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质对六淫致病的影响*

2014-04-15 13:08肖勇张红梅指导刘英锋
江西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方证暑热外邪

★ 肖勇 张红梅 指导:刘英锋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1 关于六淫概念及六淫致病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6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若成为致病邪气,则称为“六淫”。一般来说,六淫侵袭人体,常会引起相应的病变,如暑邪犯人,常会引起高热、口渴喜冷饮、心烦、面赤、尿黄短赤、脉洪大等暑热性质的病变。然而,同样是湿邪侵犯人体,为什么有人不易患病,有人容易患湿热病证,有人却易患寒湿病证呢?笔者认为,六淫作为外来邪气,其侵犯人体是一种诱发因素,即外因,而非直接的致病因素,只有当机体某一脏腑经络自身结构与功能失调及其所藏的气、血、精、津液不足的时候,才会招致相应的外邪的侵袭,而外邪的入侵,又进一步加重了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与失调。《内经》提出了“内外合邪”的发病观,如《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说外邪合并内伤而侵人发病,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然必内有所伤,然后外邪得以入之。”由此可知,正是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性,个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强弱也存在差异,其对入侵的外来邪气具有选择性和倾向性,“同气相求”,内外相干,才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正如章楠在《医门棒喝·人体阴阳体用论》中所说:“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

2 关于体质概念及体质分型

关于中医体质的概念,参考相关文献,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2个观点:王琦[1]认为,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涉及个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匡调元[2]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将会决定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具有易感性,甚至会决定个体的病变类型,同时,这种特殊性不仅是决定其病因病性、病位与传变趋势的重要因素,而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关系密切。

中医体质研究者通过对体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关体质分型的方法,如王琦[3]将个体体质分为9种: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匡调元[2]分为6种: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颇质;孙广仁[4]则直接分为3种: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

3 体质因素对六淫致病的影响

笔者试以孙广仁的3分法为代表,以六淫侵犯太阳经脉的表证为例,从临床表现,病机、治法、方药、方证分析等五个方面,阐释体质因素对六淫致病的影响。

3.1 偏阳体质 偏阳体质的人,通常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生命特征。这种体质的人一般形体适中或偏瘦,面色略红;食量较大,消化吸收能力旺盛,大便易干燥,小便偏黄;平素畏热喜冷,动则易汗出;性格外向好动,急躁易怒,性欲较旺盛;唇舌偏红,脉多滑数。

具有偏阳体质的人,对风、暑、热、火等阳热性质的外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这四种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多表现为热证、实证、表证,且极易化燥伤阴,导致外邪入里,化生他经病变。

3.1.1 风热袭表 (1)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口微渴,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欠润,脉浮数。

(2)病机:风热犯卫,肺气失宣。

(3)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4)方药: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芦根)。

(5)方证分析:偏阳体质之人,素体阳热过剩,对属阳热性质的风热之邪具有易感性和选择性,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外应于卫,内应于肺,内外相应,故使肺卫受病。风热袭表,卫阳郁闭,正邪相争则发热恶寒并见,病邪属热则微恶风;肺气失宣,上逆为咳;风热上壅咽喉则咽痛;邪热初伤津液则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欠润,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之佐证。本证治以辛凉解表,宣肺邪热,方用银翘散,则病可愈。

由于个体体质差异,风热之邪侵犯人体,机体病变类型与疾病转归也不尽相同。除银翘散证以外,若风热上受,侵犯肺经苗窍,以咳嗽、咽痛为主症,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则治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选桑菊饮;若风热化燥,肺经受灼,临床见到身热不甚,咽干鼻燥,干咳无痰,脉浮数,则治当清宣润肺止咳,方用桑杏汤;若风热化火,上犯清窍,症见发热,清窍干燥,牙龈肿痛,腮腺肿痛,脉浮数,则应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用翘薄汤(薄荷、连翘、黑栀皮、桔梗、绿豆皮、生甘草)。

