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的语文教育观与语文师范生培养的三个维度

2014-04-17 04:45叶徐婷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于漪语文课程人文

叶徐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教授历史转行投入教授语文,成为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教坛上的一颗新星,更是21世纪语文教坛上不朽的明星!就正如她自己所述:“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1]从教近60年,于漪对语文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教育是她的生命,学生是她的全部。在教坛上她被公认为“教书育人”的代名词,而她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却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于漪的教学理念和语文教育思想。于漪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包括语文的性质观、语文的教学观,以及语文学习的兴趣说等,都启发着当代语文教师去培养和要求自己。

从她的语文教育理念中,笔者认识到,正如语文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样,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对应的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教育性与德育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一、语文的性质观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人文性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于漪在探索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人文说”。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她明确提出,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对于今天的语文学科定位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正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

正是这样的性质观,亦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性质。语文教师应该是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育应是语言知识的教育,更应是思想素质的教育。专业性决定了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语文教师,他必须有扎实的文字、文学、文化功底。人文性决定了死读书的人亦不能成为语文教师。真正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独特和开放的思维,应该具有从单纯的知识中抽离出来的能力,应能带给学生更多人文性的思考。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要增强和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所以,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我们,在培养学生之前,自身必须做到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仅要积累和建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自我人文素养。除了所学的中文专业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及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之外,作为语文学科的师范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一种语文情怀和素养。

二、语文的教学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性和德育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观是“教文育人”,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观。于漪“教文育人”的观点就是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既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教文育人”的大目标又是建立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之上,建立在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之上,建立在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之上的。

这样的教学观决定了教学过程绝对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于漪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曾经提到过:“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1]这样的教学观更决定了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性和德育性相结合的。即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道德素养,懂得从文本出发,教会学生为人处事,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上的升华。所以,当下作为学生的我们既要学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知识指导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更告诉我们如何在道德层面上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当我们走向教师岗位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如何教书育人,如何去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教育的全面化。

三、语文教学的兴趣说与语文教师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于漪强调的兴趣观是一种“情趣观”,强调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而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引导,更是教师用情感去美化文本、感化学生的一个过程,只有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有所获,才能产生兴趣。

这便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4]把情感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让语文绽放美丽;把艺术融入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彰显魅力。有了情感性,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精华所在;有了艺术性,才能有效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从何而来?艺术又从何而来?于漪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5]所以,我们只有自己真正解读了文本,咀嚼其内在意味,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情感性与艺术。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施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是中国人的母语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全面而最根本的影响。语文课程改革有几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实现语文教育改革的立体化、全面化。伴随着教育改革,未来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师范生思考的问题。

于漪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给予我们思考和启示的是语文教师培养目标应有这样三个维度:专业性与人文性、德育性与灵活性、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也正对应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的性质和最终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性质和素养。所以,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从语文教育改革的精神出发,从语文教学目标出发,才能知道我们该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

[1] 张滢,于漪:育无止境爱满天下[N].中国教育报,2010-10-15(3).

[2] 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J].语文学习,199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吕叔湘.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88(3).

[5] 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

猜你喜欢
于漪语文课程人文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