使患者痛苦减轻,保障康复效果,对改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王渊,唐安华,肖振鹏,等.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脑损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0):64-65.

[2]Niel-Weise BS , Snoeren RL , Van Den Broek PJ . Policies for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 J ] .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 2007 , 28 ( 5 ) : 531-536 .

[3]Dragoumanis C K,Vretzakis G L,Papaioannou V E,et al.Investigating thefailuretoaspiratesubglotticsecretionswiththeevac endotracheal tube[J].Analg,2007,105(4):1083-1085.

[4]叶志其,游丽,黄建斌,等.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液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9):58-60.

[5]陈汉民,廖圣芳,余锦刚.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2):98-100.

[6]Parizel PM,Van Goethem JW,Ozsarlak O,et al.New development in the neuroradiological diagnosi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J].Eur Radiol,2005,15(3):569-581.

[7]黎放红,卢海涛.10例长期依赖呼吸机脱机患者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杂志,2006,1(1):73-74.

[8]吴月清,曹洁,郑立文,等.无创机械通气对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价值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 (8):674-677.

猜你喜欢
呼吸肌呼吸机颅脑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