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整合,打造优质课堂

2014-04-17 01:36
教育观察 2014年23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学科

李 鹏

(高州市第二中学,广东高州,525200)

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不应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及科学等学科知识”。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能给美术课堂注入活力,有助于克服当前美术课堂结构单一、内容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热情等弊端。笔者尝试在美术教学中,将美术与语文、音乐、数学这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实践证明,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能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学习美术技能;作为一种文化,在与美术的整合中能促使美术文化的传播。因此,将美术教学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用文本架起学生理解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美术作品进行探索、审美与反思,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首先,文本能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把作品与文本相结合,用文本对意象、意境进行补充、拓展,将有限的画面构成色彩、形象、文字相结合的和谐整体,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欣赏《寒江独钓图》(南宋·马远),这幅图展示出来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景物的构图。画家颇具匠心,采用居高临下式的描写,正确处理了各景物的关系:虚与实,大与小,背景与中心。它的画面上,只有一叶扁舟、一个独坐小舟垂钓的渔翁及寥寥几笔的微波,其余皆为空白。仅靠画面学生很难理解作品要传达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回忆《江雪》一诗,并对诗歌进行了赏析。欣赏完诗歌,笔者再以诗配画,把诗歌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指出画与诗对应的关系,结合诗歌来理解画的意境。画面以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留白可以作为画面的背景,更好地去衬托“鸟飞绝,人踪灭”,从而突出渔翁的“独”。同时,画家又通过留白传递出更深层的意蕴:渔翁于冰天雪地中,执著垂钓,他与严寒抗衡的坚贞与不屈,正是诗人柳宗元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真实写照。从这里可以看出,画和诗的意境是融为一体的。学生借助诗歌,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寒江独钓图》所要传达的意蕴。

其次,语文课本中优美的古诗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绝妙的素材。而这种素材只需教师稍加点拔,学生就能轻松获得对文字的感悟。古诗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创作时得心应手。如学生学过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学生创作水墨画的好材料,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好诠释。

再次,给学过的语文课文配画能够很好提升命题绘画技巧,包括故事、成语、寓言或散文等,这样做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对美的认识。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效果良好。如引导学生以图配文,在学过的课文里选自己喜欢的一课,根据情节,把内容画成连环画。课文如《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等,成语如韩信点兵、黔驴技穷、高山流水等都是学生选择配图的对象。学生对这些故事情节或成语进行创作、想象、加工,务求通过自己的画笔把它们精彩地呈现出来。这种创作追求的不仅仅是原文的简单再现,更着力追求能体现文意的内涵与精髓。学生还可以自发组织配画创意大赛,在全校征集作品评选,并把评选结果公布在校报上,把作品展示在文化长廊的“美术天地”中,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提升了他们的绘画技巧。

可见,美术和语文学科的相互补充、融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创作,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

二、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

高中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其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其健全人格,陶冶其高尚情操。学科间互相演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将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加以整合,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方式,让美术凝固的画面与音乐流动的画面融为一体,能让学生全面感受艺术的魅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

灵感有时来自音乐,在美术课上运用相应的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听觉想象能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进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及创作欲望。例如教学《快乐创意》一课时,笔者就尝试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来“反映内心”,把听音乐时的感受用不同的色彩宣泄在画纸上。欢快、活泼的歌声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在纸上绘出较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橙色等;忧伤的音乐下,学生选择的色调是暗的,如灰色、黑色等。这样,学生在作业时就能凭着听觉上的感受去构思、创作。

在美术欣赏课中,音乐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相关音乐氛围中以境促情,在情境交融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欣赏课《中国画——山水》中,笔者先让学生明确: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讲究意境,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写景中都包含着深厚的、耐人寻味的意蕴,要欣赏中国山水画,必须要领略其中的意境美。然后在指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古筝曲,激发学生向往、赞美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尽情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再如抽象绘画的欣赏。抽象绘画由纯粹的绘画语言——点、线、面和色彩组成画面,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视觉冲击力强且具有现代感,可是由于超越了对客观现实的描绘,学生会感到费解。笔者主要通过音乐让学生体会抽象绘画如同音乐一样,音乐以各种基本的旋律、节奏表现人们的内在感情,而绘画以色彩、线条等来表现。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体会了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高起伏等,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明确画面上的明暗、远近、浓淡与音乐的表达是一致的。这样学生欣赏抽象绘画就不会再无从下手了。

视听之间可以转换,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视觉能变成听觉,反过来听觉也可以变成视觉的画面”。[2]结合音乐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能以其明快的旋律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也能增强抽象美术作品的形象性。美术、音乐这两门艺术学科相结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美、鉴赏美、接受美,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三、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谈到学科联系,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是“数理化是一家,政史地不分家”。说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人们想到更多的是它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少会有人把美术与数学学科过多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得不提的是,数学对美术的影响源远流长,意义深远。美术自古就和数学联系紧密,例如5∶8的黄金分割率,人的头与身体是1∶7、1∶8、1∶9的比例标准,几何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透视法则、非欧几何、多维空间……由此可见,数学对美术的影响意义深远。

高中美术主要以美术鉴赏和绘画为主要教学内容,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注意美术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鉴赏美术作品和绘画。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美术教学的领域。

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画面时,常常运用一些数学知识。例如: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作品金奖的《和谐的记忆》,陈海宁教授运用三角形稳定定理,把桃子、陶罐等静物摆在桌子上,使构图呈三角形,加上和谐的色彩,令作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塞尚的印象派油画《圣维克多山》,将山、房子、树、天空都变成细碎的矩形块面,利用色块的层层推进来造成空间感。适当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美术作品,学生会更轻松地获得审美体验。

不仅是美术鉴赏课需用到数学知识,实际绘画教学也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

首先,学生作画前的观察方式就需运用几何形体等数学知识。观察中要省去物象表面繁琐的细枝末节,对物象的原形进行简化,用基本的几何形体来表现。如引导学生把西瓜、橙子等水果看成是球体,把保温杯看成是圆柱体,把红酒瓶看成是两个圆柱体的组合,把书本、字典看成长方体等等。当接触到人物速写时,要引导学生把头看作长方体,把躯干看成两个梯形,把四肢看成圆柱体等。

其次,在实际作画过程中,要以坐标轴的方法来确定物象的大体位置。如在教学静物素描时,用坐标轴来确定静物的上下或左右位置;在教学人物速写、头像素描时,用坐标轴来确定人物的头、肩膀等的位置。

最后,在调整画面整体时,要用几何透视法来检查物体是否符合透视规律,造型是否准确。如教学石膏几何体结构素描时,就是把它当成透明的,用虚线把几何形体的被遮挡面表示出来,将物象的转折线、交界线全部交代出来,通过用线的轻重、粗细、深浅和虚实来塑造物象的体积和空间关系。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已学几何透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轻松理解什么是结构素描,并在实际绘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整合,要立足本学科,交叉渗透相关学科。要成功地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科整合,教师除了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总之,为真正落实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美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开辟出美术教学的新天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邓莉娜.把音乐贯穿到美术教学中[J].广西教育,2002(3).

[3] 尹少淳.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4] 余昱.“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教育日常中的缺席[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