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4-04-17 11:40潘琰郭飞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跨学科设置学科

潘琰 郭飞君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能力,而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是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无法解决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的,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极大地局限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普遍开展了跨学科教育,希望以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扩展人才的视野,提高其综合技能,实现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一、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跨学科一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哥伦比亚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正式开始使用,此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比较成功的有美国、德国和日本。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起源于1985年召开的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会议,自此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正式进入探索阶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北京大学积极转变教学目标,大力提倡“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注重教育方针的调整,“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依据不同年级开展学年学分制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武汉大学则以“三创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为引导,开展全面的学科教学优化,形成了创造、创新与创业三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和固有体制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难以改变。现阶段,很多高校即使有学院级别的设置,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学生一进入学校,往往首先就要对专业进行确定,以专业的不同划分班级、开展课程。本专业的教师将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和专业学生的教育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多数情况下只让本专业人员使用。第二,学分制度不科学。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严重失调,过于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课程任职教师单一化,学生的某一课程往往一直由一位教师讲授,没有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机会;必修课学分要求死板,年限设置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学生没有选择专业的权限,一进入学校就强制进入某系某专业某班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仅仅局限在固定的院系、专业和班级里,被沉重的必修课和专业课所压制,使其难以参与到跨学科的学习当中。第三,高校没有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推行主辅修、双学位、试验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毕业生来说,想要找工作与考研二者兼顾是很难实现的。第四,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经验,很难准确地把握社会需求,在专业或学科选择上容易出现盲目性,而学校却经常忽视自身的引导作用,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信息咨询。第五,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不健全,尤其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的学费收取、课程选择、成绩管理等方面没有完善的体制作为支撑,使其处于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的制约。思想观念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单一化的学科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追求单一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现如今传统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经过改革创新,但是单一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受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方式上都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计划性,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特点,即使现在已经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计划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依然存在于高等教育过程中。由此看来,单一化学科专业培养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做出调整和改善。

2.高校性质的制约。高校实行跨学科教育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学校的性质必须是综合性的。因为综合性高校专业设置比较广泛,课程选择余地比较多,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是跨学科教育开展的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综合性高校数量较少,多数的高校都是单科性质的,这与历史上仿效苏联教育模式有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的体制、结构都在不断地优化,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高校模式。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综合性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要想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现在的综合性高校还远远不够。

3.学科专业的制约。由于历史上照搬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制于政府,高校开设专业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程序非常严格,高校没有自主权,缺乏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积极性,大大阻碍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高校专业名称是由学校决定的,教师有组织课程体系的权限。比如伯克利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宗教方面的本科专业名称命名为宗教研究,而哈佛大学的相关专业则称之为比较宗教研究。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具有自主办学的权力和能力,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自己的专业和系别,以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基于此,我国高校从2001年10月开始,积极开展了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事实证明,这的确让我国的部分高校获得了更多的专业设置权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集权的体制也有所松懈,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仍然没有这样的权利,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三、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策略

1.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观念。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在专业设置基础上形成的培养方式,依然有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即明显的计划性与统一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自主权,难以形成有效的高校专业发展和约束机制。表面来看高校的专业数量的确增加了,但是实际上其专业面却越来越窄,造成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窘境。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适时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方向的合理性,缩减专业数量,扩展专业的面向。同时,还应逐渐将专业设置的权限下放给高校,使其发挥自身的作用,开展自主办学。对于高校来说,应该积极迎合政府的政策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2.建立跨学科教育的组织。纵观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普遍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即校级、院级、系级三级。毫无疑问,这样的层级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学管理,但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却渐渐成为绊脚石。比如,在层级管理模式下,各个单位行政系统会对其他工作产生种种影响和制约,这无疑加大了教学和科研管理的难度,或者在多方主体进行的研究成果中,究竟要怎样划分归属也无法明确。因此,高校应从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视角出发,充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突破院系、学科的限制,积极成立各种跨学科的组织,在全校形成跨学科组织体系,以开展各项跨学科专业学习和交流。同时,还应将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权限不断下放给院系,实现其自身的自主办学,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的沟通,强化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

3.教育设计与学科引导。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这样被动的学习状态是跨学科人才教育不允许的。跨学科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以培养知识和创新能力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落脚点。由此看来,在跨学科教育过程中,基本的知识传授是第一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跨学科的基础理论教育。这就要求合理地开展课程设计,保证其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与之关联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时,注意处理好现代大学跨学科教育设计与跨学科大学教育结构设计的关系,使其处于健康、稳定、高效的运转状态。第二步就是以学生为主导,开展问题研究,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跨学科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和趣味性学习。

4.强化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整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思想认识、技能、素质。教师在讲授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时候,可以结合跨学科方面的知识实现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打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和进修,并将跨学科进修纳入教师的考核制度中,以此来激励教师去学习和进步。同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积极构建不同学科的科研小组,给予科研小组稳定的资金支持,保证其活动的正常开展。

5.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第一,注重制度保障。高校应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保证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注重人员保障。结合高校自身的人力资源现状,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保证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将人员配置做到人性化。第三,注重资金保障。由于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由此带来的种种支出也在所难免,高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提供资金支持。第四,注重教育设施的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势必需要大量的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和工具,尤其是实验基地、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完善环境和设施建设,使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下,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是对于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争取实现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设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