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心灵,塑造人格
——在教育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

2014-04-17 01:36
教育观察 2014年23期
关键词:陶行知诚信笔者

王 莉

(张家港市南沙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正如做学问一样,教育也是由无数个细节聚合而成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智慧的眼光发现教育的契机,从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笔者就平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三则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拨动心弦,唤醒心灵

Z同学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有一个姐姐,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很少与教师沟通,甚至家长会也不来参加。该同学头脑聪明,但懒散成性,责任心差,进取心不强,得过且过。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常常应付了事,成绩只退不进。笔者屡次说教都无济于事。面对他的顽固,笔者感到自己的说教简直如同冬日的太阳般苍白无力。

在宝贵的早读时间,他在做政治作业。一番问答之后才知晓其忘了做。类似的声音不知多少回响起,诸如“写了不知放哪了”“在家里,忘带了”“我以为交了”。他总是回避与教师的交流,甚至当面交作业给教师时连起码的礼貌性招呼也没有。有一次他竟然将补交的作业放在讲桌的抽屉里,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交了”。然而任你怎样说教,他依然我行我素。

Z同学最缺乏的是责任心。有一次,笔者忽然想到其母亲本来要于上周三送伙食费来的,却拖至本周一。于是笔者以这件事情为契机,谈到他母亲的辛苦与操劳,进而谈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说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再谈到立足于社会应承担责任。笔者动情地说着,希望能够叩击他的灵魂,唤醒他沉寂的心灵。他的眼角居然溢出了泪水。从初一至今,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唯有这次他流下了泪。可见这对他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笔者要他抬起头,挺起胸,挺直脊梁,拿出男子汉的气概来做事。

过后的两三天,他的作业情况有稍许变化,但没有大的改变。笔者要求他重做,并一定要亲手交给我。这一次他做到了,笔者很欣慰。

笔者很清楚,学生的这种变化要持久并形成习惯,教师必须不断提醒和督促,由外来力量转化为自觉会有一个较长过程。于是笔者特别留心,抓住每次机会,不断地强化他的“责任”意识,将“责任”二字牢牢地打进他的心里。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一教育理念启发我们,要真正教育好学生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在交流中师生心心相印,从而唤醒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之完成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实践证明,“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动因能触及心灵而颇有成效。

二、人格塑造,重在“精神”

H同学聪明,成绩起伏很大,情绪变化大,学习时而积极努力,时而马虎敷衍。通过和其家长及任课教师沟通,笔者明白了该同学爱学习,对自己也有较高的期许,但面对较为繁重的功课,他信心不足,性格也较为软弱,因此会在积极与消极之间徘徊,成绩有起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为此,笔者和他分析,不否认成绩的好坏与智力因素有关,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能否在学习中获得应有的成绩,关键在于精神和意志。

在班级中,H同学这样的学生绝不止一人,有女生,也有男生,以男生居多。针对意志薄弱、惰性太强这一现象,笔者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如举行“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绝不认输”等主题班会,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PK台”“进步之星”等活动,激发他们不断向上的自发力量。不少学生都克服了懒散的坏习惯,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积极良好。

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其实并不少。拿语文课来说,“长征”系列文章中革命者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气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求学的艰苦与执著,《林中小溪》中小溪奔向理想彼岸的勇往直前。道理易懂,行动易空。

日复一日的学习任务、不期而来的困难、外界的诱惑等都很容易使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表现出懒散、畏难,进而对学习对自身的发展感到迷惘。作为引领他们成长的师者,要善于为他们指明方向,给他们力量。 陶行知的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道出了育人的真谛,而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更是新时代教师更为切近的目标。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W同学是语文科代表。有一次,她的作文居然是别人的字迹,而且相当凌乱。笔者委婉地提醒她,她竟然断然否认。笔者拿出作文对比笔迹,她竟无所谓地说因为自己手受伤别人替她写了一下而已。

面对此时的她,我不禁回想了她的所有表现。她留给我的印象是较好的成绩,但却常常对老师、父母撒谎,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不以为然。如果教师不去给她指正,她绝不会自觉改正。有道是“勿以恶小而为之”,“作文事件”虽小,但长此以往将后患无穷,于是笔者决定就这个问题与她深入探讨。

因为知晓她爱阅读,所以我先给了她一些关于诚信的文章,如曾参“杀猪取信”、 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等,让其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并与她面对面交流阅读心得:诚信无论对个人或对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之后又顺势结合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教育引导。明代文学家宋濂家境贫困,嗜学的他只能借书来读,通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种办法他“遍观群书”。苦读使他成为文学家,但诚信才是他能读书的前提。试想,如果宋濂没有按期归还书,那么他势必无书可读,这正应了我们的俗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通过这些引导,让她懂得“诚于中,形于外”,诚信对个人成长、立身于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几天后,她主动找到笔者。交谈中得知她对撒谎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于是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提高认识,严格要求自我;其次正确对待错误,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问题,也应该慎重对待,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做完美的自我。现在的她已经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金律,教师应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作业、考试、为人处世中处处都要讲诚信。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学做真人”吗?日常教育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做起,迈好诚信第一步,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育无小事,事事关育人。于细微之处捕捉教育契机,用陶行知先生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必将折射出教育的理性之光、人性之光和人文之光。我们对一个个细节的艺术把握和精致处理,能凸显教育的独特意趣和本质力量。笔者坚信,春雨虽细,但正是那无数细细的雨点滋润着万物,换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1] 邹开煌.课程改革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比较分析[J].生活教育,2009(8).

[2] 汤国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现代班主任素质[J].中国农村教育,2005(12).

[3] 李铉.以陶为师,办好教育,培养人才[C].96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6.

猜你喜欢
陶行知诚信笔者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老师,别走……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