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研究*

2014-04-17 05:11付科峰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文化

付科峰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1 引言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留学生数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进而也会产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目前西方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已逐渐成熟并走向纵深。在国内,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的适应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教育机构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我国学者陈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京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陈慧,2003);陈向明则从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及教育学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陈向明,1998)。但是学界还较少从文化差异的管理学角度关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从高校、教师和学生团体这三个维度为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思考与建议。

2 文化差异内涵及其在高校留学生中的表现

文化差异也称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曾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概念,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不适。美国社会学家Peter Adler阿德勒(Adier)(1975)将文化冲击定义为:由于失去自己的文化资源和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而对新的文化的各种经历不能正确理解所导致的一系列情绪反应,例如无助感、无能感和恐惧感。“文化差异”问题具体到留学生群体可以分表层和里层的冲突。这两个层次的冲突互相渗透交替交叉出现。

2.1 表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具体表现为生活障碍、语言障碍和制度理解偏差等方面。

生活障碍:留学生来到我国一段时间,由于气候变化,饮食不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有的留学生还因为住宿条件的变化产生不适应感。还有出行、就医、银行等等生活上的小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思想。

语言障碍问题:对于初来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初学汉语,在信息传达、感情表达方面有很多障碍,即使是接受过短期的汉语培训,在使用汉语学习和交际时,往往会由于文化差异的干扰,造成交流双方的误解,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制度理解偏差:针对留学生的管理,我国高校有着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然而受本民族文化或行为习惯的影响,留学生往往以在其国内的习惯思维去理解或执行这些政策和规章制度。

2.2 里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冲突:首先表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中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与留学生已接受的往往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其次,表现在负责留学生事务的管理职能部门和留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再次,表现在留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冲突。

精神文化冲突: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上。以价值观为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注重人本主义,强调集体的作用,而不突出个人和个性,注重群体间的相处关系,但西方的文化传统基本上是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留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习惯性地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自然会产生疑惑、无法理解、甚至觉得生气、愤怒的现象。

3 优化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本研究主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团体这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应对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留学生管理问题。

3.1 高校以留学生办公室为基础设置留学生心理咨询室和语言训练班

有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属轻度抑郁的群体,具有不同抑郁程度的占总数的55.7%。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程度整体上属中等程度,理解“当地口音、语言”是位居第一位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可见,来华留学生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结果不容乐观(朱国辉,2011)。在接受国际学生的大国,高校普遍在国际学生中心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室和语言训练班以缓解国际学生心理和社会文化适应问题。日本东京大学则设立学生咨询处、烦恼咨询处、留学生咨询室、留学生中心、日语教学项目、留学生中心友谊与文化交流项目来实现对国际学生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支持(高野靖子,2005)。相比之下,我国则很少有高校设置跨文化心理咨询岗位和相应的部门,因此,以留学生办公室为基础的心理咨询室和语言训练班是对留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的可行之举。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室和语言训练班还要注意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在留学生来到东道国之前,提供有关中国政策法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东道国高校的详细信息,使留学生对东道国有大概的了解。其次,给留学生进行与学校以及周围环境的实际信息的教育,如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带领留学生熟悉周围的环境,其中不仅包括当地有中国特色的景点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还要介绍当地的交通、银行、医疗以及风俗等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让留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进而更好的在当地高校学习。

3.2 建立以教师为主力的留学生学术支持体系

虽然留学生来华的动机都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学习。留学生传统的教学安排是在学习一年汉语的基础上再进入到专业的学习,但实践证明,即使留学生的汉语学到较高的水平,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有些留学生因为听不懂专业课不得不重修专业课,更甚者因其受挫而退学。教师作为和留学生接触最多的基层教学老师,应该发挥相应的作用,组建以教师为主力的留学生学术支持体系就很有必要了。该体系包括:第一,以教授某课程的老师组成学术支持小组,为留学生提供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外辅导,考试咨询,资料查询等方面的信息。使他们能从专业老师那里学到课堂上没有学懂的知识,查漏补缺,尽量缩小和其他同学的差距。第二,以语言为重点的学术支持小组。对于留学生来说,虽然有些留学生汉语说的很好,但是不等于他们能很好地用汉语来学习专业课和汉语写作,更不用说学术文章的写作。为了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汉语困难,我国一些高校针对非汉语专业学生设置了双语教学,并准许来华留学生采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的方式。但是来华留学生大多都是汉语言专业,针对此,就可以设立相应的以语言为重点的学术支持小组。这方面可以借鉴多伦多大学的经验:多伦多大学主要通过成立多伦多大学写作支持(Wri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英语和写作支持工作室(The Offic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Writing Support)以及论文救助指导(All-But-Dissertation Survival Guide),为非母语学生提供专业外的学术语言支持,具体指导包括课程作业写作、如何避免剽窃、口语与写作交际技能、学位论文写作策略。指导方式有网络交流、个人咨询、举办写作工作坊等多种形式。

3.3 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学生社团。

笔者从所在大学的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学生每年都会在有关老师的带领下举办并参加一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这有限的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学生社团,他们组织的活动可为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第二课堂。中国学生社团组织有多种形式,如思想政治型、专业技能型、语言文学型、文化艺术型、体育竞技型、公益服务型和实践锻炼型等(余洪,2006)。根据来华留学生的特点,以下四种类型的社团组织较为适合他们参与:第一,专业技能型,如理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协会和建模协会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能促进中外学生专业知识的互动。第二,语言文学型,如儒行社、演讲协会、读书会等,该种类型的社团能大量吸引学习汉语言专业及文化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第三,文化艺术型,如书法协会、太极拳协会、武术协会和话剧协会等。这些文化艺术型社团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能够发挥来华留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第四,体育竞技型,如象棋协会,各类球类俱乐部等,能使留学生在课余时间愉悦身心。总之,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学生社团组织,留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内容饱满,覆盖面广的社团活动,不仅能与中国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互动,还加强了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增强了留学生的学术整合和社会整合。

4 结语

在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加、留学生语言文化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留学生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有效地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高校以留学生办公室为基础设置的留学生心理咨询室和语言训练班,为留学生搭建一个心灵的港湾,能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留学生的心理和语言适应问题;以教师为主力的学术支持体系,可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知识方面的信息,能有效及时地解决留学生的学术适应问题;而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多元化的学生社团,可为留学生拓宽认识和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决中国文化适应问题。

[1]徐光兴.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陈 慧.在京留学生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雷龙云.来华留学生的社会交往与跨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3.

[5]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高野靖子.关于东京大学的留学生支援体制[C]//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中国日本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7]余 洪.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6,3(10):66 -68.

[8]万 梅.关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6):19-22.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