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途径探究
——以四川三州为例

2014-04-16 17:08王煜洲
交通企业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三州本土化四川省

□王煜洲

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途径探究
——以四川三州为例

□王煜洲

人才培养;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需求;本土化;四川省

关注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精神,缩小地区差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蜀道畅”,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老少边穷地区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与东部地区及西部其他地区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造成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应加大对老少边穷地方的智力支持力度,进行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员素质,满足交通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基于此,笔者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的意义

“要得富,先修路”、“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客观描述。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相比周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水平较低。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规律的人才流通前提下,老少边穷地区对交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这种交通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得老少边穷地区的交通人力资源短缺已成为现实难以攻克的难题。

针对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知识老化、队伍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四川省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公开招募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定向培养及免费“9+3”教育,但最终都成效有限,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队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仅以四川省藏区为例,通过对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9+3”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85%上的学生到了区外就业。鉴于此,通过实施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来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交通队伍人员素质,不失为符合这些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捷径。

二、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需求分析

1.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现状

经调研,截止2011年底,虽然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总计超过160万人,但行业人才总体比例不到30%,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比例更低。以三州(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交通系统干部职工为例,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比例还不到20%,交通系统技能人员中绝大部分为公路养护工,占总人数的60%以上。三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现有人员415人,其中管理人员197人,占47.47%;专业技术人员25人,仅占6.02%;工人162人,占39.04%;其他31人,占7.47%。在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职称的仅1人,占4%;中级职称的13人,占52%;初级职称的11人,占44%。在管理机构中,工人技术等级结构为:技师仅1人,占0.62%;高级工69人,占42.59%;中级工63人,占38.89%;初级工29人,占17.9%。在65233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中,管理人员4465人,占6.84%;专业技术人员1840人,仅占2.82%;工人58928人,占到了90.34%;持证上岗人员46067人,占到70.6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560人,仅占6.99%。可见,交通人才无论是职称结构,还是专业技术等级,高级人才都严重偏低。

近几年来,四川省虽加大了对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的培养力度,如开展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实施了藏区“希望之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三州交通人才队伍仍存在3方面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且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州交通系统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偏少,按三州公路里程算,平均接近百公里才有1名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州级交通单位,按县平均算,每县不足10名,部分县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2名。在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中,多数为道路工程、财务人员,还有部分非交通类专业,而最需要的灾害防治、造价预算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结构不尽不合理。

(2)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人员分布失衡。目前,三州交通系统中,大部分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偏低,还不到5%。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州级交通单位,其他县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稀少甚至没有,县交通系统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多为初级人员。

(3)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长期以来,三州交通系统专业人员一般是采用在工作中“边培养边使用”的办法,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部分非专业人员“半途出家”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实践知识,但专业理论水平有所欠缺;部分交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由于自身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功底不过硬,专业能力和水平与岗位相关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为解决三州交通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虽采取了一些人才引进措施,但愿意在三州参加工作的最高学历只有专科层次,优秀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

2.三州交通人才培养需求

通过对国务院对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划分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地区大都地处丘陵、山区甚至高原地带,自然灾害频繁,交通建设桥隧比例很高。同时,为促进老少边穷地方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这些地方交通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对交通人才数量的需求将会大增。在专业结构上,对桥隧施工、灾害防治、安全管理、工程监理、造价预算、工程测量、试验检测和工程管理等专业人才产生了极大需求。作为保障公路建设和养护质量的基础要素,随着三州地方公路技术等级的提升,必须要有大量高素质的施工养护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另外,随着老少边穷地区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除了专业知识外,他们还希望获得人际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提升。

三、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的途径

为切实解决四川省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匮乏的问题,对口支援单位多次赴这些地区开展调研,了解当地交通运输现状,加强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沟通,商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培训,以更好地开展三州及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各项工作,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交通人才培养效益。结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并有效解决在岗交通技术人员的工学矛盾,笔者提出如下较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

1.创新基于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留住人才,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考虑交通人才的职称评定,因此学历教育是关键。根据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和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在继续做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工作的同时,根据老少边穷地区对交通人才的需要,由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通过协调,由对口高等院校联合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等途径扩大老少边穷地区招生比例,选拔“9+3”学员或在职员工,做好专科层次的交通人才委托培养工作,为老少边穷交通系统培养国民教育系列的公路交通类中专和专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另外,根据行业、企业对交通人才的需求,对行业内从业人员开展成教(自考、函授)专科、专升本工作及在职工程硕士培养。

2.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

结合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需求,针对交通重点专业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采取脱产或半脱产形式,通过校内集中学习、“送教上门”等途径,大力开展岗前、转岗和知识更新等专业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包括对系统外相应学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后进入交通行业从业的人才转移培训。如通过“送教上门”,在甘孜州泸定县先后举办公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工程建设与管理等专业技术培训。采取短期脱产培训的方法,2013年3月在成都举办甘孜、凉山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专题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技能人才培训

为了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整体素质,大力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利用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川-012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四川省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双证校)等鉴定平台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使参加培训人员能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或等级晋升。

4.加强专业人才援助力度

针对老少边穷地区交通建设的需要,选拔技术、管理骨干到这些地方挂职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技术法规或规范的推广与应用,加强对地方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与培养,提供新型技术援助。

5.充分利用“1+32”平台

为有效解决在岗交通技术人员的工学矛盾,可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1+32”交通管理干部平台、交通远程大学和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培训,形成教育、培训网络,建立起交通行业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平台,提升干部队伍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0.3963/j.issn.1006-8864.2014.6.032

猜你喜欢
三州本土化四川省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现状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聚焦“三区三州”决胜脱贫攻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