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蓝色国土意识

2014-04-17 01:36王建梅
教育观察 2014年23期
关键词:海洋权益陆海国土

王建梅

(如皋市第二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可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国民海洋意识缺失,不少学生蓝色国土意识淡薄。为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蓝色国土意识。

一、学生蓝色国土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

明清两朝的“禁海”政策,使国民的海洋意识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禁锢。我国古代海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成分,无法占据应有的地位,加上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观念,形成了国人对土地的浓厚依恋和对海洋文化的淡漠。

(二)我国长期国土教育观的误导

多年来,国土教育出现了失误,不少国人的头脑中只有中国的版图形状似“雄鸡”和960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概念。而对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这一国情,却茫然不知。2014年6月湖南地图出版社绘制的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将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设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以插图形式表示,而是全部得以呈现,这有利于国民走出国家领土有主次之分的误区,有利于国民版图意识和海洋意识的树立。

(三)我国高中海洋地理课程教育出现了弱化倾向

一方面,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海洋地理”选修模块,这似乎重视了海洋意识的培养,其实不然,因为将原来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等内容分割出来,列入选修模块。这导致不少省和地级市在现行高考模式的压力下,选择放弃教“海洋地理”模块。有些省份的文综试卷中海洋知识的考查也是寥寥无几。这弱化了高中“海洋地理”的教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过早分科,大多数学生选择理科,文科生相对较少。现在习惯把地理作为文科科目,理科生为了应付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者会考,只学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海洋地理知识很少涉及。长此以往,学生蓝色国土意识淡薄就不足为怪了。

二、培养学生蓝色国土意识必须厘清的重要关系

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靠海吃海”等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厘清以下重要关系:

(一)要厘清陆与海的关系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从而奠定了陆海统筹的基本理念。从广义上讲,陆海统筹追求的是陆海之间的战略平衡和国家整体发展。坚持陆海统筹,首先要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束缚,综合协调和正确处理陆地和海洋开发的关系,确立陆海一体、陆海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路。其次,陆海统筹是指根据陆海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联系,统筹谋划沿海陆域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把陆海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再次,陆海统筹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将陆域和海洋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联系起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最后,陆海统筹是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经济先行发展地区,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的东部地区经济造成一定冲击,部分东部地区出现了发展“结构性减速”现象。因此,东部地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带存量,以发展促转型,这就更需要实施陆海统筹发展战略。

(二)要厘清人与海的关系

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利用海洋的能动性两个方面。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很早就开始了依海式生活,海洋也给予人类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沿海各国的“蓝色圈地运动”,使得不少国家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破坏严重,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所以,国家在新世纪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这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然、尊重海洋,这样才能和谐相处,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可以更多地开发海洋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在开发过程中又要做到适度,通过净化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生产力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

构建和谐的人海关系,必须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一要着眼于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发现和开发更多资源,以弥补陆地能源、资源不足,缓解人类对陆地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二要制定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三)要厘清国与海的关系

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国家依据国际法在海洋上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等。

目前,我国正从一个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兼备的强国转变,岛屿主权争端、海洋划界和管辖权争议、海洋资源争夺和海上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海洋权益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

要维护好海洋权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权益观、防卫观。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维护海洋权益不仅是维护我国领海安全,还包括领海外我们可以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大陆架外是公海,且公海也有我们的海洋权益。在海洋防卫上,我们要保卫18000公里海岸线的安全。18000公里海岸线只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概念,而在此线外面,我们还拥有大量的海洋权益。其次,要让学生懂得,近代中国“有海无防”,就是因为国力弱。在当代,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再次,我们要用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加强我国海洋方面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1] 闫茂华,杨丽丽,徐进利.蓝色国土教育的调查报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2] 赵振家,张燕.我国“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开发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5).

[3] 倪才英,钟丹,曾珩.高中地理课改利弊分析——从新旧教材比较谈起[J].教学与管理,2010(3).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陆海国土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