3.1.2 暑热袭表 (1)临床表现:身热,口渴不甚,头目昏胀,舌淡红,苔薄白。

(2)病机:暑热初犯肺经,津伤未甚。

(3)治法:祛暑清热。

(4)方药:清络饮(鲜银花,鲜荷叶,鲜扁豆花,鲜竹叶,丝瓜络,西瓜翠衣)。

(5)方证分析: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暑热袭表,传变迅速,一般不停留在卫分,而直犯气分;加之阳性体质之人,体内偏盛的阳热与外来的暑热相干,两阳相加,内外相合,从阳化热,故极易罹患暑病。暑热初袭,邪浅病轻,故身热,口渴不甚;暑热上扰清窍,则头目昏胀;舌淡红,苔薄白,亦为邪浅病轻之象。治则不必重剂,只宜辛凉芳香轻药,故方用清络饮,以达祛暑清热之目的。若暑热伤津耗气,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懒言,脉虚数等,则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若暑热夹湿,复感于寒,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胸闷,苔白腻,脉浮数等,方用新加香薷饮;暑热夹湿,若湿重热轻,方用三仁汤,若热重湿轻,方选白虎加苍术汤。

3.2 偏阴体质 偏阴体质之人,通常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生命特征。这种体质的人一般形体偏胖,但外强中干,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唇舌偏淡,脉多迟缓;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素畏寒喜热,体温偏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精力偏弱,动作迟缓,性欲不强。

具有偏阴体质的人,对寒、湿等阴寒性质的外邪具有较强的易罹性和选择性;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故寒、湿之邪常与风邪相兼侵袭人体。风、寒、湿侵犯太阳经脉,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且表证极易传里,化生他经病变;有时寒、湿之邪容易直中内脏,杂病丛生。

3.2.1 风寒袭表 (1)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病机:风寒束表,卫郁营滞,肺气失宣。

(3)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4)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5)方证分析:偏阴体质之人,素体产热不足,寒从中生,同气相求,这种体质之人,极易招致寒性邪气的侵入;加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体外风寒之邪与阴寒体质相合,内外相引,易从太阳经脉本气而成寒化,故现恶寒、舌苔薄白、脉紧等寒象。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则见发热,腠理闭塞则恶寒,经脉不通则头身疼痛;肺主皮毛,寒邪外束于表,肺失宣降,则上逆为喘。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选麻黄汤。

若是偏阳体质之人,同样是感受风寒邪气,则风寒极易从阳化热,而表现为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的太阳表虚证,此时只需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2.2 风湿袭表 (1)临床表现:肩背、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2)病机: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

(3)治法:祛风胜湿止痛。

(4)方药: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川芎,炙甘草)。

(5)方证分析:素体偏阴体质之人,体内易生阴寒,加之体外风湿入侵,内外风湿相合,则生病变。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而致头痛身重,或肩背、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更是风湿客表之见证。故以祛风胜湿为法,方选羌活胜湿汤。

3.2.3 风寒湿袭表 (1)临床表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伴见恶寒发热,汗出,脉浮虚而涩。

(2)病机:风寒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营卫不和,经气不利。

(3)治法: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4)方药: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炙甘草)。

(5)方证分析:偏阴体质之人,素体多虚,阴寒内生,“同气相求”,其对风寒湿等阴性邪气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风寒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而致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寒性凝滞,则脉涩;素体偏虚,加之外邪侵袭,引起营卫失调,故可伴见恶寒发热、脉浮虚无力。治以祛风散寒,胜湿止痛,方用桂枝附子汤。

3.3 阴阳平和体质 《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和体质是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的人一般身体壮实,胖瘦适中;面色明润含蓄;食量较佳,二便通调;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反应灵敏,性格开朗随和。

具有阴阳平和体质的人,对六淫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和耐受性,因此不易患病,即使患病,多为轻症,且容易治疗,康复较快;并且,通过自身调节,通常能不药而愈。正如《素问·刺法论(遗篇)》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温疫论》也指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但是,如果后天调养失宜,如起居无常,食饮无节,思虑过度,暴力外伤等,长期以往,则会改变阴阳平和体质,或转变为偏阳体质,或转变为偏阴体质。

4 结论

综上所述,人体发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六淫作为外感邪气,实际上充当了一种诱发因素,即外因;而体质因素是内因,不同体质对六种致病邪气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和易感性,甚至在病变类型和疾病转归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因此,体质因素对六淫致病具有深远的影响,临床上诊治疾病,应该将体质因素考虑在内,方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1]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2]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7.

猜你喜欢
方证暑热外邪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四逆散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暑热之害重在于防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冰爽夏日派对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方证现代研究中的有关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