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求知欲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4-04-17 11:40黄翠翠于濂清张均瑶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型学习策略大学

黄翠翠 于濂清 张均瑶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点燃学习之“欲”很重要。求知欲是人们对学习、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渴望,包括对探索未知的欲望,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求知动机,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求知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求知欲作为创新活动的开端、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作用下,许多大学生内心世界原本存在的求知欲被逐渐消灭,他们不能从大学学习中享受到乐趣,习惯于盲目、被动地接受,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刻不容缓。

一、求知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1.创新活动的开端。关于创新的概念,人们做出了多种解释,但基本上包括两点: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将原有的创造发明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实际上,创新是人们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产品和理论体系,总结概括出新的知识、经验、产品和理论体系的活动。人们的创新活动发端于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差异,起源于人们对学习、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渴望,求知欲恰恰是人们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发探索的起点,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开端。

2.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无数创新型人才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产品的一种实践能力。一般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与三方面因素直接相关:一是知识因素,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相关经验,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二是智力因素,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三是非智力因素,或称创造力倾向,是对认识过程起重要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求知动机、好奇心、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其中,智力因素是确定性因素,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在个体后天发展过程中可塑性较小;知识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与求知欲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直接影响着个体知识因素的积累,同时求知欲本身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求知欲是影响个体创新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3.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创新型人才是积极探索真理,勇于突破常规、大胆实践、思维高度灵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与他人在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衡,这种失衡令个体感到不舒服,因而会形成要尽快消除这种失衡的要求,于是会迅速行动,采取相应的方法重新达到平衡,这种重新达到平衡的愿望,就是求知欲,表现为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人在学习知识、探索真理时的热切追求。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人才能饱含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异想天开,探求科学,坚持实践的品质和风格,这正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

二、大学生求知欲的激发

1.高校承担主渠道作用。求知欲是对知识的一种欲望和需求,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辟多个顺畅的途径,充分发挥激发大学生求知欲的主渠道作用,集中体现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上。求知欲与知识的获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旺盛的求知欲可以激励人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丰富的知识积淀又会进一步增强人的求知欲,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学进步的日新月异,学科知识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但大学教育中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却处在严重滞后的尴尬境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凝练教学成果,使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优化,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标准化、科学化、新颖化、实用化。在日常教学安排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讲授,而且要多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将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融入教学环节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实验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从既动手又动脑的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接受现实的刺激,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在此,特别要强调以实践为目的的实习的重要性,建议高校在实习时间安排上细做文章,将实习安排在学制中段,让学生实习后能够再回到学校学习较长时间,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求知欲得到了有效激发,能够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如饥似渴、有的放矢地学习。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的基本规律、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将重点放在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上,通过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尊重和关爱学生,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校应重视校园整体氛围的营造。重视人文环境的营建,重视“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的营造,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的营造,用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校园整体氛围的营造有赖于各种学生社团、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其中,基层学术组织和科研基地的性质和活力决定学校的内涵和层次,是激发大学生求知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广泛建立各种基层学术组织和科研基地,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的求知欲在活动中得到激发。

2.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大学教师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大学生求知欲的激发起主导作用。美国教学法专家肯尼恩·汉森说,教师在上课时,把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渗透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处于激发状况,因此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将重点、难点先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能够使学生在听课时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变化以及适当的表情、手势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要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事实证明,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无常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自身的特性,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特点和教学环境条件特点为依据;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现代教学最具代表性的是“传授—接受”模式、“问题—发现”模式,根据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在大学教学中对“以学科为主”“问题—发现”模式的运用加以重视。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大学教师应教学与科研并举,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把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取的最前沿知识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以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充盈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和对学生真挚的爱,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密切的师生关系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始终,这是影响大学生求知欲激发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受到感染、感动,心甘情愿与教师密切配合、互动,接受知识的熏陶教育。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要把对学生的热情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

3.大学生的内部养成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大学生求知欲低下与大学生自身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密切相关。大学生求知欲的内部养成,实际上是大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策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客观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策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能够有效地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改进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地、主动地、灵活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进一步激发求知欲。运用学习策略时,要注意具体和抽象相结合、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讲究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必须要掌握学习规律,在具体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分清主次,优先掌握基础的、带规律性的、应用价值较大的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求知欲的内部养成还要求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我和有效地控制自我。大学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考上大学院,船到码头车到站”。虽然现在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下已经逐渐脱去“天之骄子”的帽子,但仍有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放纵自己,沉迷享乐,不能有效认清自己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还有不少同学在与同学的比较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尤其是当在学习、社交等方面暴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产生自卑。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需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外,还必须积极获取新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后,重新正确而客观地认识自己。面对形式上较为宽松的大学生活,大学生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有效控制自己,克服懒惰、郁闷和迷茫心理,把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日后成才联系起来,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以无畏的精神投入探索真知的过程中,这是求知欲得以维持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只有持续关注和促进大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不断点燃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才能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创新型学习策略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