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鉴赏

2014-04-17 01:36田英华
教育观察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词人古诗词诗词

田英华

(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中学,湖南常德,415113)

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必备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古诗词赏析都是重要的考察内容,考察内容和题型也渐趋成熟和完备。鉴赏古诗词需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诗词意境,进而体会其情感和态度。所以,不论是从高考的导向来看,还是从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立场来看,我们都应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教学中,与其采取题海战术,还不如教给他们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所以要把握诗人词人的情感,得先从诗词中的意象入手。以北宋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的意象很突出。离去之“雁”,四起之“边声”“落日”和“孤城”凸显了边塞风景的奇寒和奇异,极好地烘托词人离家之愁;“一杯浊酒”配上“悠悠羌管”更写出了边塞生活之苦、守边将士的无限离愁,以致彻夜“不寐”;“白发”和“浊泪”则又透露出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慨叹,表达出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又渴盼归家团聚的矛盾的内心状态。

二、品读诗词的语言

(一)关键词语细细品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含蓄的,更应该是凝练的。读读“一字之师”的故事,听听“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感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追求,我们便知古人对诗词炼字近乎苛刻和疯狂的追求。正所谓“诗词贵在砥砺”。以唐朝刘方平的《月夜》为例: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末两句说道: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的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这两句中“偏”有出乎意料之感,“新”表示是刚刚、第一次的意思,表现了春天气息的悄然来临,“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表达了诗人内心敏锐捕捉到春回大地的气息时的欣喜之感和对生命的赞颂。

再如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紧扣“幽”字,首联写居处的“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尾联写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所以,品读诗词语言不仅可以品读诗人词人的情感,也可以领悟到诗词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情趣和情操。以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却开在郊野,开在破败不堪的“断桥”边,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之地,本已无人护理、无人欣赏、孑然一身,加之风雨摧残,花开花谢,黄昏时分,独自忧伤,处境更令人叹息——折射了作者身处坎坷时内心孤寂愁苦的感情。这是景语,也是情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只言梅花处境恶劣,却独自绽放,一任群芳妒忌,“一任”“开”显示出梅花与世无争、甘于平淡的姿态,折射出了作者孤高雅洁、倔强顽强的个性特征。

再如南宋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少了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该词起句的叠词叠韵,读来虽悲戚无比,却是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三、感知诗词的意境

领悟意境除了要将意象连贯成画,更要注重比较阅读,找寻异同,进而联想创新。如将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现代诗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两首诗歌加以比对,就能更准确地感受意境,把握词人不一样的风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卜算子》词和陆游的《卜算子》词的主旨是不同的:毛词寄寓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藐视困难、高瞻远瞩、英勇无畏、谦虚磊落的情怀;陆词寄寓了词人报国无门、面对排挤打击宁折不屈的节操,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封建士大夫幽怨感伤、自视清高的情绪。两者在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一者境界静止、局促,一者流动、开阔;一者情绪愁苦、压抑,一者坚强、乐观;一者品格清高、孤傲,一者谦虚、谨慎。这都表现了二者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胸襟抱负和生活态度。

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时代、季节、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限的诗意。正如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令人遐想的艺术效果。

四、把握艺术手法

(一)修辞是诗词的翅膀

诗词是凝练和含蓄的艺术,借用修辞而不直抒胸臆是许多诗人词家常用的法宝。以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人千古传诵,意思是不要说这不够销魂断肠,你看那西风吹起的珠帘下怎么会有一个比黄花还瘦削的人。从用词的角度看,“销魂”二字用得极妙,极写思念之深,愁苦之重,对人折磨之大,暗含沧桑与无奈之感;“西风”乃秋风,正是萧瑟之景,令人更加愁闷。从修辞来看,末句用夸张手法,将思人的形象与菊花对比,夸张而又鲜明地解释了词人内心愁绪之重。修辞的运用能极大地提升诗词的表现力。再如唐朝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运用比喻,以“千里雁”喻亲人离散,各自一方,冠以“吊影”之态,更表现了离散后的孤独;以“九秋蓬”比喻兄弟姐妹为了生存流离四方如断根的秋草,写出了漂泊不定的流离之痛和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诗人由思亲深化为思乡的主题,将千古游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整首词的境界也因此而飞跃了起来。

(二)典故是诗词的根须

典故是古代文化的浓缩,古人心灵的隐秘绽放。它藏于文字内部,隐约而朦胧,成为了诗人词客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含蓄的方式。所以,掌握典故对把握诗人词人的情感主题有莫大的裨益。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去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以南宋词人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末二句用典,借对孙权的赞美,暗讽今天的朝廷不能与曾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相比,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即暗含对当今朝廷及权贵的忧虑和讽刺。这样的表情达意就显得内敛、丰富。

五、掌握学习要领

学习古诗词,一是要读大量古代诗人的作品,尤其需要背诵,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积累一定的古诗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肯定会有帮助。二要引导学生多赏析名家大作,并养成坚持点评的习惯,真正开始深入地赏析经典诗词之作,用经典和优秀的篇章来武装自己,培养自己分析和甄别、评价的眼光。三要弄清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是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了什么内容,借什么物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古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章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就可以抛开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1] 陈瑜.试论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2] 刘梁.鉴赏古诗词应了解背景[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S1).

[3] 叶玉梅.高职院校“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步曲[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 杨正云.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1).

[5] 张丽.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6] 于青,彭松林,易丽丽.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教育叙事与教学对话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词人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词人的职业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