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014-04-17 04:45
教育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观政治课观念

程 玉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教育界随之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等。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一、由传统的教师至尊观转变为师生平等观,形成正确的师生观

思想政治课易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教师至上的观念。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平等的师生观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前提,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只有树立平等的师生观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教学理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主动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真正达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角色,形成科学的教学观

因为对角色的认识不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就会不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种转变既是师生平等观的体现,也是教师形成正确教育观的关键。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教育观念,就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学生主动、自由地思考、提问,当学生的顾问,当学生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积极转变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就要巧妙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把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真正发挥出来;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就要挖掘学生优点,鼓励学生发挥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需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改变自己,通过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使自己社会化。只有通过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才能缩小两者目标上的差异,促进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为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服务的。教师应把实践贯彻在课堂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以课本为主,积极引导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在讲课过程中引入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从而达到课堂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转变教育角色有利于教师形成“以师为乐”的人生思考方式、“以师为荣”的人生价值实现方式、“以师为贵”的生命意义存在方式,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一步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三、由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形成正确的人才观

德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职能,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实现从应试教育观念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受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目前还存在这样的现象:盲目按照智育的要求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这忽略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3]。因为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好坏、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决定学生的优劣,学校作为育才机构就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选才制度下迷失了方向,考试制度怎么要求,学校、教师就怎么执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应试教育下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积极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推陈出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树立素质教育观,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4]。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终身追求的职业目标。教师由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四、树立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形成创新的教育观

树立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积极拓宽教学思路,这是使教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重要步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要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国际大环境,每一位教师必须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形势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任务,更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光荣使命。

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响应,只有把这些教育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尽可能地发挥作用。

[1]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1).

[2]李泽民.改善工作方法 提高领导水平[J].党建研究,1991(3):1-3.

[3]胡田庚.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刍议[J].高师函授学刊,1994(2):2-19.

[4]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基〔1998〕4号)[Z].第一章第五条,1998-03-16,1998-04-01.

[5]江泽民.不断根据时间的要求进行创新[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教育观政治课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健康观念治疗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